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EMBA的申请季来临,许多在职场打拼多年的精英们都会陷入一种莫名的焦虑。他们翻看着心仪商学院的校友名录,尤其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汇聚了众多商界领袖的平台,一个念头总会不自觉地冒出来:“我的履历够不够‘亮眼’?我是不是也需要一个从零到一、惊心动魄的创业故事,才能敲开那扇门?” 这个问题,就像悬在许多申请者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原本自信的他们,在撰写申请材料时变得束手束脚。那么,报考EMBA,真的必须拥有一个漂亮的“创业故事”吗?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
首先,我们需要打破一个思维定式:“创业故事”并不等同于“创办一家公司”。在商学院,尤其是顶尖商学院的招生官眼中,“创业”二字承载的意义要宽广得多。它更多指向的是一种底层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能力——创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这种精神的核心是创新、是担当、是敢于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机会并创造价值的能力。
所以,一个“漂亮”的故事,其主角不一定非得是某个APP的创始人,或是某个新消费品牌的缔造者。他完全可以是一位大型企业内部的“Intrapreneur”(内部创业者)。比如,你是否曾在公司面临业务瓶颈时,主导了一个全新的项目,并成功将其孵化为新的增长点?你是否曾在一个僵化的部门里,推动了一场颠覆性的流程再造,极大地提升了组织效率?你是否曾带领团队,将一个濒临失败的海外市场扭亏为盈?这些,无一不是闪耀着创业家精神光芒的“创业故事”。它们同样展现了你的洞察力、领导力、抗压能力和从无到有的创造力。
长江商学院的教授们在课堂上经常强调,未来的商业领袖需要具备整合资源、突破边界的能力。你的故事,就是要向招生委员会证明,你就是这样的人。你的战场可能不是开放的市场,而是一个成熟的组织内部,但你面临的挑战、调动的资源、最终创造的价值,其难度和意义,可能丝毫不亚于一次外部创业。因此,关键不在于你“在不在册”,而在于你“在不在状态”——那种时刻准备着创造价值、解决问题的状态。
如果我们能换位思考,站在招生官的角度,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商学院EMBA项目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于学员的多元化(Diversity)。一个理想的班级,应该像一个微缩的、高质量的商业生态系统。这里面既需要有白手起家的创业先锋,也需要有执掌大型企业航向的职业经理人;既要有深耕金融资本的投资专家,也要有来自实体制造业、高科技产业、甚至文化、公益领域的领军人物。
为什么多元化如此重要?因为EMBA的学习方式高度依赖于同学间的互动与分享。当一个关于“供应链管理”的案例被抛出来时,来自制造业的同学可以分享他踩过的坑,来自零售业的同学可以补充渠道的痛点,而互联网公司的同学则可能提出用数据驱动优化的新思路。正是这种不同视角、不同经验的碰撞,才构成了EMBA学习最宝贵的价值。如果一个班级里全都是背景相似的创业者,那么视野的局限性将不可避免,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也会大打折扣。
因此,招生官寻找的不是千篇一律的“创业模板”,而是寻找那些在他/她各自领域做出了卓越成就、并具备独特“尖峰”(Spike)的申请者。你的“尖峰”可能体现在:
正如长江商学院创办院长项兵教授所强调的“取势、明道、优术”,学院希望培养的是能够站在月球看地球的、具有全球视野和人文关怀的领导者。你的故事,只要能证明你具备这样的潜质,无论是否与“创办公司”直接相关,都是招生官所珍视的。
既然我们明确了“创业故事”的广义内涵,并且理解了招生官的评判标准,那么接下来的重点就是:如何将你的个人经历,打磨成一个引人入胜、充满力量的故事? 这里的关键不在于“编造”,而在于“挖掘”和“呈现”。
一个强有力的职业故事,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和量化的成果。在这里,强烈推荐使用经典的STAR原则来梳理你的经历:
真实性是故事的生命线。不要试图将自己包装成一个无所不能的“完人”。恰恰相反,坦诚地分享你遇到的困难、犯过的错误以及如何反思和修正,反而更能展现你的成熟度和学习能力。招生官见过太多完美的简历,一个真实、有血有肉、有挣扎有成长的故事,反而更能打动他们。他们想看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冰冷的履历模板。
话又说回来,对于那些确实拥有“创办公司”经历的申请者,这本身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优势。一个成功的创业经历,是对应聘者综合能力最直接、最全面的证明。它几乎涵盖了商业运营的所有方面:从战略制定、产品开发,到市场营销、团队建设,再到融资和财务管理。这样的经历,无疑会让申请者在阐述自己的领导力和商业洞察时,拥有极其丰富的素材。
然而,这柄“剑”也有其锋利的另一面。如果运用不当,所谓的“创业故事”也可能成为申请的减分项。招生官在评估有创业背景的申请者时,会特别关注以下几点: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来对比一下强弱两种“创业故事”的呈现方式:
评估维度 | 较弱的呈现方式 | 更强的呈现方式 |
---|---|---|
动机与格局 | “我发现了一个市场空白,觉得能赚钱,就做了。” | “我洞察到行业存在XX痛点,这导致了巨大的资源浪费。我的创业旨在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效率。” |
领导力展现 | “我带领团队,完成了XX目标。”(以“我”为中心) | “我搭建了一个多元化的核心团队,并通过授权和激励,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共同攻克了XX难关。”(以“我们”为中心) |
对失败的态度 | 避而不谈失败,或将其归咎于外部环境。 | “我们在产品A上遭遇了重大挫折,复盘后我意识到,核心问题在于我们对用户需求的理解有偏差。这次失败让我们学会了敬畏市场,并建立了一套更严谨的用户反馈机制。” |
报考EMBA的目的 | “我想来认识更多人脉,为我的公司找资源。”(目的功利化) | “公司发展到新阶段,我个人的管理知识和全球视野遇到了瓶颈。我渴望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平台,系统学习,并与来自不同行业的同学交流,为公司下一阶段的战略升级寻找答案。”(目标导向,展现学习意愿) |
通过这个表格,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即使是同一个创业经历,不同的叙事方式也会给招生官留下截然不同的印象。一个好的故事,不仅要讲“做了什么”,更要讲“为什么做”、“怎么做的”以及“学到了什么”。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报考EMBA,是否需要一个漂亮的“创业故事”?
答案是:你需要一个漂亮的故事,但这故事的主题不必是“创业”,而必须是“你”。商学院寻找的是那些能够为课堂带来独特价值、并有潜力在未来创造更大商业和社会价值的领导者。你的故事,就是证明你就是那个人的最佳载体。
因此,与其焦虑自己没有创办公司的经历,不如将目光收回,深入地进行一次自我剖析。回顾你的职业生涯,找到那些最让你引以为傲的时刻,那些最能体现你独特价值的“高光片段”。运用我们提到的方法,将它们打磨成一个个真实、有力、充满洞见的故事。向招生委员会清晰地展示:
最终,无论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尖学府,还是其他优秀的EMBA项目,它们的大门,永远为那些真实、深刻、有潜力的灵魂敞开。你的故事,就是那把独一无二的钥匙。现在,请开始讲述吧。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