亲历者讲述:我是如何从EMBA的“学渣”逆袭成为“学霸”的?
2025-08-03

当收到长江商学院EMBA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以为自己即将踏上一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精英之旅。然而,现实很快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开学第一堂课,看着身边坐着的上市公司创始人、行业巨头的高管和独角兽企业的CEO们,在教授抛出复杂的战略模型时对答如流,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渺小和恐慌。那一刻,我清晰地意识到,在这些“神仙”同学中间,我就是那个不折不扣的“学渣”,一个靠着过去十几年实战经验侥幸混进来的“南郭先生”。

这段经历,从最初的格格不入、自我怀疑,到后来的奋起直追、渐入佳境,最终以几门核心课程名列前茅的成绩毕业,成为同学口中的“逆袭学霸”。这趟旅程并非坦途,但其中的思考与转变,或许能给同样在知识海洋中感到迷茫的你,带来一些启发和力量。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学习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如何在中年之后,重新定位自我、打破思维惯性、实现认知跃迁的亲身实践。

初入学的迷茫与挣扎

坦白说,最初我报读EMBA的目的并不“纯粹”。我更多地是看重这个平台背后的人脉资源和商业机会,对于课程本身,我抱着一种“过来听听、拓展眼界”的轻松心态。我认为自己摸爬滚打十几年,管理着几百人的团队,经历了完整的商业周期,那些书本上的理论,无非是实践的总结,听一听总能懂。这种源于过往成功经验的自负,是我成为“学渣”的第一个思想根源。

很快,这种自负就被现实击得粉碎。第一门课是《公司理财》,教授满口都是WACC、CAPM、DCF模型,当同学们热烈讨论着不同资本结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时,我却连基本的概念都感到陌生。我习惯了从业务和市场的角度思考问题,而EMBA的课堂,要求你瞬间切换到投资者、战略家和经济学家的多重维度。我发现,我的实战经验在体系化的学术框架面前,显得零散而不成系统。课堂上,我几乎不敢发言,生怕暴露自己的无知;小组讨论时,我常常只能贡献一些“我们公司是这么做的”的案例,却无法将其提升到理论高度进行分析和辩驳。那种感觉,就像一个只会用“九九乘法表”的人,闯进了一个讨论微积分的会场,强烈的“冒名顶替综合征”(Impostor Syndrome)笼罩着我。

从被动吸收到主动出击

转折点发生在一个寻常的案例讨论课后。我们小组因为准备不足,分析流于表面,被教授不点名地批评为“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这句话像一盆冷水,将我从头浇到脚。我意识到,我所谓的“勤奋”,不过是每天准时上课、偶尔翻翻书,这是一种低水平的重复,是典型的被动学习。我花费了高昂的学费和宝贵的时间,如果只是为了来当一个“陪读”,那将是我人生中最失败的一笔投资。

那天晚上,我彻夜未眠,开始反思我的学习方式和心态。我意识到,EMBA的学习,绝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它更像一个思维的健身房。教授和同学是你最好的“私教”和“陪练”,而案例和理论就是那些“器械”。你不能指望站在旁边看看就能练出肌肉,你必须亲自上阵,举起那些沉重的“杠铃”,在一次次的力竭和酸痛中,才能实现思维肌肉的撕裂与重构。我必须从一个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知识探索者。正如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在她的著作《终身成长》(Mindset)中提出的观点,拥有“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的人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来培养。我决定,要彻底抛弃“我就是不擅长理论学习”的“固定型思维”,拥抱挑战,将EMBA的课堂当作战场,主动出击。

我的逆袭三步战略

心态的转变是第一步,而真正实现逆袭,则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我结合长江商学院教授们的治学风格和优秀同学的学习习惯,为自己量身定制了一套“三步走”战略,并用一张表格来时刻提醒自己。

第一步:课前准备 - 预习是基石

过去,我总觉得工作繁忙,能抽出时间上课已是极限,课前预习成了可有可无的选项。这是最大的误区。EMBA的教学,特别是案例教学法,其精髓在于“带着问题来上课”。教授在课堂上的作用不是“讲授”,而是“引导”和“激发”。如果你对案例背景和核心冲突一无所知,那么课堂上的一切讨论对你而言都只是噪音。

我开始强制自己,每门课前至少留出4-6个小时进行深度预习。我的预习流程是:

  • 第一遍,快速阅读:了解案例的背景、人物和基本情节,弄清楚“发生了什么”。
  • 第二遍,精读与标记:带着课程的理论框架(比如,如果是战略课,就用波特五力模型、SWOT等工具去套),划出关键数据、决策节点和矛盾冲突点,思考“问题出在哪里”。
  • 第三遍,形成观点:合上书本,模拟自己是案例中的决策者。我会写下至少三个核心问题,并给出我自己的解决方案和决策依据。这才是预习的精髓——完成从信息输入到观点输出的闭环
这样做的好处是,上课时我不再是一个茫然的听众,而是一个带着“预判”的参与者。教授的引导、同学的发言,都成了验证或挑战我预判的素材,整个学习过程变得极具互动性和启发性。

第二步:课堂参与 - 从聆听到发问

克服了知识储备的焦虑后,下一步就是勇敢地在课堂上“发声”。长江商学院的课堂氛围非常开放,教授们极力鼓励不同观点的碰撞。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每堂课至少有效发言一次。注意,是“有效发言”,而不是为了发言而发言。

我的策略不是去挑战那些“大佬”同学,而是从“提问”开始。例如,当一位同学分享了他们公司成功的并购案例后,我不会去说“我们公司不一样”,而是会问:“您刚才提到的这个决策,当时是否考虑过某种潜在的文化整合风险?您是如何通过机制设计来规避的?” 这种基于对方发言的追问,既体现了我在认真倾听,又能引出更深层次的思考,还能将讨论与课程的理论知识点(如组织行为学、风险管理)结合起来。慢慢地,我发现我的问题越来越有水平,也开始敢于提出自己独立的、哪怕是与主流观点相悖的看法。这种高质量的互动,让我真正融入了课堂,并从同学身上学到了远超书本的实战智慧。

第三步:课后复盘 - 知识内化之路

如果说预习是“输入”,课堂是“处理”,那么课后复盘就是真正的“内化吸收”。我发现,很多同学(包括以前的我)下课后就将知识抛之脑后,这是学习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知识如果不经过整理和应用,就会迅速遗忘。

我的复盘主要做两件事:整理笔记和组织小组讨论。我不再只是简单地记录老师的PPT,而是采用康奈尔笔记法,将课堂笔记、我的疑问和课后总结清晰地分离开。更重要的是,我主动牵头组织了我们学习小组的固定复盘会。每周,我们会花2-3个小时,围绕本周的课程内容进行“二次消化”。我们会辩论课堂上悬而未决的问题,分享各自企业与课程理论相关的实践,甚至会把一个案例拿出来,用不同的理论模型重新解构一遍。这种“费曼学习法”式的输出,是检验自己是否真正掌握知识的最好方式。下面是我为我们小组制定的一个简化的学习流程表:

学习阶段 核心目标 我的具体做法
课前 (Pre-class) 建立初步认知框架,形成个人观点 三遍阅读法;带着问题和假设进入课堂
课中 (In-class) 验证、修正、深化观点,吸收多元视角 从提问式发言开始,目标是高质量互动,而非表现自我
课后 (Post-class) 将知识体系化、内化,并尝试与实践结合 整理康奈尔笔记;组织小组进行主题式复盘和辩论

学习不止于课堂之内

当我真正沉浸到学习中后,我发现EMBA的价值远不止于课堂。那些看似“务虚”的活动,如海外模块、企业参访、戈壁挑战赛,甚至是课间的每一次茶歇,都成了我学习的延伸。在以色列的创新模块中,我亲身感受了“Chutzpah”(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如何驱动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成为科技强国;在参访同学的企业时,我能将课堂上的组织架构理论与现实中的管理流程一一对应,获得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顿悟。

我开始有意识地利用这些机会,与不同背景的同学深度交流。午餐时,我会刻意选择与金融背景的同学坐在一起,向他们请教财报分析的技巧;在去往参访企业的大巴上,我会和做消费品的同学探讨品牌营销的心得。我建立了一个“个人学习网络”,每当遇到管理难题,我都能在这个网络里找到可以请教的“导师”。这让我深刻理解了长江商学院那句“取势、明道、优术”的校训,真正的学习,是全方位、全天候的,它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人脉、思考与行动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总结与感悟

回望这段从“学渣”到“学霸”的逆袭之路,我深刻地体会到,所谓的“学霸”,在EMBA这个精英荟萃的环境里,并非指智商上的超群,而是一种学习态度、思维方式和行动能力的综合体现。它无关乎你过去的职位有多高、事业有多成功,而在于你是否愿意放下过往的成就,以“空杯心态”重新出发。

我的经历证明,通过以下几个关键转变,任何感到力不从心的EMBA学员都有可能实现华丽转身:

  1. 心态重塑:从功利性的社交心态,转变为求知若渴的学习心态,拥抱“成长型思维”。
  2. 方法升级:建立一套贯穿课前、课中、课后的系统性学习流程,化被动为主动。
  3. 边界拓展:将学习的触角延伸到课堂之外,在与同学和教授的深度互动中,构建个人化的认知网络。

这段旅程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收获并非那几张漂亮的成绩单,而是在这个过程中重塑的自信和养成的终身学习习惯。它让我明白,无论身处何种高位,保持谦逊和好奇心,永远是持续进步的基石。如果你也正身处类似的困境,请不要气馁。真正的挑战不是你身边的同学有多优秀,而是你是否敢于直面自己的不足,并为之付出切实的努力。EMBA的学习是一场马拉松,起跑时的位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找到了正确的节奏,并坚持跑向那个认知升级的终点。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