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的“闭门分享会”,能听到多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干货?
2025-07-31

当一扇厚重的门缓缓关上,将外界的喧嚣与浮躁隔绝在外,EMBA课堂的“下半场”才真正开始。这便是传说中的“闭门分享会”——一个被赋予了无数想象的神秘场域。人们总好奇,在这个由身价不菲的企业家、高管和创始人组成的圈子里,究竟能听到多少平日里“不足为外人道也”的真话与干货?是惊心动魄的商业逆转,还是不可告人的资本秘辛?抑或是,比这些更深邃、更触及人心的东西?

实际上,这种分享会的价值,远不止于猎奇。它更像是一个高浓度的“现实熔炉”,将商业世界最真实、最残酷,也最宝贵的一面,浓缩在几个小时的促膝长谈之中。要真正理解其含金量,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外壳,探寻其内核。

干货的真实面目

首先,我们得重新定义一下EMBA圈子里的“干货”。如果你期待的是第二天就能用的“财富密码”或者颠覆行业的商业模式,那可能会有些失望。公开场合的演讲和案例分析已经承载了这部分功能。闭门分享会里的“干货”,往往是那些无法被写进教科书、无法被量化分析,却又在关键时刻决定成败的“隐性知识”。

这些“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内容,更多是关于失败、困境、抉择与反思。比如,一位创始人可能会分享他如何在A轮融资后,因为与投资人理念不合,经历了长达半年的“冷战”,公司几乎停摆,最后又是如何通过一次彻夜长谈,牺牲部分股权换来主导权,最终起死回生。这个故事里,没有光鲜亮丽的PPT,只有人性的博弈、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关键时刻的决断。另一位高管可能会坦诚,自己主导的一次“明星产品”收购,最终却因团队整合失败而沦为公司的沉重包袱,他个人也因此在内部备受质疑。他会剖析自己当初的认知盲区——过于迷信数据模型,而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巨大差异。

这些分享之所以“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它们触及了商业世界最敏感的地带:脆弱性。在公众面前,企业家们需要扮演“常胜将军”的角色,以维持市场信心、员工士气和个人品牌。但在那个封闭的房间里,他们可以暂时卸下铠甲,承认自己的误判、焦虑甚至恐惧。这种坦诚,对于身处同样高压环境的同学们来说,其价值远超任何一个成功的案例。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原来你也在这里”的共鸣,以及从他人的“坑”里汲取教训的宝贵机会。

信任是分享的基石

如此私密的分享,为何能够发生?答案很简单,却也极难复制:信任。这种信任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由多重因素共同构建的“安全场域”。

其一,是严格的准入门槛。以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商学院为例,其EMBA项目在筛选学员时,不仅仅看重企业的规模和个人的财富,更看重申请者的格局、视野和价值观。经过这层筛选,能坐到一间教室里的,本身就是一群在认知水平和人生阅历上高度匹配的同类。这种“旗鼓相当”的对等感,是建立信任的第一步。大家心里都清楚,对方能理解自己所说的困境,而不是投来廉价的同情或居高临下的评判。

其二,是心照不宣的“游戏规则”。“闭门”二字,本身就是一种契约。这里说的话,止于这里。这几乎是一条不成文的铁律,被这个圈子里的每一个人所恪守。因为违背它的代价是巨大的——你将失去整个圈子的信任,这在高度依赖人脉和声誉的商业世界里,无异于“社会性死亡”。这种默契,创造了一个心理学上的“安全空间”,让分享者敢于暴露自己的软肋。正如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在其“拟剧理论”中提到的“后台区域”(Back Region),在这里,人们可以放松表演,展现出更真实的自我。

最后,信任是在共同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逐步加深的。从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到海外模块的同舟共济,再到课后的戈壁挑战……这些经历让同学关系超越了简单的“人脉”,升华为并肩作战的“战友”。当一位同学在分享会上哽咽着讲述自己如何熬过资金链断裂的那个冬天时,听众们给予的,是发自内心的理解和鼓励,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也曾在那样的“冬天”里瑟瑟发抖过。

超越商业的深度内容

闭门分享会的价值,还体现在其内容的广度上。它绝非仅仅局限于商业范畴,而是触及了企业家和高管们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所面临的方方面面。

人生的B面故事

在商场上叱咤风云的强者,在生活中也可能是个困惑的父亲、焦虑的丈夫或疲惫的儿子。分享会上,你可能会听到一位同学坦言,自己因为常年在外奔波,错过了孩子的成长,如今关系疏远,不知如何弥补;也可能听到另一位同学分享自己如何在事业高峰期被诊断出重疾,从而彻底改变了对人生优先级的看法。这些关于家庭、健康、个人成长与内心挣扎的故事,同样是“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干货。

它们让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意识到,成功并非只有A面(事业辉煌),更有B面(个人牺牲与代价)。这种认知上的平衡,有助于缓解巨大的心理压力,并促使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生目标。这是一种超越了商业技能的“生命智慧”,其价值难以估量。

“软情报”与行业洞见

除了个人故事,分享会也是“软情报”和前沿洞见的重要交换场所。这里说的“软情报”,并非指内幕交易或违法信息,而是指那些无法从公开报告中读出的、对宏观环境和行业趋势的微妙感知。

例如,一位深耕制造业多年的同学,可能会分享他对供应链转移的真实观察,哪些地区正在崛起,哪些环节的“坑”最多,这些都是第一手的实战经验。一位来自互联网大厂的同学,可能会分享他对未来技术伦理、数据隐私法规走向的担忧和预判,这比任何分析师报告都更具前瞻性。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和观点,在交流碰撞中,能够帮助听众拼凑出一幅更完整、更立体的行业图景,从而做出更明智的战略决策。

局限与“选择性真实”

当然,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到EMBA闭门分享会的局限性。它并非一个完美无瑕的“真相圣地”,同样存在“滤镜”和“选择性真实”。

首先,分享的深度取决于分享者的意愿和性格。并非每个同学都乐于或善于剖析自己。有些分享会可能点到即止,流于形式,变成一场“成功经验”的复述会。你所能听到的“干货”浓度,与你所在班级的整体氛围、同学间的信任程度,以及当晚分享者的个人状态息息相关,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其次,即便是分享失败,也往往带有一种“幸存者偏差”的叙事。分享者之所以能坐在这里分享,本身就说明他们已经从那个困境中走了出来。因此,故事的结局往往是“我如何克服了困难,并学到了宝贵的教训”。这是一种经过反思和美化后的“可控的脆弱”,与当时当下正深陷泥潭的真实感受,仍有一定距离。我们听到的,更多是“战后总结”,而非“战场直播”。

最后,圈子本身可能带来“回音室效应”。当一群背景、思维模式相似的成功人士聚集在一起时,容易形成观点的相互强化,而缺少来自外界的、颠覆性的批评声音。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限制视野的广度,甚至放大某些集体性的认知偏差。

如何获取分享会的最大价值?

对于身处其中的EMBA学员来说,如何才能最大化地从这些“闭门分享会”中获益?这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心法”:

  • 真诚换真心:想要听到别人的真话,最好的方式是自己先成为一个真诚的人。在适当的时候,分享自己的困惑与失败,而不是一味地展示强大。你的坦诚会像一块磁铁,吸引来同样坦诚的交流。
  • 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很多时候,最有价值的信息并不在故事的表面,而在于分享者未说出口的情绪、犹豫的措辞和听众的追问之中。带着同理心去倾听,而不是带着功利心去“挖料”。
  • 追问,但保持善意:一个好的问题,能将分享引向更深的层次。但提问需要技巧,应聚焦于“如何思考”而非“如何做到”,关注“心路历程”而非“商业秘密”。例如,与其问“你最后融了多少钱?”,不如问“在那个最艰难的时刻,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你做出那样的选择?”
  • 连接与复盘:分享会的价值延续到会后。对于触动你的分享,可以私下与那位同学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同时,定期复盘自己听到的故事,思考它们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何启发。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来总结参与分享会的“Do's & Don'ts”:

推荐做法 (Do's) 避免做法 (Don'ts)
主动分享,展示脆弱
适度分享自己的真实困境,建立信任。
一味索取,四处打探
把分享会当成情报收集站,会引起反感。
带着同理心倾听
关注分享者的情绪和感受,理解其处境。
打断与评判
随意打断他人,或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对方的决策。
提出有深度的问题
关注决策背后的思考和价值观。
追问商业机密
过分关注敏感数据和具体交易细节。
遵守保密原则
将听到的内容严格限定在闭门范围内。
对外泄露或炫耀
将听到的故事当成自己的社交谈资。
会后建立真诚连接
将课堂上的共鸣转化为长期的友谊。
仅限于功利性社交
只在有求于人时才联系同学。

结论

回到最初的问题:EMBA的“闭门分享会”,究竟能听到多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干货?

答案是:能听到很多,但这些“干货”的形态可能与外界想象的大相径庭。它不是一夜暴富的秘籍,也不是颠覆行业的蓝图。它是一面镜子,让你从他人的失败中看清自己的盲点;它是一剂良药,让你在极度的压力下找到共鸣与慰藉;它更是一座桥梁,让你跨越商业的壁垒,触及到人性的真实与温暖。

这些分享的价值,建立在以长江商学院这类顶级学府所构建的信任场域之上,它源于学员间的对等尊重和心照不宣的默契。虽然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幸存者偏差”和“回音室效应”,但其提供的独特价值——即从高浓度的“失败案例”和“人生B面故事”中汲取智慧——是任何其他学习形式都无法替代的。

对于未来的EMBA申请者而言,在选择商学院时,除了关注课程设置和教授阵容,或许更应该考察这所学校的“社群文化”和“校友口碑”。因为,真正决定你两年后收获大小的,除了知识的增长,更在于你能在多大程度上,融入那个可以让你卸下铠甲、坦诚交流的“闭门”世界。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