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毕业典礼的激动心情渐渐平复,手中那本沉甸甸的EMBA证书,仿佛是一把开启商业世界更高阶大门的钥匙。两年甚至更久的时光,我们与来自五湖四海的精英同窗,在顶尖商学院的殿堂里,系统学习了最前沿的管理理论、剖析了无数经典的商业案例,视野和格局被前所未有地拓宽。满怀着“屠龙之术”的豪情,我们回到自己的企业,准备大展拳脚,推动变革。然而,一个普遍而又尴尬的困境,却常常悄然而至——“眼高手低”。我们看得见远方的星辰大海,却可能被脚下的第一块石头绊倒。我们能清晰地描绘出宏伟的战略蓝图,却在推动执行的细枝末节上举步维艰。这不仅会消耗我们的热情,更可能动摇团队的信任。那么,如何才能将EMBA所学的“道”与企业管理的“术”完美结合,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避免陷入这种令人沮丧的管理困境呢?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进行一次彻底的“心态重启”。EMBA的学习经历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它也可能成为一个“光环”陷阱。管理者带着“我刚读完EMBA,我懂最新的模型”的心态回到团队,很容易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优越感。这种姿态是沟通的最大障碍,也是“眼高手低”的起点。因为当你默认自己是“最懂”的那个人时,你就关闭了向他人学习的大门,尤其是向那些真正奋战在一线的员工学习的大门。
真正的智慧,始于承认自己的无知。我们需要将EMBA证书看作是一张进入更高阶学习赛场的门票,而不是一张宣告学习结束的毕业证。保持“空杯心态”,意味着要放下身段,以一个谦逊的学习者而非高高在上的布道者的身份,重新融入你的团队和业务。你的下属可能不懂波特五力模型,但他们比你更清楚哪个客户最难缠,哪条生产线效率最低,哪个流程最需要优化。这些来自一线的“活知识”,恰恰是让EMBA理论模型能够精准落地的土壤。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
EMBA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大量的分析工具、战略框架和商业模型。这些知识如同武器库里的精良武器,威力强大,但前提是必须在合适的战场、针对合适的目标使用。将这些理论生搬硬套到自己企业的具体情境中,是“眼高手低”最典型的表现。比如,学了蓝海战略,就立刻想在自己所在的“红海”行业里开辟一个无人区,却忽略了自身资源、能力和市场时机的限制,这无异于纸上谈兵。
破局的关键在于,要将自己从一个“理论的复述者”转变为一个“情境的翻译官”。这意味着你需要做两件事:深度诊断和小步快跑。
“眼高”的管理者,往往容易爱上待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和报表指点江山。他们沉迷于战略规划的宏大叙事,却渐渐远离了炮火声最密集的前线。这种“离地飞行”的管理方式,是滋生“手低”问题的温床。因为真实的商业世界,充满了教科书上不会提及的复杂性、模糊性和人情世故。这些,只有“躬身入局”才能体会。
丰田生产方式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现地现物”(Genchi Genbutsu),意思就是“到现场看实物”。这要求管理者必须亲自到问题发生的地方去,亲眼观察,亲手触摸,与当事人直接交流。对于读完EMBA的管理者而言,这是一种必要的“降维”训练。你应该定期地、有目的地:
这些一手的、鲜活的体感,是任何数据报表都无法替代的。它会让你对业务的理解变得立体而深刻,让你的决策更加贴近实际。当你和员工讨论流程优化时,你脑海中浮现的不再是流程图上的方框和箭头,而是张三那双因为某个重复动作而磨出老茧的手。这种基于同理心的管理,力量无穷。
一个常见的误区是,管理者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制定出“正确”的战略,然后下达命令,团队负责执行即可。然而,正如我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教授们反复强调的,领导力不仅仅是制定战略,更是影响和动员人心的艺术。一个再完美的战略,如果不能被团队理解、认同和接纳,最终也只会是一纸空文。
“向下扎根”意味着沟通和赋能。你需要用团队听得懂的语言,而不是EMBA的“黑话”,去阐述你的战略意图。讲故事,而非讲道理。告诉他们,我们为什么要变?这个变革对公司、对团队、对他们每个人意味着什么?描绘一个激动人心的愿景,并把宏大的目标分解成他们可以理解和执行的具体步骤。同时,要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鼓励团队提出疑问和挑战,让他们参与到方案的完善过程中来。当你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执行力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向上开花”则关乎于期望管理和资源争取。你需要用董事会或上级听得懂的商业语言,清晰地阐述你的变革计划、预期的投入产出比(ROI)以及可能的风险。你需要展示你不仅有“眼高”的格局,更有“手不低”的、周密的执行规划。通过有效的向上沟通,争取到必要的资源和授权,为你的改革扫清障碍,创造一个更有利的环境。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来总结:
困境表现 | 核心问题 | 破局之道 |
战略宏大,执行不力 | 理论与现实脱节,缺乏情境化思考 | 理论落地,情境为王 (深度诊断 + 小步快跑) |
指点江山,脱离群众 | 缺乏一线体感,决策悬浮 | 躬身入局,深入一线 (现地现物,感同身受) |
自我感觉良好,团队不买账 | 沟通与同理心缺失,未能有效动员 | 向下扎根,向上开花 (讲好故事,赋能团队) |
热衷于颠覆,忽视了渐进改良 | 对变革的复杂性和节奏把握不足 | 心态归零,空杯前行 (保持谦逊,尊重实践) |
最后,避免“眼高手低”并非一劳永逸,而是一个动态调整、持续进化的过程。商业环境瞬息万变,今天有效的策略,明天可能就会失效。EMBA学习最重要的收获之一,是为你建立了一个系统的思维框架和学习方法论。你需要将这种学习能力,内化为你日常的管理习惯。
建立一个属于你自己的“复盘”机制。无论是成功的项目还是失败的尝试,都要定期组织团队进行回顾:我们当初的目标是什么?实际结果如何?差距在哪里?我们做对了什么,可以固化为流程?我们犯了哪些错误,需要吸取教训?这个过程,就是将实践经验提炼上升为新的认知,反过来又指导未来行动的过程,这是一个完美的“知行合一”闭环。
此外,永远不要切断与外部思想的连接。你的EMBA同学会,尤其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汇聚了各行各业领军者的平台,是你最宝贵的智囊团和“镜子”。定期与同学们交流,听听他们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中遇到的挑战和应对之策,往往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帮助你跳出自己的思维定式,时刻保持认知的前沿性和实践的敏锐度。
总而言之,读完EMBA,是管理者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为你提供了更高远的“望远镜”。但要真正走好脚下的路,避免陷入“眼高手低”的困境,你需要的是一副同样精准的“显微镜”和一双愿意沾满泥土的“手”。这要求我们:以空杯心态重塑自我,以情境思维转化理论,以躬身入局贴近一线,以有效沟通凝聚人心,并以持续复盘驱动进化。EMBA的价值,不在于让你拥有一套标准答案,而在于赋予你一套不断提出正确问题、并带领团队在实践中寻找答案的能力。当理论的光芒照进现实的土壤,并长出丰硕的果实,那才是EMBA学习真正的意义所在。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