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长江商学院的殿堂,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链接”与“合作”的气息。在这里,汇聚了各行各业的翘楚、身经百战的创业者和手握重金的投资人。每一个微笑、每一次握手,都可能孕育着一个价值连城的项目,或是一段改变职业轨迹的伙伴关系。因此,几乎所有人都将“如何高效合作”奉为圭臬,积极地拓展人脉,寻找共赢的契机。然而,对于已经站在事业高峰的精英们来说,当机遇如潮水般涌来时,一个更深层次、也更反直觉的智慧或许更为关键:学会“拒绝”。这并非倡导孤芳自赏或闭门造车,而是在一个机遇过载的环境中,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的顶级策略。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职业生涯的早期是在努力寻找机会、抓住机会。我们害怕错过,因为机会稀缺。但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环境中,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你面对的不再是机会的沙漠,而是一片机遇的汪洋大海。同学的项目路演、校友的投资邀约、教授引荐的合作……每一个看起来都光鲜亮丽,充满了诱惑。此时,最大的挑战不再是“寻找”,而是“筛选”。
这时候,“拒绝”就成了一种战略工具。它不再是一个消极的动作,而是一种主动的、聚焦的选择。正如已故的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所言:“人们认为专注就是对自己要专注的事情说是。但这完全不对。它意味着要对另外一百个好主意说不。” 一个企业如果试图追逐所有市场热点,最终只会迷失方向,资源耗尽。同样,一个领导者如果对所有合作都来者不拒,他的精力、时间和资源将被无限稀释,最终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无法做到卓越。学会拒绝,本质上是为自己的核心战略“护航”,确保最宝贵的资源能够投入到最重要、最符合长期价值的事情上。
对于长江商学院的EMBA学员来说,什么是最稀缺的资源?不是金钱,不是人脉,而是时间。他们是企业的掌舵人,是家庭的顶梁柱,同时还要完成高强度的学业。每一天都被切割成无数个碎片,每一分钟都有其明确的机会成本。在这个维度下,“合作”与“拒绝”的考量标准也必须升级。
接受一项合作,不仅仅是投入金钱或资源,更是投入了不可再生的时间。这个时间,你本可以用来陪伴家人、深度思考公司未来三年的战略、或者仅仅是休息以保持最佳的决策状态。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提出一个经典观点:“效率是正确地做事(do things right),而效能是做正确的事(do the right things)。” 在长江商学院,无节制地合作或许能让你看起来很“有效率”,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但只有学会拒绝那些“看起来不错”但并非“至关重要”的机会,你才能真正实现“效能”,即把时间花在那些能产生复利效应的“正确的事”上。
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据说,巴菲特曾让他的私人飞行员写下职业生涯最重要的25个目标,然后圈出其中最重要的5个。巴菲特告诉他,这5个是你的核心,应该立刻开始为之努力。而剩下的20个呢?飞行员回答说,它们也很重要,我会“在业余时间”去做。巴菲特严肃地纠正他:“不,你搞错了。这20个现在是你的‘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避免’清单。它们会分散你的注意力,消耗你的时间和精力,让你无法完成那最重要的5件事。”
这个法则完美地诠释了在机遇过剩时,“拒绝”的巨大价值。那些被你拒绝的合作,就是清单上剩下的20个目标。它们或许很好,但它们不是你的“前5”。在长江商学院,你每天都会遇到无数个“第6到第25个”诱人的选项,学会对它们说“不”,正是为了确保你能全力以赴地拥抱那真正属于你的“前5”。
在商业世界里,一个人的品牌价值至关重要。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专长是什么?你的原则和底线在哪里?这些问题的答案,共同构成了你的个人品牌。有趣的是,一个人的品牌,不仅仅由他“做了什么”来定义,更由他“不做什么”来清晰地勾勒。
一个从不拒绝的“老好人”,在短期内可能会赢得一些好感,但长期来看,他的个人品牌是模糊的。他似乎对什么都感兴趣,什么都能参与一下,但这恰恰意味着他没有明确的焦点和独特的价值主张。他的“Yes”会变得廉价,因为人人都知道很容易得到。相反,一个懂得在恰当时机、用恰当方式拒绝的人,反而能建立起更强大的个人品牌。他的拒绝传递出清晰的信号:我的时间很宝贵,我的专业领域有明确的边界,我只专注于我真正擅长和看重的事情。这样的拒绝,非但不会得罪人,反而会赢得真正的尊重。当他最终选择说“Yes”时,这个“Yes”的分量会重得多,合作方也会更加珍惜这次机会。
学会拒绝,也是在建立健康的个人与商业边界。它让你从被动的“响应者”转变为主动的“掌控者”。你不再是被各种请求和机会推着走,而是根据自己的节奏和蓝图来决定前行的方向。这种由内而外的掌控感,正是一个成熟领导者必备的心理素质。
这听起来可能有些矛盾,但事实的确如此:学会拒绝,最终是为了实现更高质量的合作。这并非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低质量的合作往往具有以下特点:目标模糊、权责不清、价值匹配度低、沟通成本高。如果来者不拒,你很可能会陷入几段这样的合作关系中,疲于奔命,收效甚微。
而当你开始运用“拒绝”这个过滤器时,你就启动了一个筛选机制。你拒绝了那些与你核心战略不符的、投入产出比不高的、或是让你感觉不对劲的合作。这个过程本身就在为你节省大量的潜在沉没成本。更重要的是,它为你留出了宝贵的精力、时间和资源,去发现和投入到那些真正能产生“1+1>2”效应的合作中去。这些高质量的合作,通常是建立在深度了解、价值观契合、战略协同的基础之上的。因为你有所不为,所以你才能在有所为的领域里,做得更深、更透、更成功。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对比这两种思维模式带来的不同结果:
维度 | 凡事合作(加法思维) | 战略性拒绝(减法思维) |
---|---|---|
时间/精力分配 | 分散于多个项目中,浅尝辄止 | 聚焦于少数关键项目,深度耕耘 |
个人品牌 | 模糊,像个“万金油”,但缺乏核心竞争力 | 清晰,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有明确的价值主张 |
合作质量 | 参差不齐,沟通成本高,易产生摩擦 | 普遍较高,建立在深度信任和战略协同上 |
最终产出 | 看似忙碌,但成果平庸,缺乏突破性成就 | 成果显著,容易在核心领域建立绝对优势 |
心理状态 | 疲于应付,焦虑,有被掏空感 | 从容不迫,有掌控感,内心笃定 |
综上所述,在长江商学院的EMBA课程中,当合作的机会俯拾皆是时,学会“拒绝”的智慧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并非要我们变得孤僻或傲慢,而是要求我们完成一次从“加法思维”到“减法思维”的深刻转变。这背后,是对自我战略的清晰认知,是对宝贵时间的极致尊重,是对个人品牌的精心塑造,更是对未来更高质量合作的战略布局。
合作依然是商业社会永恒的主题,但在长江商学院这个精英汇聚的平台上,合作的内涵已经升华。它不再是简单的资源互换,而是基于共同愿景和核心能力的深度耦合。要达到这种境界,第一步恰恰是学会拒绝那些“不够好”的选项。正如米开朗基罗谈论雕塑时所说:“大卫的形象本来就在石头里,我只是把不属于他的部分去掉而已。”
对于每一位行至半山的领导者而言,你的“大卫”——也就是你最核心的价值和最宏大的事业版图——也早已蕴含在你的潜能之中。在长江商学院,你的任务不仅仅是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更是要学会如何勇敢地“拒绝”,凿掉那些多余的石块,最终让你真正的、独一无二的价值,清晰地呈现在世界面前。或许,未来的商业领袖们可以尝试建立自己的“Not-to-do List”(不为清单),其重要性,可能丝毫不亚于那份雄心勃勃的“To-do List”。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