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聚光灯下的明星、万众瞩目的名人,褪去华服,收起奖杯,以一个普通“同学”的身份走进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的课堂,会是怎样一番景象?他们与身边的企业家、创业者们,虽然同坐一室,共听一课,但从踏入校门的那一刻起,彼此的体验便注定会沿着两条既有交集又截然不同的轨迹展开。这不仅仅是一场知识的求索,更是一场身份的碰撞、资源的博弈和认知的重塑。
对于普通企业家同学而言,开学第一天通常是一场高效的“名片社交”。你是做什么行业的?公司规模多大?主营业务是什么?三言两语间,一个人的商业轮廓便被迅速勾勒出来。大家的评判标准相对统一,围绕着商业成就、行业地位和资源价值展开。这是一个以实力和业绩为通行证的场域,每个人的起点,都建立在自己过往的商业履历之上。
然而,当一位家喻户晓的明星走进教室时,整个场域的磁场瞬间改变。“哇,是TA!”——这几乎是所有人的第一反应。明星同学带来的,是强烈的“光环效应”(Halo Effect)。他们的第一印象并非来自商业履-历,而是源于其在大众文化中的符号价值。这种印象是立体的、预设的,甚至带有些许不真实感。其他同学对他们的好奇,远大于对其商业背景的探究。这种光环,既是资产,也是一种无形的隔阂,让他们在最初很难被看作一个纯粹的“求学者”或“创业者”。
这种差异在最初的互动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企业家们可能会迅速找到产业链上下游的同学,开始探讨合作的可能性。而明星同学,则可能需要先应对一波合影、签名的请求,才能开始尝试融入真正的商业讨论。他们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去证明自己来这里,不仅仅是为了“镀金”或拓展人脉,更是为了学习真正的管理知识。
驱动不同身份的人走进EMBA课堂的动机,往往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这也直接导致了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压力来源大相径庭。
普通企业家的学习动机通常非常明确和务实。他们往往带着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而来:
相比之下,明星、名人的学习动机则更为多元和复杂。有些是为了成功转型,从台前走向幕后,创办自己的制作公司、经纪公司或消费品牌,急需系统性的商业知识来武装自己。有些是为了更好地管理个人品牌(IP)这一无形资产,并将其进行商业化变现。还有一些,或许是为了在公众面前塑造一个“有头脑、爱学习”的正面形象,提升个人社会价值。他们的压力,更多来自于外界的审视和自我身份的跨越。“演员/运动员/主持人能听懂金融课吗?” 这种潜在的质疑,是他们必须面对的无形压力。同时,他们的每一个课堂表现、每一次作业成绩,都可能被无限放大,甚至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
EMBA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于其强大的校友网络。然而,在这张网络的构建过程中,明星与企业家同学的体验也呈现出有趣的差异。
企业家之间的社交,更像是一种“强强联合”的价值链接。他们的交往,往往建立在彼此商业价值的相互认可之上。一场酒会下来,可能就促成了一笔投资,或者找到了一个重要的渠道合作伙伴。这种社交直接、高效,目的性明确。在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商学院里,汇聚了各个行业的领军人物,这种资源互补和价值碰撞的效应被发挥到了极致。大家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各种“兴趣小组”,如“智能制造联盟”、“大消费俱乐部”等,社交围绕着产业和资本展开。
明星同学的社交则经历一个从“弱关系”到“强关系”的演变过程。初期,大家与明星的交往,可能更多是出于好奇和“集邮”心态,是一种基于名气的弱连接。但随着课程的深入,特别是经过了高强度的小组作业、案例竞赛和海外模块的“同甘共苦”之后,情况会发生改变。当一位明星在凌晨三点还在为一份商业计划书的财务模型而奋笔疾书时,当他在小组讨论中能就某个商业问题提出独到见解时,他身上的“明星”标签会逐渐褪色,取而代之的是“可靠的队友”、“有想法的同学”这些新标签。此刻,真正基于信任和欣赏的强关系才开始建立。企业家们开始看到的,不再是那个遥不可及的偶像,而是一个可以并肩作战、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如果说EMBA是一个顶级的资源交换平台,那么明星和企业家同学带来的“资源禀赋”和寻求的“资源目标”截然不同,这构成了一场精彩的博弈。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差异,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来总结:
维度 | 明星/名人同学 | 普通企业家同学 |
带来的核心资源 | 巨大的品牌效应、媒体影响力、公众流量、文化资本。 | 产业资源(供应链、渠道)、实体资产、资本运作经验、行业深度认知。 |
寻求的核心资源 | 系统的商业管理知识、资本对接、优质的投资项目、可靠的运营合伙人。 | 跨界合作机会、新的商业模式、品牌赋能、融资渠道。 |
资源交换模式 | 用“影响力”换“生产力”。例如,以个人IP为新品牌背书,换取企业家的供应链支持和股权。 | 用“生产力”换“生产力”。例如,以我的渠道优势,换取你的技术专利,进行合作开发。 |
面临的挑战 | 如何将无形的“名气”量化为可信的商业价值;如何建立商业信任,而非粉丝崇拜。 | 如何评估与明星合作的风险;如何利用其流量实现真正的商业转化,而非昙花一现。 |
这种资源置换的博弈充满了艺术性。一位企业家同学可能拥有顶级的制造工厂,但苦于品牌无人知晓。而一位明星同学,可能一条社交媒体动态就能触达千万人。他们的合作,便能创造出“1+1>2”的巨大价值。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案例,某位知名演员与同学合作,创立了备受资本青睐的消费品牌;某位体育明星,则与科技行业的同学联手,开发了智能健身产品。这正是EMBA平台最迷人的地方——它打破了圈层壁垒,让文化资本与产业资本找到了最佳的结合点。
总而言之,明星、名人与普通企业家同学在EMBA的体验,从第一印象的“光环效应”,到学习动机的“多元与务实”,再到社交融合的“破冰之旅”和资源置换的“跨界博弈”,都存在着显著而深刻的不同。企业家同学的旅程,更像是在熟悉的商业世界里进行深度探索和横向连接;而明星同学的旅程,则更像是一场跨越边界的“认知迁徙”和“身份重构”。
然而,尽管起点和过程各异,但这条路的终点却殊途同归。EMBA的真正价值,正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熔炉”。在这个熔炉里,无论是叱咤风云的企业巨头,还是光芒万丈的超级明星,都必须回归“学生”这一最质朴的身份,共同面对知识的挑战,共同承担团队的责任。久而久之,身份的标签逐渐模糊,彼此看到的,是那个在商业案例前眉头紧锁的思考者,是那个为团队荣誉而奔走的合作者。
未来的研究或许可以进一步追踪这些特殊的“跨界班级”毕业后的长期影响。这种文化圈与商业圈的深度融合,究竟催生了怎样的新商业物种?它又将如何反向影响中国的娱乐产业生态和品牌发展路径?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持续观察和思考的迷人课题。最终,无论是明星还是企业家,他们带走的不仅是一纸文凭,更是一种全新的视野、一个无价的圈层和一段重新认识世界与自我的宝贵经历。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