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EMBA课堂,仿佛瞬间进入一个浓缩的精英世界。身边的同学,或是执掌百亿帝国的企业家,或是叱咤风云的投资人,或是某个领域的隐形冠军。初识的激动与新鲜感过后,一个更现实也更深刻的问题便会浮现:在这样一个高能量、高价值的社交场中,谁仅仅是“同学”,谁又可能成为“挚友”?资源互换、商业合作固然是EMBA学习的一部分,但能穿越岁月、沉淀下来的深厚情谊,其价值更是无法估量。这不仅关乎人脉的质量,更关乎我们未来人生旅程中,能否有同频共振、可堪信赖的同行者。经过两年多的沉浸式观察与反思,我总结出了三个看似细微、却至关重要的内部观察指标,它们像三面棱镜,帮助我穿透表面的光环,看清一个人内在的品性与格局。
在EMBA这个环境中,人人都善于展示自己最光鲜、最专业的一面。在课堂上,他们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在酒会上,他们谈笑风生、游刃有余。然而,一个人真正的品性,往往不体现在他如何对待“有用”之人,而恰恰显露在他如何对待那些在权力或利益链条上“无用”之人。
我称之为“服务员测试” (The Waiter Test)。这个概念并非我首创,但在此处异常适用。你仔细观察,一位同学在面对小组的案例助教、教室的保洁阿姨、宴会的服务人员,甚至是开车的司机时,是发自内心地表示感谢和尊重,还是不经意间流露出颐指气使的傲慢或彻底的无视?一位真正值得深交的人,其内心的善良和尊重是普适性的,它不会因为对象的身份、地位而改变。他们明白,尊重他人,本质上是尊重自己。反之,如果一个人习惯于“向上社交”,对有资源、有地位的同学热情备至,而对提供基础服务的人员冷漠甚至刻薄,那么这种“友善”极有可能是经过精心计算的表演。当有一天你对他不再“有用”时,他今天对待服务员的态度,可能就是明天对待你的态度。
这种底层逻辑的观察,还能延伸到他们如何谈论自己的下属和前同事。在私下的闲聊中,他是将团队的成功归功于集体努力,并对下属的贡献赞赏有加?还是在抱怨下属的“愚蠢”和“不给力”,将所有功劳揽于己身?前者展现的是一个领导者的担当与格局,懂得成就他人;后者则暴露了其内心的刻薄与自私。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具有同理心和感恩之心的人,更容易建立稳定和高质量的社会关系。因此,这个指标,是我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善”的底色的首要标准。
EMBA的课堂,尤其是案例讨论环节,是观点的碰撞场,也是压力的测试场。每个同学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带着强烈的个人主张和成功经验。当观点相左、方案被挑战时,一个人的反应模式,是其心智成熟度和合作潜力的绝佳体现。
有些人会立刻进入“战斗模式”。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捍卫自己的观点,打断他人,甚至通过提高音量、使用绝对化的词语(如“肯定”、“绝对不可能”)来压制对方。他们的目标是“赢”,是证明“我对你错”。这种模式背后,往往是脆弱的自尊和固化的思维。与这样的人合作,过程会非常辛苦,因为他们缺乏“智识上的谦逊” (Intellectual Humility),难以吸收新的信息和视角,更遑论达成共识、实现共赢了。
而另一类人,则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范。当他们的观点被质疑时,他们会先倾听,甚至会追问:“哦?这个想法很有意思,能多说一点你的理由吗?”他们能清晰地将“对事的讨论”和“对人的否定”分离开来。他们不畏惧冲突,但他们处理冲突的方式是建设性的,旨在探寻更优的解决方案,而不是证明个人权威。这正如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的第五个习惯:“知彼解己 (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他们懂得,真正的智慧不是永远正确,而是在碰撞中不断接近真理。一个能在高压和冲突下,依然保持开放、冷静和尊重的人,不仅是优秀的合作伙伴,更是值得信赖的朋友。因为这意味着在未来的漫长交往中,当你们遇到分歧时,他有能力与你一同寻找出路,而不是让关系走向破裂。
EMBA社群本质上是一个巨大的价值网络,信息、资源、机会在其中高速流动。如何看待和参与这种价值交换,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长期主义视角和交友动机。
在这里,我借用沃顿商学院教授亚当·格兰特 (Adam Grant) 在其著作《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Give and Take) 中的经典理论,将人分为三类:
在EMBA同学中,这三类人的行为模式清晰可辨。索取者会频繁地“请教”和“求助”,但很少主动分享有价值的信息或机会。他们的每一次“付出”,都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匹配者则像一个精明的交易员,乐于合作,但内心有一本清晰的账本。而那些真正值得深交的,往往是“给予者”。他们会在小组讨论中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行业洞见;会主动为你引荐可能对你有帮助的人,而不索取任何中介费;会在你遇到困惑时,真心实意地花时间为你分析问题。他们的“给予”并非不求回报,但他们相信的是长期价值和关系的复利。他们明白,一个强大而健康的网络的根基,是信任和慷慨,而非精于算计的交易。
有趣的是,亚当·格兰特的研究发现,虽然有些给予者会被索取者利用而垫底,但最终站在成功顶端的,恰恰是那些聪明的给予者。他们懂得设立边界,防范索取者,但依然保持着慷慨的本性。与这样的人深交,你不仅能获得实际的帮助,更能被他们的人格魅力所感染,进入一个正向循环的价值生态。这种关系的坚韧度,远非建立在短期利益交换上的“人脉”可比。
为了更直观地对比,我将这三个指标总结成一个简单的表格,帮助快速识别不同类型的同学:
观察指标 | 值得深交的特征 (挚友潜力) | 需谨慎交往的特征 (功利之交) |
指标一: 对待他人的底层逻辑 |
对所有人都保持一贯的尊重和礼貌,无论对方身份高低。能共情,懂得感恩。 | “看人下菜碟”,对有利用价值的人热情,对服务人员等则冷漠或傲慢。 |
指标二: 面对冲突的反应模式 |
开放、倾听,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能区分“对事”和“对人”,寻求共赢。 | 防备心重,急于辩护,以证明“自己是对的”为目标。容易情绪化,将讨论引向人身攻击。 |
指标三: 价值交换的真实意图 |
倾向于成为“给予者”,乐于分享,着眼于长期关系和信任的建立。 | 典型的“索取者”或精明的“匹配者”,交往带有强烈的目的性,时刻计算投入产出比。 |
两年EMBA生涯,是一场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人性的深度洞察之旅。最初,我们或许都曾被那些耀眼的头衔和传奇的经历所吸引,渴望通过“链接”来提升自己。但最终沉淀下来的,是那些基于品格、格局和价值观认同的深厚情谊。
本文提出的三个内部观察指标——对待他人的底层逻辑、面对冲突的反应模式、以及价值交换的真实意图——正是我在这段旅程中,从喧嚣回归本心,用于识人、择友的“心法”。它们提醒我,真正的“人脉”,不是你认识多少人,而是有多少人发自内心地信任你、愿意与你同行。一个人的善良、格局和慷慨,是比任何商业模式都更持久、更具价值的资产。
当然,人是复杂的,这些指标也并非绝对的评判标准。但它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框架,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交环境中保持清醒,将宝贵的时间和情感,投入到那些真正值得深交的人身上。最终,你会发现,EMBA学习最大的收获,或许不是一张文凭或一份商业计划书,而是几个能在深夜秉烛夜谈、在逆境中鼎力相助的挚友。而这,需要我们用智慧去观察,用真心去换取。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