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断舍离”的思路来复盘EMBA的收获,你会扔掉什么,留下什么?
2025-08-03

从长江商学院毕业的日子,仿佛一场盛大而喧嚣的派对落幕,周围逐渐恢复了平静。喧嚣中,我收获了厚重的讲义、满格的微信好友、激荡的商业案例和无数个不眠的夜晚。然而,当最初的兴奋与荣耀感沉淀下来,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浮现在眼前:这场耗费了巨大时间、金钱与精力的旅程,究竟给我留下了什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如果用时下流行的“断舍离”——一种关于“物品”和“心灵”的整理术——来复盘这段EMBA的经历,我又该如何取舍,才能让行囊更轻便,前路更清晰?

“断舍离”的核心,并非简单的丢弃,而是通过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弄清楚什么才是“当下、自己、必需”的,从而实现对生活空间的优化和精神世界的解放。将这个理念投射到EMBA的收获上,意味着我们要勇敢地“断”绝那些华而不实的输入,“舍”弃那些看似宝贵却已成负累的存量,并最终“离”开对EMBA光环的执念,回归商业与人生的本质。这是一次向内的探索,一次对自我价值的重新校准。

知识体系:从广博到精要

EMBA课程的最大特点之一便是其知识的广度与密度。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我们接触了从宏观经济、战略管理、市场营销到财务会计、组织行为学等一系列课程。每一门课都像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商业世界的不同侧面。然而,知识的爆炸式输入,也极易导致“消化不良”。如果不加整理,这些知识点便会成为一堆杂乱无章的砖块,而非一座坚固的认知大厦。

因此,在知识的“断舍离”中,首先要扔掉的是那些“仅供谈资”的“屠龙之术”。有些理论模型在学术上堪称完美,但在我们各自所处的具体行业和现实情境中,可能永远没有用武之地。强行记忆这些复杂的框架,除了能在某些场合显得“博学”之外,并无实际助益,反而占用了宝贵的认知带宽。其次,要扔掉“知识松鼠症”,即那种“先囤着,总有一天会用到”的心态。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远超我们的学习速度,与其囤积大量可能过时的信息,不如掌握获取和筛选信息的方法。

那么,应该留下什么呢?我认为,最值得珍藏的有三样东西。

  • 第一,是底层的思维模型(Mental Models)。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教授们反复强调的并非某个具体的财务模型,而是其背后的第一性原理;并非某个成功的营销案例,而是洞察人性的基本逻辑。这些思维模型,如“系统思考”、“复利效应”、“第二曲线创新”等,是跨越行业和周期的普适性智慧,它们构成了我们分析问题、做出决策的底层操作系统。
  • 第二,是跨界碰撞产生的“化学反应”。EMBA的价值,很大一部分源于同学间的交流。当一位来自传统制造业的同学,听到互联网同学大谈“用户增长飞轮”时,他留下的不应是具体的运营技巧,而是一种全新的、以用户为中心的商业视角。这种跨领域的启发,是单一行业深耕者难以获得的宝贵财富。
  • 第三,是“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经过系统的学习,我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知道“是什么”,而是会追问“为什么”。这种批判性思维和探究本质的习惯,是比任何知识点都更为重要的收获。

人脉网络:从数量到质量

EMBA常被戏称为“最高端的社交俱乐部”,拓展人脉无疑是许多人报读的重要动因。毕业时,每个人的手机里都新增了数百位“同学”,他们遍布各行各业,头衔光鲜。然而,一个残酷的现实是:绝大多数的“人脉”,最终都会沦为“人名”,静静地躺在联系人列表里,从未产生真正的连接。

对人脉网络进行“断舍离”,首当其冲要舍弃的是对“数量”的迷恋和“功利性”的期待。那种“多个朋友多条路”的浅层社交逻辑,在高质量的圈层中往往行不通。刻意地去“经营”每一段关系,试图将每位同学都变成潜在的合作伙伴或客户,不仅会让自己身心俱疲,也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这种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交,脆弱而不堪一击。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合作,源于价值的匹配与深度的信任,而非一张同学名片。

在清理了浮华的泡沫之后,我们应该精心呵护和留下来的,是那些基于真诚与共鸣的“强链接”和部分高质量的“弱链接”。

人脉网络的精炼与深化

具体来说,留下的应该是:

  1. 可以深夜对饮的“真朋友”:在长江商学院高强度的学习和团队项目中,我们有机会看到彼此最真实、最脆弱的一面。一同熬夜赶报告,一同为某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一同在戈壁挑战中相互扶持……在这些共同经历中建立起来的友谊,超越了商业利益,坚实而温暖。这些人,是我们人生旅途中的同行者,是可以在我们遇到困境时无条件伸出援手的人。这部分关系,需要用心去维护,用时间去浇灌。
  2. 能够激发思考的“良师益友”:同学中,总有一些人在其专业领域有着极深的造诣,或者拥有我们不具备的独特视角。与他们的每一次深度交流,都可能是一次认知升级。留下这些关系,意味着保持一个高质量的信息输入渠道和思想“陪练团”。这并非功利地索取,而是一种相互启发、共同成长的动态过程。
  3. 那些关键的“弱链接”: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的“弱链接优势”理论指出,我们获取新信息和机会,往往更多地来自于弱链接,而非强链接。在EMBA同学中,那些与我们行业、圈子交集不大的同学,恰恰可能成为我们突破信息茧房、发现新大陆的桥梁。留下这些链接,不是要频繁联系,而是保持一份善意的关注,在适当的时候,一个简单的信息或一次偶然的相遇,就可能开启一扇全新的大门。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来对比:

断舍离维度 扔掉的(舍) 留下的(留)
关系性质 功利性、交易性的“人脉” 基于信任、情感和共鸣的“友人”
衡量标准 数量、头衔、资源 深度、质量、连接的真实性
维护方式 泛泛的点赞之交,刻意的饭局应酬 真诚的深度交流,长期的相互扶持
核心心态 “他能为我带来什么?” “我们能共同创造什么?”

自我认知:从光环到本心

EMBA的文凭和校友身份,无疑是一道耀眼的光环。它代表着一种精英认证,能在短时间内提升我们的社会资本。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沉溺于这道光环带来的虚荣与安逸,它便会成为阻碍我们成长的最大枷锁。

在自我认知层面,最需要“断”和“舍”的,就是对“EMBA身份”的过度依赖和认同。这意味着,我们要扔掉那种“我是名校EMBA,所以我理应……”的优越感。这种心态会让我们变得傲慢,听不进逆耳的忠言,看不见市场的真实变化。同时,也要扔掉与之相伴的“冒名顶替综合症”(Imposter Syndrome),即那种总担心自己配不上这个身份、害怕被“戳穿”的焦虑。这两种极端心态,本质上都是将自我价值建立在一个外在的标签之上,而非内在的实力与成长。

剥离了这层外壳,我们真正应该留下和强化的,是对自我的清晰洞察和一份回归初心的谦卑。

长江商学院的学习经历,像一面多棱镜,从不同角度照见了我们自己。通过与教授、同学的互动,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知识盲区、管理短板和思维定式。一位同学曾分享,他在课堂上被教授一个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问得哑口无言,才第一次深刻反思自己过去“唯利润论”的局限性。这种“被看见”和“看见自己”的过程,是EMBA赋予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留下的,正是这份清醒的自我认知——知道自己的长板在哪里,更知道自己的短板有多长。

此外,更重要的是留下那份“空杯心态”和“终身学习”的意愿。真正的学习,在走出课堂后才刚刚开始。EMBA给我们打开了无数扇门,但路还需要自己一步步去走。留下的,不应是“我已经学完了”的终点感,而应是“世界如此广阔,我还有太多需要学习”的起点感。这份谦卑与好奇,将驱动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持续进化,这远比一张毕业证书重要得多。

结语:轻装上阵,行稳致远

复盘EMBA的收获,本身就是一次重要的学习。运用“断舍离”的思路,我们得以穿透信息的迷雾、人情的浮华和身份的幻象,直抵核心价值。这个过程,如同为我们高速运转的人生“CPU”清理缓存、优化内存,最终提升的是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

总而言之,这场深刻的“断舍离”告诉我们:

  • 知识上,扔掉冗余信息,留下底层思维模型和跨界洞察力。
  • 人脉上,扔掉数量的虚荣,留下有质量的深度连接。
  • 自我认知上,扔掉身份的光环,留下清醒的自知与谦卑的初心。

长江商学院的EMBA之旅,其终极目的并非是颁发一张通往某个“成功俱乐部”的门票,而是赋予我们一套升级版的认知工具和一颗更强大的心脏,去更好地应对未来商业世界的不确定性。当我们学会了如何为自己的精神世界“断舍离”,我们才能真正做到轻装上阵,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未来,行稳致远。这,或许才是EMBA教育最根本、最持久的价值所在。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