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身经百战的企业家或高管,在事业的巅峰期选择重返校园,攻读像长江商学院EMBA这样顶级的学位时,心中总会泛起一些实际的疑问。他们早已不是二十出头的青涩学子,而是身负重任、日程被会议和商务飞行填满的决策者。“如果临时有个紧急会议,我能迟到或早退吗?”“课堂上,那部连接着整个商业帝国的手机,真的必须彻底静音,与世隔绝吗?”这些问题看似琐碎,却直指EMBA教育的核心特质:它如何在尊重商业精英的现实处境与维护神圣的学术殿堂氛围之间,找到那个精妙的平衡点?这不仅是关于规则的探讨,更是关于一种学习文化、一种价值共识的深度剖明。
对于“可以迟到早退吗?”这个问题,长江商学院EMBA的答案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它更像是一门需要所有学员共同修习的、关于“情境领导力”的实践课。一方面,学院充分理解EMBA学员的特殊性。他们是企业的掌舵人,是市场的弄潮儿,肩上扛着成百上千员工的生计,面对着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一次突发的危机、一个必须亲自出席的签约仪式,都可能成为他们无法准时出现在课堂的理由。
因此,在长江EMBA的文化中,存在着一种基于成熟与信任的“谅解”。学院和教授通常不会像对待本科生那样,用严苛的考勤制度去约束每一位学员。如果因为不可抗力,你需要短暂地离开课堂,提前与教授或教务老师沟通,通常都能得到理解。这种人性化的安排,恰恰体现了学院对学员身份和责任的尊重。它相信,能坐进这个课堂的每一个人,都具备高度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对学习机会的珍视,任何一次缺席,对他们自身而言都是一种损失。
然而,这种“谅解”绝不等于“纵容”。它有一条清晰且坚固的底线——尊重。这份尊重包含三个层面:对教授的尊重、对同学的尊重,以及对知识本身的尊重。频繁地、无理由地迟到早退,是对教授精心备课的极大不尊重。一位享誉全球的经济学教授,可能为了短短几小时的课程,准备了数周的时间,将毕生所学浓缩成精华。你的悄然离场或姗姗来迟,不仅打断了他的授课节奏,更传递出一种轻慢的信号。
更重要的是,这是对你身边同学的不尊重。你的同学,同样是放下亿万身家的事业,怀着求知若渴的心情来到这里。课堂是一个能量场,每一位参与者的全情投入,共同构建了这个场域的强度。当有人随意进出,就像在一个高速运转的精密仪器中投入了一颗石子,会瞬间破坏掉那种沉浸式的、思想碰撞的氛围。尤其在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你的缺席可能直接影响整个小组的进度和学习效果。正如一位长江校友所言:“在这里,你的时间不仅是你自己的,也是你学习小组全体成员的。你的承诺,是对整个集体负责。”
如果说迟到早退还存在一些灰色地带,那么关于“手机必须静音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则要明确和坚决得多。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将手机调至静音或飞行模式,甚至在很多课程开始前,教务老师会准备一个“手机收纳筐”,请大家自觉将手机放入其中,这几乎是一条硬性规定。
这绝非小题大做,而是为了保护一种极其珍贵且脆弱的资源——深度思考力。在数字化时代,我们的注意力被无情地碎片化。手机的每一次震动、屏幕的每一次亮起,都在诱惑我们脱离当下的思考,转向外部的纷杂信息。而EMBA的学习,尤其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强调“取势、明道、优术”的课程,需要的是系统性、穿透性的思考。你不可能一边关注着股票的实时波动,一边去领会一项宏观经济政策背后的深远影响;也不可能一边回复着微信工作群的消息,一边去深度剖析一个商业案例中创始人决策的底层逻辑。
将手机暂时“断联”,是为了实现更高维度的“链接”。当你放下手机,你才能真正地与教授的思想产生链接,与同学的观点发生碰撞,与案例中的情境深度共鸣。这种暂时的“与世隔绝”,换来的是认知上的突破和心智模式的升级,这正是EMBA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强调高效能人士对时间的管理,而其核心就是“整块的时间用于处理最重要的事情”。对于EMBA学员而言,课堂时间无疑就是这样的“整块时间”,而学习,就是当下“最重要的事情”。
许多学员在刚开始时可能会有些不适应,感觉像是失去了与外界的掌控。但很快,他们就会体验到这种“强制静默”带来的巨大好处。一位毕业多年的企业家分享他的感受:“刚开始把手机交出去时,心里是焦虑的。但十分钟后,我发现自己前所未有地投入到案例讨论中。那种大脑高速运转、与顶尖头脑激荡的感觉,是在办公室里处理一百封邮件也无法比拟的。那几个小时,我不是某某公司的董事长,我就是一个纯粹的学生。”这种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修行。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些课堂纪律的内涵,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对比:
行为类别 | 值得提倡的行为 (Do's) | 应当避免的行为 (Don'ts) |
出勤与守时 |
|
|
手机使用 |
|
|
归根结底,长江EMBA的课堂纪律,并非一系列冰冷的规则,而是其精英社群文化和价值体系的外在体现。这些纪律背后,蕴含着一种“价值契约”:每一位学员都以高昂的时间成本和财务成本加入这个平台,共同的目标是实现个人与事业的跃迁。为了让这个目标的实现效率最大化,社群中的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共同的约定,以维护这个学习生态的纯粹和高效。
这种契约精神,首先体现在对机会成本的深刻认知。坐在这里的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浪费自己的时间是损失,而浪费他人的时间,则是一种“负债”。因此,遵守纪律,本质上是在为自己和同学的学习投资“保值增值”。其次,它体现在一种“归零”的心态。无论你在外界是何等显赫的人物,在踏入长江商学院课堂的那一刻,你的唯一身份就是“学生”。放下身段,虚心求教,尊重规则,是开启学习之旅的第一步,也是融入这个卓越集体的前提。
长江商学院的教授们也常常强调,他们所传授的不仅仅是商业知识,更是一种领导者应有的品格与修为。一个连自我约束、尊重他人都做不到的人,如何能领导一个庞大的组织,赢得员工和合作伙伴的信赖?因此,课堂纪律的遵守,本身就是一门关于“领导力”的无声课程。它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学员的行事风格,强化着他们的责任感与契约精神。
回到最初的问题:“长江EMBA的课堂可以迟到早退吗?手机必须静音吗?”现在我们可以给出一个更富层次感的答案:在充分的人文关怀与理解之下,长江EMBA坚守着以尊重和承诺为核心的纪律底线。它允许因“万一”而产生的灵活性,但绝不容忍因“随意”而造成的破坏。
这些看似严格的纪律,其最终目的并非束缚,而是为了解放。它通过屏蔽外界的干扰,将学员从日常的琐碎事务中解放出来,从而能够在一个纯净、专注的环境中,实现思想的自由翱翔和智慧的碰撞生长。这是一种“有边界的自由”,正是这些明确的边界,保护了核心学习区域不受侵犯,确保了每一位学员的投入都能获得最大化的回报。
对于未来的申请者和即将入学的学员而言,理解并认同这套纪律背后的文化与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不仅意味着你将获得更优质的学习体验,更代表着你已经准备好,以一种全新的、更具敬畏心的姿态,开启一段足以改变你认知格局和人生轨迹的非凡旅程。毕竟,真正的精英教育,塑造的不仅是能力,更是品格。而这一切,或许就从你自觉地将手机放入那个收纳筐的瞬间,悄然开始。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