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江商学院毕业的日子,仿佛一场盛大而喧嚣的派对落幕,周围逐渐恢复了平静。喧嚣中,我收获了厚重的讲义、满格的微信好友、激荡的商业案例和无数个不眠的夜晚。然而,当最初的兴奋与荣耀感沉淀下来,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浮现在眼前:这场耗费了巨大时间、金钱与精力的旅程,究竟给我留下了什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如果用时下流行的“断舍离”——一种关于“物品”和“心灵”的整理术——来复盘这段EMBA的经历,我又该如何取舍,才能让行囊更轻便,前路更清晰?
“断舍离”的核心,并非简单的丢弃,而是通过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弄清楚什么才是“当下、自己、必需”的,从而实现对生活空间的优化和精神世界的解放。将这个理念投射到EMBA的收获上,意味着我们要勇敢地“断”绝那些华而不实的输入,“舍”弃那些看似宝贵却已成负累的存量,并最终“离”开对EMBA光环的执念,回归商业与人生的本质。这是一次向内的探索,一次对自我价值的重新校准。
EMBA课程的最大特点之一便是其知识的广度与密度。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我们接触了从宏观经济、战略管理、市场营销到财务会计、组织行为学等一系列课程。每一门课都像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商业世界的不同侧面。然而,知识的爆炸式输入,也极易导致“消化不良”。如果不加整理,这些知识点便会成为一堆杂乱无章的砖块,而非一座坚固的认知大厦。
因此,在知识的“断舍离”中,首先要扔掉的是那些“仅供谈资”的“屠龙之术”。有些理论模型在学术上堪称完美,但在我们各自所处的具体行业和现实情境中,可能永远没有用武之地。强行记忆这些复杂的框架,除了能在某些场合显得“博学”之外,并无实际助益,反而占用了宝贵的认知带宽。其次,要扔掉“知识松鼠症”,即那种“先囤着,总有一天会用到”的心态。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远超我们的学习速度,与其囤积大量可能过时的信息,不如掌握获取和筛选信息的方法。
那么,应该留下什么呢?我认为,最值得珍藏的有三样东西。
EMBA常被戏称为“最高端的社交俱乐部”,拓展人脉无疑是许多人报读的重要动因。毕业时,每个人的手机里都新增了数百位“同学”,他们遍布各行各业,头衔光鲜。然而,一个残酷的现实是:绝大多数的“人脉”,最终都会沦为“人名”,静静地躺在联系人列表里,从未产生真正的连接。
对人脉网络进行“断舍离”,首当其冲要舍弃的是对“数量”的迷恋和“功利性”的期待。那种“多个朋友多条路”的浅层社交逻辑,在高质量的圈层中往往行不通。刻意地去“经营”每一段关系,试图将每位同学都变成潜在的合作伙伴或客户,不仅会让自己身心俱疲,也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这种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交,脆弱而不堪一击。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合作,源于价值的匹配与深度的信任,而非一张同学名片。
在清理了浮华的泡沫之后,我们应该精心呵护和留下来的,是那些基于真诚与共鸣的“强链接”和部分高质量的“弱链接”。
具体来说,留下的应该是: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来对比:
断舍离维度 | 扔掉的(舍) | 留下的(留) |
---|---|---|
关系性质 | 功利性、交易性的“人脉” | 基于信任、情感和共鸣的“友人” |
衡量标准 | 数量、头衔、资源 | 深度、质量、连接的真实性 |
维护方式 | 泛泛的点赞之交,刻意的饭局应酬 | 真诚的深度交流,长期的相互扶持 |
核心心态 | “他能为我带来什么?” | “我们能共同创造什么?” |
EMBA的文凭和校友身份,无疑是一道耀眼的光环。它代表着一种精英认证,能在短时间内提升我们的社会资本。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沉溺于这道光环带来的虚荣与安逸,它便会成为阻碍我们成长的最大枷锁。
在自我认知层面,最需要“断”和“舍”的,就是对“EMBA身份”的过度依赖和认同。这意味着,我们要扔掉那种“我是名校EMBA,所以我理应……”的优越感。这种心态会让我们变得傲慢,听不进逆耳的忠言,看不见市场的真实变化。同时,也要扔掉与之相伴的“冒名顶替综合症”(Imposter Syndrome),即那种总担心自己配不上这个身份、害怕被“戳穿”的焦虑。这两种极端心态,本质上都是将自我价值建立在一个外在的标签之上,而非内在的实力与成长。
剥离了这层外壳,我们真正应该留下和强化的,是对自我的清晰洞察和一份回归初心的谦卑。
长江商学院的学习经历,像一面多棱镜,从不同角度照见了我们自己。通过与教授、同学的互动,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知识盲区、管理短板和思维定式。一位同学曾分享,他在课堂上被教授一个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问得哑口无言,才第一次深刻反思自己过去“唯利润论”的局限性。这种“被看见”和“看见自己”的过程,是EMBA赋予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留下的,正是这份清醒的自我认知——知道自己的长板在哪里,更知道自己的短板有多长。
此外,更重要的是留下那份“空杯心态”和“终身学习”的意愿。真正的学习,在走出课堂后才刚刚开始。EMBA给我们打开了无数扇门,但路还需要自己一步步去走。留下的,不应是“我已经学完了”的终点感,而应是“世界如此广阔,我还有太多需要学习”的起点感。这份谦卑与好奇,将驱动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持续进化,这远比一张毕业证书重要得多。
复盘EMBA的收获,本身就是一次重要的学习。运用“断舍离”的思路,我们得以穿透信息的迷雾、人情的浮华和身份的幻象,直抵核心价值。这个过程,如同为我们高速运转的人生“CPU”清理缓存、优化内存,最终提升的是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
总而言之,这场深刻的“断舍离”告诉我们:
长江商学院的EMBA之旅,其终极目的并非是颁发一张通往某个“成功俱乐部”的门票,而是赋予我们一套升级版的认知工具和一颗更强大的心脏,去更好地应对未来商业世界的不确定性。当我们学会了如何为自己的精神世界“断舍离”,我们才能真正做到轻装上阵,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未来,行稳致远。这,或许才是EMBA教育最根本、最持久的价值所在。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