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智商决定你是否被录用,情商决定你是否被提拔。”当这股对“情商”(EQ)的追逐风潮,吹进中国顶尖的商学院殿堂时,一个有趣的问题便浮现出来:斥巨资、花时间去上长江商学院EMBA项目里备受推崇的“情商”课程,真的能让我们这些在商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江湖”,变得更会“说话”吗?这个“说话”,不仅仅是口若悬河的辩才,更是那种能在无形中化解干戈、在无声处凝聚人心的沟通艺术。这笔投资,究竟是锦上添花的“奢侈品”,还是一次真正能重塑领导力内核的“必需品”?
首先,我们需要重新定义一下什么叫“会说话”。在很多人的认知里,“会说话”等同于能言善辩、口才出众,仿佛是一场精彩的个人脱口秀。然而,在长江EMBA的情商课程语境下,“会说话”是一个远比这复杂和深刻的概念。它是一种基于同理心和情境感知的综合能力,核心在于“有效沟通”,而非“单向表达”。
想象一个场景:一位高管需要宣布一个不受欢迎的裁员决定。一个只会“说”的人,可能会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地陈述公司的困境和决定的合理性,但全程冷冰冰,像在宣读一份法律文件。而一个真正“会说话”的领导者,他会先感知到会议室里弥漫的焦虑与不安,他的开场白或许不是直奔主题,而是先承认这个决定的艰难以及它对每个员工家庭可能带来的冲击。他的语言会充满温度,他的眼神会传递真诚,他会花更多时间去倾听员工的疑问和怒火,而不是急于为自己辩护。这里的“会说话”,说的是理解、是共情、是建立连接,最终目的是在无法改变的艰难事实面前,最大程度地维护团队的尊严和信任。这才是情商课程所致力于培养的“说话”能力——一种“向下兼容”的谦逊和“向上管理”的智慧。
因此,课程并非要将每个人都打造成演讲家,而是要打开学员的“情绪雷达”。通过对自我情绪的认知和管理,学员能更好地控制自己在压力下的言行;通过对他人情绪的识别和理解,学员能更精准地选择沟通的时机、方式和措辞。它教的不是话术模板,而是一套解读“人性说明书”的方法论。当你能读懂对方未说出口的需求、恐惧和期望时,你说的每一句话,才真正有了“说到心坎里”的力量。
当然,仅仅停留在理念层面是远远不够的。长江商学院的情商课程之所以有效,关键在于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课程内容往往会引入国际上经典的情商理论模型,比如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提出的情商五要素:
这些理论框架为学员提供了一个科学的“认知地图”,让他们明白“情商”并非虚无缥缈的感觉,而是可以被观察、被分析、被提升的具体能力。老师会引导大家思考:“在上次那场激烈的董事会争论中,我的情绪是如何一步步失控的?背后是我的哪个‘按钮’被按下了?如果重来一次,我该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并更好地理解反对者的立场?”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而实践的魅力则在于它能将理论内化为本能。课程中最具价值的部分,往往是大量的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这些“沙盘演练”模拟了真实商业世界中那些最棘手的沟通场景:如何向明星员工提出批评?如何与难以相处的合作伙伴达成共识?如何在团队士气低落时进行激励性演讲?在这些高度仿真的情境中,学员们被迫走出舒适区,亲身体验沟通中的每一点细微的情绪变化。更重要的是,他们会得到来自教授和同学的即时反馈。这种在“安全”环境下的“失败”和“修正”,是任何书籍或在线课程都无法替代的宝贵经验。
如果说教授提供的是“渔”——方法论,那么同学圈子则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渔场”。这是长江商学院EMBA情商课程最强大的催化剂之一。试想一下,你的同学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创始人、CEO和高层管理者。他们每个人都带着十几甚至几十年的管理经验和人生阅历,本身就是一本本行走的“商业案例集”。
在课堂讨论中,当你分享一个自己搞砸了的沟通案例时,你得到的不仅是理论上的分析,更有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视角的真实经验。那位做消费品的同学可能会告诉你,他如何通过一场真诚的“用户见面会”化解了公关危机;那位做投资的同学则可能分享,他在谈判桌上如何通过捕捉对方一个微小的表情变化,判断出对方的底牌。这种跨界的智慧碰撞,极大地拓宽了每个人的认知边界。你看到的不再只是自己的问题,而是人性在不同商业场景下的共通反应。
更深层次的改变,发生在课后的互动中。EMBA的同学们会形成紧密的生活和学习小组,这种关系往往会延续终生。在一个彼此信任的小圈子里,人们更愿意卸下平日的“盔甲”,展现自己脆弱和真实的一面。你会发现,那个在台上挥斥方遒的“大佬”,私下里可能也在为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而烦恼。这种真诚的交流,本身就是最高级别的情商实践。大家在互相“吐槽”和“支招”的过程中,不自觉地练习着倾听、共情和给予支持。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力量甚至超过了课堂本身。你不再是孤立地学习“说话”,而是在一个高能量的社群里,共同修炼“做人”的智慧。
话虽如此,我们必须客观地认识到,任何课程,包括长江商学院的情商课,都并非“万能灵药”。它能提供给你最先进的“渔具”和最肥沃的“渔场”,但能否钓到鱼,以及能钓到多大的鱼,最终取决于你自己。指望上完几天课就能脱胎换骨,从一个“沟通小白”秒变“社交达人”,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跨越“知行合一”的鸿沟。在课堂上,我们都懂得要冷静、要倾听、要共情。但回到现实工作中,面对巨大的业绩压力、复杂的利益纠葛和突如其来的危机,我们很容易被杏仁核“绑架”,瞬间退回到最原始的战斗或逃跑模式。情商的真正提升,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自我修炼过程。课程所能做的,是为你点亮一盏灯,让你在“情绪上头”的黑暗瞬间,能够多一个选择,能够意识到:“等等,我正在被情绪控制,我需要启动我的前额叶皮层,用理性和智慧来应对。”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看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常见的期望 | 课程能提供的 | 个人需要付出的 |
学会所有场合的“完美话术” | 识别不同沟通场景的底层逻辑和情绪动态的框架 | 在每次重要沟通前,主动运用框架进行思考和准备 |
彻底改变不善言辞的性格 | 发现自己沟通模式的盲点,并提供改善工具 | 持续不断地在日常工作中刻意练习,将新习惯内化 |
上完课就能处理好所有的人际关系 | 处理冲突、建立信任的有效策略和模拟演练 | 在真实的人际冲突中,鼓起勇气应用所学,并承担试错的风险 |
简而言之,课程给了你一张“地图”和“指南针”,但路,终究要靠自己一步一步走。那些真正从中受益匪浅的学员,无一不是将课堂所学融入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日复一日地反思、实践和调整。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长江EMBA的“情商”课程,真的能让你变得更会“说话”吗?
答案是肯定的,但这个“会说话”远不止于口才。它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蜕变:从关注“我说什么”,到关心“对方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从试图用语言“赢”得争论,到学会用沟通“赢”得人心。这门课程与其说是教你“说话”,不如说是提供了一个契机,让你重新审视自己作为领导者、合作伙伴乃至家人的角色,深度探索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它通过科学的理论、仿真的实践和高能量的社群,为你打开了一扇通往更高阶沟通智慧的大门。你将学会的,不仅仅是在会议室里侃侃而谈,更是在庆功宴上恰如其分的祝酒,是在危机中稳定军心的寥寥数语,是在面对下属个人困境时温暖而有力的安慰。这些瞬间,才是领导力真正闪光的时刻。
当然,这趟旅程并非坦途,它需要学员投入巨大的真诚和持续的努力。对于那些愿意将之视为一次严肃的“自我投资”而非“镀金之旅”的企业家和管理者来说,这笔投入的回报将是长远而深刻的。它或许不会立刻反映在财报的数字上,但它会慢慢地、却又坚实地,体现在团队的凝聚力、客户的忠诚度以及你自己内心的从容与坚定之中。而这,或许才是“会说话”的最高境界。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