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朋友圈,今天王总晒出了EMBA的开学典礼,明天李总分享着烧脑的课堂笔记,后天张总又在戈壁挑战赛上挥汗如雨……曾几何时,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还是一个遥远又闪着金光的名词,是少数商界精英的专属标签。但现在,它似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入寻常百姓家”,至少是飞入了我们身边每一个“总”的履历里。这不禁让人产生一个灵魂拷问:当EMBA变得越来越普遍,当它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时,这个学历曾经赖以为生的“稀缺性”价值,到底还剩下多少?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贬值”或“依然坚挺”来粗暴地回答这个问题。EMBA的价值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的变迁。它不再是一块简单的敲门金砖,而更像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价值的衡量维度早已超越了“物以稀为贵”的传统逻辑。
不可否认,任何事物一旦从精英走向大众,其原有的稀缺性光环必然会黯淡几分。EMBA也不例外。在二十一世纪初,能够读上EMBA的,无一不是大型企业的核心决策者,拥有一张顶级商学院的EMBA证书,几乎等同于手握一张通往更高阶商业圈层的顶级门票。那个时候,学历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社会信号,它直接、高效地为你筛选圈层,背书能力。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教育市场的开放,开设EMBA项目的高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顶尖学府到地方院校,从综合性大学到财经类高校,EMBA的供给端被极大地丰富了。这直接导致了学员背景的多元化,甚至可以说,是“泛化”。当你的老板、你的客户、甚至你的竞争对手都人手一张EMBA证书时,单凭这张纸本身,已经很难再形成绝对的比较优势。它在职场上的“信号”强度,确实被稀释了。过去那种“因为我有EMBA,所以我很牛”的逻辑,正在被“我很牛,所以要去读一个匹配我的EMBA”的逻辑所取代。
既然稀缺性带来的“身份溢价”在降低,那么EMBA的价值是否就此崩塌了呢?恰恰相反,这反而倒逼着EMBA的价值回归其教育本质。当外在的光环褪去,内在的收获便显得尤为重要。EMBA的价值核心,正在从“一个身份标签”悄然重塑为“一个赋能平台”。
这个赋能平台首先体现在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升级上。许多企业家和高管在实战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这些经验往往是零散的、直觉式的。他们知道“怎么做”,却不一定能清晰地解释“为什么这么做”。而顶级的EMBA课程,比如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机构,它提供的是一套经过千锤百炼的现代化管理框架。从宏观经济到公司金融,从战略管理到市场营销,从组织行为学到领导力开发,它能帮助管理者将过往的“点状”经验,串联成“线”,编织成“面”,最终构建起一个立体的、能够应对复杂商业环境的“知识体”。这是一种从“术”到“道”的升华,是一种思维模型的迭代,其价值是隐性而深远的。
其次,这种重塑体现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上。优秀的EMBA项目早已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案例教学、企业参访、小组项目、模拟演练……这些教学方式的核心,都是围绕着“真实”二字。你带来的问题,可能就是同学正在面临的困境;课堂上讨论的案例,或许就是你明天就要做出的决策。这种“带着问题来,带着方案走”的学习模式,让EMBA课堂变成了一个高浓度的商业实战实验室。在这里,你获得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启发、是思路、是多元的视角,是解决复杂、模糊、不确定性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升,远比一张证书更有价值。
提到EMBA,永远绕不开“人脉”二字。有人说,花上百万读EMBA,一半是买知识,一半是买圈子。在EMBA普及化的今天,这个论断依然成立,但其内涵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人脉的价值,不再是简单地“认识了多少人”,而是“与谁成为了同学”,以及“建立了多深度的连接”。
这里的关键在于“圈层质量”成为了新的稀缺品。虽然EMBA项目多了,但不同商学院的圈层质量和同质性却有着天壤之别。顶尖商学院,如长江商学院,其严苛的录取标准(通常要求是企业的创始人、董事长或核心决策层)本身就完成了一轮高质量的筛选。这意味着,你的同学不再是宽泛意义上的“管理者”,而是一群与你在同一“重量级”上思考和行动的同路人。你们面临着相似的挑战(如企业转型、全球化布局、代际传承),使用着共通的商业语言,对彼此的困境有着天然的共情。这种基于深度共鸣的连接,其质量和效率远非普通社交场合的“泛泛之交”可比。
更重要的是,EMBA所构建的人脉是“强链接”。你们曾一同为了一个案例熬夜到凌晨,一同在戈壁的烈日下相互扶持,一同在课堂上毫无保留地剖析自己企业的成败。这种共同经历所建立的信任基础,是极其牢固的。它超越了单纯的商业利益交换,更容易催生出深度的合作与一生的友谊。“在你遇到真正的难题时,愿意放下手头工作,飞到你的城市,陪你聊上一下午的,往往是你的EMBA同学。” 这是一位校友的真实感言。所以,当EMBA数量增多时,人脉的稀缺性并未消失,它只是从“拥有人脉”升级为了“拥有高质量且可信赖的人脉”。
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学费,加上两年左右的时间投入,读EMBA无疑是一项重大的个人投资。在“稀缺性”看似下降的背景下,这笔投资的ROI(投资回报率)该如何计算?我们或许需要一张更全面的“收益表”。
传统的ROI计算方式,往往聚焦于有形的、可量化的收益,比如薪资涨幅、职位晋升、或是通过同学合作达成的商业订单。这些固然重要,但如果只盯着这些,可能会低估EMBA的真实价值。尤其是在当前环境下,无形的、长期的收益正变得越来越关键。
收益类型 | 具体表现 | 价值特点 |
有形收益 (Tangible Gains) |
|
短期可见,易于量化,但确定性在降低 |
无形收益 (Intangible Gains) |
|
长期有效,难以量化,但对个人和企业的持续发展影响深远 |
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所有人都去读EMBA时,其“有形收益”的确定性可能有所下降,因为竞争更激烈了。但“无形收益”的价值却愈发凸显。在快速变化、充满不确定性的商业世界里,一个人的认知高度、视野宽度和网络的深度,才是决定他能走多远的核心变量。这些无形资产,恰恰是顶级EMBA教育的核心产出。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当所有人都去读EMBA时,这个学历的“稀缺性”价值还剩多少?
答案是,作为身份标签的稀缺性确实在减弱,但作为成长平台的稀缺性,尤其是顶级商学院所提供的平台,其价值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因为门槛的存在而显得更加珍贵。EMBA的价值已经完成了一次深刻的进化:
因此,对于未来的潜在学员而言,思考的重点不应是“EMBA还值不值得读”,而应转变为更具体的问题:“我的发展遇到了什么瓶颈?我需要什么样的知识体系和人脉网络来突破它?哪所商学院的理念和资源最能匹配我的需求?”
EMBA的“含金量”并没有消失,它只是把价值的评判权,更多地交还给了个体。对于那些目标明确、积极投入、善于链接和反思的学习者来说,EMBA依然是通往更高阶商业文明最有效的阶梯之一。它的稀缺性,最终体现在每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所获得的、不可复制的成长之上。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