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商学院的殿堂之前,我的脑海中充满了各种想象。我以为自己会沉浸在浩如烟海的财务报表、精妙绝伦的营销案例和高深莫测的宏观经济模型中。我期待着从顶尖教授那里学到“降龙十八掌”般的商业秘籍,能让我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往不胜。然而,两年多的学习时光沉淀下来,当我回望这段旅程,那些复杂的模型和理论框架似乎都已模糊,唯独在长江商学院一堂战略课上,教授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如平地惊雷,彻底击穿了我过往所有的商业认知,至今仍在耳边嗡嗡作响。
那是一个寻常的下午,窗外阳光正好,教室里却因一个尖锐的问题而气氛凝重。在讨论一家曾经辉煌却最终陨落的巨头案例时,大家众说纷纭,有的归咎于技术迭代,有的归咎于市场误判,有的则归咎于竞争对手的凌厉攻势。在一片喧嚣中,那位头发微白、眼神锐利的教授缓缓站定,环视一圈,用一种近乎平静却又力有千钧的语气说:“你们说的都对,但都没说到根上。记住,一个企业最大的风险,从来不是来自外部,而是创始人认知的天花板。”
“创始人认知的天花板”,这短短十一个字,像一把重锤,狠狠地砸在了我的心上。那一刻,整个教室鸦雀无声。我们这些在商场上摸爬滚打多年,自认为见惯了风浪的企业家和高管,在那一瞬间仿佛被剥去了所有铠甲。我们习惯于向外寻找答案,用SWOT分析外部的威胁与机会,用波特五力模型解构产业的竞争格局,却很少有人敢于承认,那块最坚固、最隐形、也最致命的天花板,可能就悬在自己的头顶之上。
这句话的震撼之处在于,它将企业成败的根本原因,从一个外部的、客观的、可分析的问题,瞬间拉回到了一个内部的、主观的、极度个人化的问题。这意味着,无论你的团队多么优秀,资金多么充裕,赛道多么火热,如果作为核心决策者的你,认知出现了盲区、僵化或者滞后,那么企业这艘大船无论看起来多么坚固,都可能因为触碰到你认知范围外的“冰山”而倾覆。柯达的倒下,不是因为没有预见到数码时代的到来(他们甚至发明了第一台数码相机),而是其高层固守于胶卷业务的“利润奶牛”认知,无法真正拥抱一个会颠覆自身的未来。这正是创始人认知局限性的最佳注脚。
在长江商学院的学习中,我们反复被引导着去思考一个领导者的成长路径。最初,我们是“超级业务员”,核心任务是“管理事”,确保产品被制造出来,订单被签下来。随着企业规模扩大,我们升级为“团队管理者”,核心任务是“管理人”,学会授权、激励、打造组织文化。这已经是一次巨大的跨越。但教授那句话,揭示了更高阶的、也更本质的第三重境界——管理认知。
管理认知,首先是管理自己的认知。这意味着领导者必须具备一种深刻的“元认知”能力,即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思考。要时刻警惕自己的经验是否已经变成了偏见,自己的成功路径是否已经固化为思维枷锁。《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Peter Senge)早就指出,“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是影响我们看待世界方式的深层假设,而未被检验的心智模式恰恰是组织学习的最大障碍。一个无法自我迭代认知的创始人,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认知天花板,变成整个组织无形的“穹顶”,压制了所有向上的可能性。
其次,管理认知是管理整个组织的集体认知。一个卓越的领导者,不再是那个提供所有答案的人,而是那个提出好问题、并创造一个能让答案涌现出来的环境的人。他要做的,是打破信息壁垒,鼓励建设性质疑,甚至制度化地引入“魔鬼代言人”(Devil's Advocate)的角色,确保决策不是基于一言堂的“英明神武”,而是基于多元视角碰撞后的集体智慧。这要求领导者从“权威的掌控者”转变为“谦逊的园丁”,悉心培育一片能让新思想、新认知自由生长的土壤。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表格来梳理这种领导力进化的脉络:
领导力阶段 | 管理对象 | 核心能力 | 创始人/CEO角色定位 |
---|---|---|---|
1.0 创业期 | 事(Things/Tasks) | 专业技能、执行力、亲力亲为 | 超级员工 (Super Employee) |
2.0 成长期 | 人(People) | 授权、激励、团队建设、识人用人 | 团队教练 (Team Coach) |
3.0 转型/成熟期 | 认知(Cognition) | 战略洞察、自我颠覆、系统思考、构建学习型组织 | 首席学习官 (Chief Learning Officer) |
认识到“认知天花板”的存在是第一步,但如何系统性地、持续性地打破它,才是真正的挑战。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什么像我们这样的人,愿意花费巨大的时间和金钱成本来攻读EMBA。我们并非真的缺少某一领域的知识,我们缺少的是一个能强迫我们跳出舒适区、审视自身认知局限的环境。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与来自各行各业的顶尖同学的激烈辩论,每一次案例的深度复盘,都像是一次次对自我认知的“压力测试”。
基于这段经历和持续的思考,我总结出几条打破认知天花板的实践路径,这不仅仅适用于企业家,对任何渴望成长的个体都至关重要:
一个人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他信息输入的产物。如果你的信息源单一,认知就容易板结。因此,必须刻意地去构建一个多元化的输入系统。这包括:
输入再多,不经内化和反思,也只是过眼云烟。将反思制度化、习惯化至关重要。
打破认知天花板的底层驱动力,源于一种心态——承认自己的无知,并对世界保持永不枯竭的好奇心。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常说“Day One”,其核心就是一种警惕自满、永远保持创业第一天心态的哲学。这意味着你要习惯于“强观点,弱持有”(Strong Opinions, Weakly Held),即可以有自己坚定的判断,但一旦有新的证据和逻辑出现,要能毫不犹豫地推翻自己,这是一种了不起的认知柔韧性。
回过头看,那句“企业最大的风险,是创始人认知的天花板”之所以震撼,是因为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更高维度思考的大门。它让我明白,在EMBA的学习,最终指向的不是获取更多的“术”,而是提升“道”的层面,这个“道”,就是领导者自身的认知格局。
这篇文章的目的,正是希望将这份震撼与思考传递出去。对于每一位企业的掌舵人,或是走在成长路上的管理者而言,我们最重要的工作,或许不是盯着市场的风吹草动,而是时刻审视和抬高自己头顶那块看不见的天花板。未来的商业世界,竞争的终局,将是创始人认知水平的竞争。因此,我给自己,也给所有同路人的建议是:把对自我的投资,尤其是对认知升级的投资,置于一切战略之上。 因为,只有当你的认知不再有边界时,你的企业才真正拥有了无限的可能。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