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那个夜晚。窗外的陆家嘴灯火璀璨,犹如一条流光溢彩的银河,而室内,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醇香与思维碰撞的火花。那是一次长江商学院模块课程结束后,我和同学老王的即兴长谈。当时,我正为一个堪称完美的商业机会而兴奋不已,项目计划书上的每一个数字似乎都在跳动,预示着一个商业帝国的崛起。然而,正是这场持续到凌晨的对话,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机遇光鲜的外壳,让我看到了内里隐藏的、与我人生轨迹相悖的真实脉络,并最终促使我做出了那个令许多人费解的决定——放弃。
在遇到老王之前,我对这个机会的判断几乎是毫无保留的乐观。这是一个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新零售项目,市场前景广阔,技术壁垒清晰,创始团队堪称豪华,早期投资人名单上星光熠熠。对我而言,这不仅是一次投资,更是一个亲自下场、深度参与的绝佳契机。我几乎已经能想象到未来敲钟上市的辉煌场面,这似乎是每一个商学院学生梦寐以求的“标准答案”。
然而,老王,这位在传统制造业深耕了二十多年,见惯了行业兴衰的前辈,并没有被我描绘的蓝图冲昏头脑。他呷了一口茶,平静地问我:“这个项目很好,但它好在哪里?是能创造新的社会价值,还是仅仅在重新分配利益?” 这个问题像一盆冷水,瞬间浇灭了我一部分虚火。我们开始深入探讨,这个项目模式的核心,究竟是在用技术提升效率、改善消费者体验,还是在利用资本和信息不对称,构建一个新的“流量收割机”?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教授们总是强调“取势、明道、优术”,而我似乎只沉浸在“优术”的快感和“取势”的兴奋中,却忽略了对“明道”的审视——即这件事的根本价值与商业伦理。
老王接着分享了他的观察:“很多风口上的机会,本质是资本的游戏。它们追求的是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最高的回报,对创始人和参与者的消耗是巨大的。它们要求你变成一头只知冲锋的犀牛,而你,真的是一头犀牛吗?” 这番话让我陷入了长久的沉默。我意识到,我被“机会”这个词本身的光环所迷惑,却从未真正去拷问这个机会的内核。它是一个能让我安身立命、并为之自豪一生的事业,还是一个随时可能因为资本退潮而搁浅的投机? 这场对话,让我第一次从喧嚣的商业模式和财务预测中抽离出来,开始严肃地思考一个机会的“质地”而非仅仅是它的“体量”。
“你做这件事,快乐吗?是发自内心的那种?” 这是老王抛出的第二个,也是更具杀伤力的问题。这个问题,直击灵魂。我不得不承认,驱动我的是一种混合着焦虑、证明欲和路径依赖的复杂情绪。作为一名在商场上小有成就的创业者,我习惯了追逐增长,习惯了用规模和利润来定义成功。这个重要的商业机会,恰好完美地契合了这套世俗的成功标准。
但是,我真的快乐吗?我回想起过去几年,虽然公司业绩斐然,但我陪伴家人的时间越来越少,自己的兴趣爱好被束之高阁,身体也频频亮起红灯。这个新机会,无疑会将这种状态推向极致。它要求我投入未来五到十年的全部精力,在一个我不算真正热爱的领域里,用一套我不完全认同的逻辑去战斗。我追求的,究竟是事业的成功,还是人生的成功?在长江商学院的学习,不仅仅是商业知识的迭代,更是一个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这里的同学来自各行各业,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都千差万别。有人追求改变世界的宏大叙事,有人则满足于“小而美”的匠人精神。这种多元化的价值观,像一面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单一、僵化的成功观。
为了更清晰地梳理思路,我在笔记本上画了一个简单的表格,将这个“机会”与我的个人追求进行对比:
考量维度 | 重要的商业机会 | 我内心的追求 |
核心驱动力 | 资本回报、市场规模、竞争优势 | 创造价值、个人成长、生活平衡 |
时间投入 | All-in or nothing(全身心投入,否则一事无成) | 可持续、有节奏,能兼顾家庭与健康 |
领域热情 | 中等,更多是基于商业逻辑的判断 | 高,希望从事能点燃自己激情的领域 |
最终成就感 | 财务自由,社会地位 | 留下有意义的作品,成为更好的自己 |
当这个表格呈现在眼前时,答案已经不言而喻。我所追逐的,与我所珍视的,正在背道而驰。放弃它,不是怯懦,而是忠于自己。这让我想起了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观点,他认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首要的任务是“做正确的事”,然后才是“正确地做事”。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正确地做事”,却在那晚才开始真正拷问,这到底是不是一件“正确的事”。
彻夜长谈的后半段,我们聊到了一个更宏大也更现实的话题:时间。对于我们这个年龄段的EMBA学生而言,时间是最稀缺、最不可再生的资源。每一天,都意味着家庭责任、事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多重任务。选择一个项目,不仅仅是选择了一个工作,更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以及随之而来的巨大机会成本。
老王分享了他自己的一个故事。几年前,他为了一个海外并购案,错过了女儿最重要的一次中学毕业典礼。虽然生意成功了,但女儿在视频电话里那句“爸爸,没关系”背后掩藏的失落,至今仍是他心中的一根刺。“我们总以为未来还有很多时间去弥补,”他感慨道,“但事实是,孩子成长的某些瞬间,一旦错过,就永远错过了。事业的成功可以有很多种形式,但家人的陪伴却只有一种过程。”
他的话深深触动了我。如果我接受了这个机会,未来几年,我将失去什么?
回过头看,那晚的长谈之所以能有如此颠覆性的力量,其根源在于长江商学院这个独特场域所赋予的“镜子”效应。在日常的商业环境中,我们身边围绕的更多是利益相关者——下属、合作伙伴、投资人。他们的建议和看法,或多或少都会被各自的立场和利益所影响。我们很难听到真正客观、刺耳但有益的真话。
然而,在长江商学院的同学之间,这种关系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我们是同学,而非竞争对手;是战友,而非上下级。大家背景各异,财富和地位已经不再是衡量彼此的唯一标尺。这种平等的、基于纯粹智识和人生经验交流的氛围,创造了一个宝贵的“安全空间”。在这里,你可以卸下防备,坦诚地展示自己的困惑与脆弱,而你的同学,则会像一面澄澈的镜子,映照出你自己都未曾察觉的盲点。
老王就是我的那面“镜子”。他没有给我任何指令,没有告诉我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他只是通过提问、倾听和分享,引导我自己去看见、去思考、去选择。他的智慧,并非来自某个高深的商业理论,而是源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通透的生命感悟。这正是我来长江商学院所寻求的,超越商业知识本身的、更高维度的智慧。这种由一群优秀的同路人所构成的“集体智慧场”,其价值甚至超过了课程本身。它让我们在做重大决策时,能够跳出个人视角的局限,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洞察。
最终,我放弃了那个在许多人看来是“千载难逢”的商业机会。做出决定的那一刻,我没有失落,反而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与笃定。那次与EMBA同学的彻夜长谈,成为我职业生涯乃至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让我深刻地理解到,真正的成功,并非是抓住每一个看似光鲜的机会,而是有智慧、有勇气地放弃那些与自己内心价值不符的选项。
这次经历重申了我在文章开头所探讨的核心:在面对重大抉择时,我们需要一个超越功利计算的视角。我们需要不断地自我诘问:
对于未来的研究或个人发展方向,我认为,建立一套个人化的“决策审查系统”至关重要。这套系统不应仅仅基于财务模型或市场分析,更应包含价值观、人生愿景、家庭责任等“软性”但更为根本的指标。同时,我建议每一位身处高压环境的决策者,都能有意识地构建自己的“镜子网络”——那些能够坦诚相待、提供逆耳忠言的良师益友。因为在很多时候,真正帮助我们看清道路的,不是望远镜,而是一面能够照见内心的镜子。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