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雄心勃勃的企业家或高管,怀揣着升级认知、突破瓶颈的渴望,走进EMBA的课堂时,他们期待的是一剂解决当下商业难题的良方。然而,当翻开那些厚重的案例集,看到宝洁如何在上世纪90年代进行品牌管理,或是通用电气如何通过六西格玛缔造辉煌时,一种微妙的“时差感”油然而生。这些曾经被奉为圭臬的“经典案例”,在飞速迭代的中国商业环境中,似乎正失去原有的光环。一个略显尖锐但日益成为共识的观点是:EMBA课程内容里的“经典案例”,有50%在今天的中国已经过时了。 这并非全盘否定,而是一种清醒的审视,它提醒我们,商业智慧的传承,必须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商业教育的核心之一是案例教学法,它通过对真实商业情境的复盘,帮助学生提炼普适性的管理规律。然而,当“情境”本身发生了颠覆性变化时,基于旧情境的“规律”便可能成为刻舟求剑的笑谈。许多EMBA课程中的经典案例,其诞生的土壤是西方成熟的、相对线性的市场经济环境。它们的背景通常是信息不对称、渠道为王、品牌力主要通过大众媒体单向塑造的工业时代或后工业时代。
然而,今天的中国,是另一番景象。这是一个由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社交网络深度重构的商业世界。在这里,增长逻辑从线性变成了指数型,商业模式从管道式演变为平台式乃至生态式。当一个经典案例还在探讨如何优化供应链以降低成本时,中国的“新零售”玩家们已经在思考如何通过即时配送网络,将“货”无限贴近“人”,创造全新的消费场景。当一个传统营销案例还在剖析4P理论(产品、价格、渠道、推广)时,中国的品牌正在直播间里与KOL、KOC(关键意见领袖/消费者)实时互动,将种草、拔草、复购、裂变等环节压缩在几分钟之内。旧的剧本,已经无法解释新的剧情了。
具体来看,这种“过时”体现在多个维度。我们不能用一张百年前的航海图,去指导一艘驶向未知大陆的智能远洋轮。这些经典案例的“过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经典案例中,竞争往往是“棋逢对手”式的。可口可乐对决百事可乐,波音对决空客,它们在同一赛道上,用相似的武器进行着一场旷日持久的阵地战。这种竞争逻辑清晰、边界分明。但在今天的中国,最可怕的对手,往往来自你的视野之外。这便是所谓的“降维打击”。方便面企业没想到,最大的挑战者是外卖平台;银行没想到,移动支付会从一个社交软件的红包功能里破土而出;传统媒体更没想到,自己的广告收入会被算法驱动的信息流平台釜底抽薪。
这种跨界竞争的背后,是“生态圈竞争”逻辑的兴起。巨头们不再满足于在一个领域做深,而是构建一个包含社交、电商、内容、金融、本地生活等在内的庞大生态系统。它们通过数据和流量的内部循环,相互赋能,形成坚固的壁垒。这种复杂的、多维度的竞争范式,在那些聚焦于单一企业或单一行业的经典案例中,是难以找到参照和解法的。管理者需要学习的,不再是如何打赢一场战役,而是如何在一个动态的、无边界的丛林生态中合纵连横、持续生存和进化。
传统管理学理论,尤其是营销学,往往建立在一个“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之上。消费者通过“认知-兴趣-渴望-行动”(AIDA)的线性路径完成购买决策。经典案例据此设计的品牌定位、广告投放和渠道策略,都显得逻辑严谨、步步为营。然而,这一套在当代中国消费者面前,常常显得力不从心。
中国的消费者,尤其是Z世代,他们的决策路径是网状的、跳跃的、情绪驱动的。他们可能因为一场直播的氛围、一个博主的真诚推荐、一个社交平台上的热梗,甚至仅仅是为了“凑单包邮”,就迅速完成购买。他们的消费行为,既是物质满足,更是社交表达、身份认同和情感慰藉。从“国潮”的兴起到对“智商税”产品的警惕,从追求性价比到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这种复杂且善变的消费者心理,是那些诞生于上世纪的案例所无法捕捉的。管理者如果还抱着旧的消费者画像去制定策略,无异于缘木求鱼。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种差异,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对比:
维度 | 经典案例中的逻辑 | 当代中国的商业现实 |
竞争模式 | 行业内龙头企业间的“阵地战” | 跨界“降维打击”与“生态圈竞争” |
信息流动 | 企业向消费者的单向广播(不对称) | 多向、网状、实时互动(高度对称) |
消费者决策 | 线性、理性、信息驱动(AIDA模型) | 非线性、感性、社交与情绪驱动 |
品牌建设 | 通过大众媒体长期塑造统一形象 | 通过内容、KOL/KOC、私域流量矩阵式运营 |
增长引擎 | 产品创新、渠道扩张、成本控制 | 模式创新、数据驱动、网络效应 |
面对商业现实的剧变,难道商学院们都无动于衷吗?当然不是。事实上,敏锐的商学院早已意识到了这一挑战,并开始了积极的自我革新。它们正在努力摆脱对“舶来经典”的路径依赖,转而将目光投向此时此地的中国商业实践。这不仅仅是课程内容的更新,更是一场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深刻变革。
以长江商学院为代表的顶尖商学院,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它们深知,培养能解决中国问题的商业领袖,必须植根于中国的土壤。因此,我们能看到越来越多的本土案例被开发和引入课堂。这些案例的主角不再是韦尔奇或乔布斯,而是马化腾、张一鸣、王兴,是那些正在书写中国商业传奇的企业家。案例探讨的也不再是沃尔玛如何优化库存,而是美团如何调度百万骑手,是拼多多如何用社交裂变撬动下沉市场,是字节跳动如何用算法重构内容分发。这些鲜活的、热气腾腾的案例,才能真正引发学员的共鸣,激发他们对自身企业问题的深入思考。
除了案例本土化,教学模式也在发生转变。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回到最初的论断——“EMBA课程内容里的‘经典案例’,有50%在今天的中国已经过时了。”这并非一个悲观的结论,恰恰相反,它揭示了一个巨大的机遇。它说明中国的商业实践已经丰富和深刻到了足以贡献全新思想和理论的程度。
对于EMBA的学员而言,这意味着需要带着一种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去学习。面对任何一个经典案例,都要多问一句:“这个案例的底层假设是什么?这些假设在今天的中国还成立吗?如果放在我的行业、我的企业,应该如何修正和应用?”而对于商学院来说,它们的使命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经典,而是要成为“经典再造”的熔炉。它们需要与中国最前沿的商业实践者紧密合作,将本土的成功与失败、创新与试错,系统地提炼、升华为新的商业理论和管理框架,从而反哺商业世界。
未来的EMBA教育,必然是一种“双轨制”的融合。一方面,我们要学习那些穿越周期的、普适性的商业底层逻辑——比如对人性的洞察、价值创造的本质、组织协同的规律,这些是经典案例中永不过时的“道”。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用最大胆、最开放的心态,去拥抱、研究和解构当下发生在中国这片热土上的、最鲜活的商业创新,这是指导我们打赢未来的“术”。唯有如此,EMBA教育才能真正无愧于它的承诺:为不确定的未来,培养有确定领导力的领航者。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