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身处高阶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课程中的商界精英而言,课堂早已不局限于四四方方的教室。真正的学习,往往发生在理论与实践激烈碰撞的火线地带。而“企业参访”,正是这样一扇通往真实商业世界的大门,一个将抽象理论模型具象化的“移动课堂”。它绝非走马观花的“企业旅游”,而是一场经过精心策划、旨在激发深度思考与管理智慧的探索之旅。那么,这样一堂价值不菲的“实践课”,究竟是如何从万千企业中被筛选出来,又是如何被巧妙设计与严谨执行,最终成为EMBA学员们眼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呢?
EMBA课程的企业参访,其首要环节便是筛选。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拉赞助”或“凭关系”的过程,而是一个高度战略性的决策,其背后蕴含着商学院深刻的教学理念和对商业趋势的精准洞察。筛选的标准是多维度的,远不止于企业的名气或规模。教学团队首先会考量的是参访企业与课程内容的契合度。例如,当课程模块聚焦于“数字化转型”时,项目组会优先选择那些在传统行业中成功实现数字化变革的标杆企业,或是本身就诞生于数字时代的新经济巨头。这样的选择,能让学员们亲眼见证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挑战与成果,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和启发。
其次,企业的“开放性”与“分享意愿”是另一个至关重要的考量点。一次成功的参访,需要企业方不仅仅是打开大门,更要敞开心扉。这意味着,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甚至是创始人或CEO,需要愿意投入宝贵的时间,与学员进行坦诚、深入的交流。他们所分享的,不应只是公关稿式的成功经验,更应包括决策背后的思考、转型中的阵痛、失败的教训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商学院,往往会依托其强大的校友网络和品牌影响力,与那些真正具有行业代表性且乐于分享“真经”的企业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这种基于信任的深度合作,确保了参访的质量和独家性,让学员能够接触到最真实、最前沿的管理实践。
筛选过程还会综合考虑企业的行业多样性、发展阶段和地域分布。一个完整的EMBA项目周期内,参访的企业会覆盖从高科技、智能制造到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既有声名显赫的“大象”型企业,也有充满活力的“瞪羚”式创新公司。这种多样化的布局,旨在拓宽学员的商业视野,帮助他们跳出自身行业的局限,实现跨界思考与借鉴。可以说,每一家被选中的参访企业,都是一个精心挑选的“活案例”,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动态的商业生态图景。
选定了企业,仅仅是完成了第一步。如何将一次参访活动设计成一堂富有成效的课程,考验的是商学院项目团队的专业能力与匠心。一次高质量的企业参访,其设计工作在出发前数月便已启动,其核心是“问题导向”和“深度互动”。
参访前的准备工作是设计的重中之重。项目组会向学员提前发放详尽的“参访前导读材料”,这通常包括:
例如,在参访一家以供应链效率著称的零售企业前,学员们可能会被要求思考:“该公司是如何在保证低库存的同时,实现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的?其背后的组织架构和信息系统有何独到之处?”这种“课前预习”的模式,确保了学员不是一张白纸去现场,而是作为“准咨询师”,带着自己的初步判断和疑问,极大地提升了现场交流的效率和深度。
现场的流程设计则更显功力,它绝非简单的“参观-听讲-提问”三部曲。一个精心设计的参访方案,往往是一个结构化的学习模块。下面是一个典型的参访日活动设计示例:
时间 | 环节 | 核心目标 |
09:00 - 10:30 | 高管主题分享:战略与文化 由企业CEO或创始人主讲,阐述企业发展战略、核心价值观及面临的挑战。 |
宏观理解:从顶层视角把握企业成功的“道”。 |
10:30 - 12:00 | 实地场景探访:核心业务流程 分组参观研发中心、生产线或运营指挥中心,由部门负责人陪同讲解。 |
具象感知:将战略与具体运营环节(“术”)联系起来。 |
13:30 - 15:30 | 专题互动研讨:聚焦关键问题 围绕特定主题(如创新机制、人才培养等),与企业中高层管理者进行小范围、圆桌式的深度对话。 |
深度挖掘:针对性地解决学员的疑惑,进行思想碰撞。 |
15:30 - 16:30 | 自由问答与总结(Q&A) 全体学员与企业高管团队进行开放式问答,教授引导总结。 |
融会贯通:澄清疑点,形成初步结论。 |
通过这样层层递进、动静结合的设计,学员们能够从宏观战略到微观执行,全方位、多角度地解构一家企业,实现真正的“沉浸式学习”。
执行环节是检验所有前期准备工作的试金石。在参访过程中,带队教授的角色至关重要。他/她并非一个“领队”或“导游”,而是一位“现场催化师”和“学习教练”。在企业高管分享时,教授会适时地提出一些引导性或挑战性的问题,帮助学员将现场内容与课堂上学到的管理理论(如波特五力模型、颠覆性创新理论等)进行链接。在互动环节,教授会敏锐地捕捉讨论的焦点,确保对话不偏离主题,并鼓励学员提出更具深度和建设性的问题。
然而,一次参访的真正价值升华,发生在参访结束之后——即深度复盘(Debriefing)环节。这被视为整个企业参访学习闭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如果说参访是“输入”,那么复盘就是“内化”和“输出”的过程。复盘的形式多种多样,通常在参访当晚或第二天,由带队教授主持,全体学员参与。大家会围绕几个核心问题展开讨论:
在复盘会上,思想的火花激烈碰撞。来自不同行业的学员,会从各自的视角解读同一家企业,形成多元化的观点。有人可能关注其精益生产的细节,有人可能惊叹其企业文化的渗透力,还有人可能对其财务模型的稳健性提出质疑。这种多维度的剖析和辩论,使得每个人对参访企业的理解都更加深刻和全面。正如长江商学院一位教授所言:“企业参访不是一次知识的单向灌输,而是一场集体智慧的共创。复盘,就是将这些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的关键步骤。”最终,学员们可能还需要提交一份书面的参访报告或案例分析,将瞬间的感悟固化为系统性的思考成果。
综上所述,EMBA课程中的“企业参访”环节,是一个系统化、专业化的教学工程。它始于与教学目标高度契合的战略性筛选,确保每一个参访对象都是一个值得深度挖掘的“富矿”;继而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量身定制化设计,将一次访问转化为一堂结构完整、互动深入的实践课程;最后,在教授引导下的沉浸式执行与严格的深度复盘中,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升华,最终达成“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
这一过程,完美诠释了现代管理教育如何超越传统课堂的边界,将真实世界作为最生动的教材。它不仅让EMBA学员们有机会与顶尖企业家面对面,洞悉商业前沿的脉动,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科学的方法论,教会学员如何观察、如何提问、如何思考、如何复盘——这套能力本身,远比任何单一的商业知识都更为宝贵。
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参访的形式或许会更加多样化,例如利用VR/AR技术进行虚拟参访,或者通过数据平台进行更深度的企业运营分析。但其核心逻辑——精选、精设、精执——将始终不变。对于像长江商学院这样致力于培养全球视野与社会责任感的商学院而言,精心打磨好“企业参访”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将永远是其连接理论与实践、赋能商界领袖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