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申请季的钟声敲响,无数怀揣梦想的申请者正襟危坐于屏幕前,反复打磨着自己的申请材料。在每一个字斟句酌的瞬间,一个念头或许会悄然浮现,并在深夜里反复撩拨着紧绷的神经:我应该在正式提交申请前,主动去联系那些已经成功“上岸”的长江商学院校友吗?这个问题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闪烁着“胜算”的光芒,另一面则镌刻着“焦虑”的阴影。这究竟是一步险棋,还是一着妙手?它更像是一剂强心针,还是一味加剧内耗的毒药?这趟与未来校友的“提前会面”,值得我们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探索。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主动链接校友网络,其潜在的收益是巨大的,尤其对于像长江商学院这样强调实践与人脉的顶级商学院而言。这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是一个验证匹配度、深化自我认知的过程。其核心价值,体现在打破信息壁垒和评估文化契合度两个层面。
想象一下,官方网站、宣传手册和媒体报道所呈现的,是经过精心包装的“卖家秀”。它们固然重要,但往往缺少了那些生动、真实、甚至带点“粗糙感”的细节。而校友,正是这些细节的鲜活载体。通过与他们交流,你可以获得第一手的“买家秀”:
这种由校友提供的信息差,能够帮助你构建一个远比公开资料更立体、更丰满的长江商学院认知。这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是自我定位的过程。正如一位资深招生顾问常说的:“我们寻找的不是最优秀的学生,而是最适合我们社区的学生。”而你,也同样在寻找最适合你的社区。
更深层次的价值,在于对“文化契合度”(Cultural Fit)的精准评估。商学院的教育,一半在课堂,一半在同学。长江商学院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事风格,比如它的“取势、明道、优术”的校训,以及对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的强调。这些抽象的理念,如何在一个个具体的学生和校友身上体现?通过与校友的直接对话,你能直观感受到这个群体的气质:他们是锐意进取,还是沉稳内敛?是强调个人英雄主义,还是推崇团队协作?他们的谈吐、思维方式、关心的议题,都在无形中描绘出这所学院的文化轮廓。如果在交流中,你发现自己与他们的价值观高度共鸣,那么这无疑会极大地增强你的申请信心,并让你在后续的文书和面试中,能够更真诚、更有力地阐述“Why CKGSB”。
明确了链接校友的巨大价值后,下一个关键问题便是“如何做”。错误的方式不仅会浪费双方时间,甚至可能给你留下负面印象,从而增加焦虑而非胜算。正确的“打开方式”,是一门需要精心准备的艺术。
核心原则是:尊重、真诚、高效。校友们大多是事业有成的忙碌人士,他们愿意花时间与你交流,多半是出于对母校的热爱和传承精神。因此,你的每一次接触,都应该建立在充分准备和尊重对方时间的基础上。切忌将校友当作“信息查询机”或“内部推荐信工具人”。
记住,每一次与校友的互动,都是一次个人品牌的展示。你的专业、礼貌和真诚,本身就是你申请材料之外最好的“加分项”。一次高质量的交流,不仅能让你收获信息,更能让你收获一位潜在的导师或朋友,这笔财富远超申请本身。
现在,我们来谈谈硬币的另一面——那些可能让你“增加焦虑”的潜在风险。如果不能正确认知和管理这些风险,那么联系校友这步棋,很可能弊大于利。
最直接的焦虑来源,是“比较陷阱”和“信息过载”。当你联系的校友个个履历光鲜,言谈间都是你目前难以企及的成就和视野时,巨大的落差感很容易让你产生自我怀疑,甚至陷入“冒名顶替综合症”(Imposter Syndrome)的泥潭。“他那么优秀才进了长江,我这样是不是没希望了?”这种想法一旦产生,便会严重打击你的自信心,影响申请状态。此外,不同校友可能会给你截然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建议,A校友说文书要突出领导力,B校友说要强调创新精神,C校友则认为家庭背景很重要。过多的信息碎片涌入,如果缺乏独立的判断和整合能力,很容易让你迷失方向,不知道该听谁的,从而加剧选择困难和焦虑。
其次,存在“信息偏差”的风险。每一位校友的经历都是独特的、个人化的。一位十年前毕业的校友对长江商学院的记忆,可能与今天的实际情况已有很大出入。一位在金融行业如鱼得水的校友,他对课程的评价和建议,对于一个志在投身公益事业的申请者来说,参考价值可能就有限。将个别校友的个人经验奉为圭臬,很容易以偏概全,做出错误的判断。更糟糕的是,如果遇到一位本身比较负面或者经历不顺的校友,他的悲观情绪可能会传染给你,让你对本该充满向往的求学之旅产生不必要的担忧。
最后,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心理压力,那就是“表现压力”。你会下意识地将每一次与校友的交流都视为一场非正式的面试,时刻担心自己说错话、表现得不够好,生怕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这种时刻紧绷的状态,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精力消耗。如果联系的校友数量较多,这种持续的“表现压力”累积起来,可能会让你在正式的申请和面试到来之前,就已心力交瘁。
那么,如何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将从校友那里获取的宝贵信息,真正转化为看得见的“胜算”呢?关键在于“吸收、内化、活用”。
第一步是“吸收与筛选”。与多位校友交流后,你需要做的不是全盘接受,而是像一名侦探一样,从众多的信息碎片中寻找共性。如果三位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届的校友都提到了长江商学院对“社会责任感”的重视,那么这很可能就是学院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你需要用心记录下那些让你产生共鸣的观点、让你眼前一亮的故事,以及那些让你更深刻理解长江商学院独特之处的细节。
第二步是“内化与融合”。将这些外部信息与你自身的经历和思考进行有机结合。例如,当一位校友分享了他在“公益实践”课程中的深刻感悟时,你可以反思自己过往的志愿服务经历,思考两者之间的关联。这不仅是为文书积累素材,更是在完成一次深度的自我剖析。这个过程能帮助你更清晰地回答那个终极问题:“我为什么是长江商学院需要的人才?长江商学院又为什么是我实现人生目标的最佳平台?”
第三步是“活用与展现”。这些经过内化的信息,将成为你申请材料中的“点睛之笔”。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联系校友的利弊,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来总结:
方面 | 潜在收益 (增加胜算) | 潜在风险 (增加焦虑) |
信息获取 | 获得一手、真实的课程、文化、就业信息,打破信息差。 | 信息过时、片面或带有个人偏见;信息过载导致无所适从。 |
自我定位 | 精准评估与长江商学院的文化契合度,坚定申请信心。 | 与优秀校友比较产生巨大落差,引发自我怀疑和冒名顶替综合症。 |
申请材料 | 为文书和面试提供独特、真诚、有深度的素材,展现申请诚意。 | 为了迎合校友观点而扭曲自己的真实想法,失去个人特色。 |
人际网络 | 提前建立与未来校友的链接,可能获得长期的导师或朋友。 | 沟通方式不当留下负面印象;持续的“表现压力”导致心力交瘁。 |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在申请前,我应该先联系长江的校友吗?这会增加我的焦虑还是胜算?” 答案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而在于“如何做”以及“你是谁”。
联系校友,本质上是一个高收益、高风险的战略工具。运用得当,它能为你点亮前路,让你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极大地增加你的胜算。但如果准备不足、心态失衡,它也可能成为一面映照出你与他人差距的“魔镜”,让你陷入无尽的焦虑。因此,这趟旅程的开启与否,首先取决于你的自我认知。
我的建议是: 第一,进行一次自我评估。 你是一个心理素质强大、善于从不同信息中提炼观点的人,还是一个容易受他人影响、容易陷入比较和焦虑的人?如果属于前者,那么大胆地去链接吧;如果属于后者,或许可以先从少量、可控的交流开始,或者选择与你背景更相似、让你感觉更舒服的校友进行沟通。 第二,将心态放平。 记住,你的目标是“了解”而非“搞定”。将每一次交流都看作是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而非一场决定生死的战役。即使最终没有获得理想的信息,甚至被拒绝,也平常心待之。申请是一场马拉松,保持良好的心态比什么都重要。 第三,永远保持独立思考。 校友的建议是宝贵的参考,但最终做决定的,永远是你自己。你的申请材料,必须讲述你自己的故事,表达你自己的声音。不要让别人的光芒,遮蔽了你独特的色彩。
总而言之,在申请长江商学院之前,有策略、有准备地去联系校友,大概率是一件能增加胜算的好事。它所带来的焦虑,是可以通过正确的预期管理和心态调整来克服的。这不仅是申请策略的一部分,更是你未来商学院学习——主动链接、高效沟通、整合资源——的一次提前预演。当你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好这个过程时,你其实已经证明了自己具备了成为一名优秀的长江人所需要的潜质。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