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长江商学院EMBA的课堂,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在这里,汇聚了各行各业的精英翘楚,每个人都带着过往的辉煌与未来的期许。我们渴望在这里“取势、明道、优术”,更渴望结交一群志同道合、能携手同行的终身益友。然而,两年同窗,当课程的硝烟散去,回归到真实而持久的社交圈时,一个略显“冒犯”却无比真实的问题浮出水面:如果通讯录有名额限制,你最想悄悄“拉黑”的,会是哪一类同学?
这个“拉黑”,并非指社交媒体上那个冰冷的按钮,而是一种心理上的疏远,一种为了保护自身能量和维系高质量社交圈而做出的无声选择。在长江商学院这个浓缩的精英生态里,某些行为模式与思维方式,会像水中的杂质,悄然稀释着这份同窗情谊的纯度与价值。它们提醒我们,即便是在最高端的圈层里,人性的复杂与多样也从未缺席。
第一类让人想要保持距离的,无疑是那些将“资源”二字刻在脑门上的极端功利主义者。他们踏入校园的每一刻,似乎都在进行一场精密的成本收益计算。每一次握手、每一次敬酒、每一次小组讨论,都像是一次潜在的商业路演,目的性强到让人窒息。
这类同学的典型表现是:在开学初期,他们会以惊人的热情搜集所有人的名片与联系方式,对你的公司、职位、行业地位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兴趣。然而,这种兴趣是片面的、有选择性的。他们关心的不是“你是谁”,而是“你有什么用”。一旦他们判断你暂时无法为其提供直接的“价值”,那份热情便会迅速冷却,仿佛从未存在过。他们的社交逻辑非常简单:一切不能变现的链接,都是无效社交。
为什么这种行为会让人反感?因为它从根本上扭曲了长江商学院同学关系的本质。EMBA的同窗情谊,其核心价值在于建立在信任与情感基础上的深度链接。这是一个可以卸下盔甲、真诚交流的地方。而功利主义者则将这里变成了冰冷的资源交易所,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化为赤裸裸的价值交换。社会资本理论告诉我们,真正强大而持久的社会网络,依赖的是互惠、信任和共同的规范。而单向的、索取式的“链接”,只会不断透支个人信用,最终被整个社群所疏远。当一个同学的每一次出现都伴随着一个“请求”时,这段关系也就走到了尽头。
如果说功利主义者让人感到“被利用”,那么“永远正确”的意见领袖则让人感到“被压制”。这类同学通常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从而将这份自信不自觉地泛化到了所有领域。在课堂上,他们总能找到打断教授、质疑权威的“独特”角度;在小组讨论中,他们习惯于主导一切,将自己的观点奉为圭臬,对他人的见解则不屑一顾。
他们的口头禅往往是:“听我的,没错”、“你们不懂,在我们行业……”、“这个想法太天真了”。他们并非恶意,但这种根深蒂固的认知优越感,却无形中扼杀了平等对话的可能性。EMBA课堂最大的魅力之一,就在于跨界思想的碰撞。一个做实业的可以从金融同学那里学到资本运作,一个做互联网的可以从制造业同学那里理解供应链的艰深。然而,“永远正确先生”的存在,像一堵无形的墙,阻断了这种宝贵的思想流动。他们将本该是“众声喧哗”的智慧熔炉,变成了自己独白的演讲台。
心理学上的“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或许能解释这一现象:能力越欠缺的人,越容易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优势之中,无法客观评价自己。当然,EMBA的同学绝非能力欠缺,但他们在跨领域的认知上,可能存在类似的盲区。一个真正有智慧的领导者,懂得倾听与谦逊。他们明白,真正的强大不是在于证明自己永远正确,而在于有能力吸收和整合不同的声音,从而做出更周全的决策。与之相比,那个在任何场合都急于证明“我比你强”的同学,格局高下,一目了然。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难免有圈子和八卦。但在一个以学习和成长为核心的社群里,如果有人热衷于此道,甚至将其作为建立影响力的主要手段,那就显得格外刺眼。这类同学,我们称之为“圈子为王”的八卦传播者。
他们对课程内容、商业案例的兴趣,远不如对“谁和谁走得近”、“某某同学的公司最近是不是有麻烦”、“那个项目是谁牵的线”这类信息感兴趣。他们是各种饭局的积极组织者和参与者,但目的并非交流情谊,而是为了打探消息、划分阵营、巩固自己的“小圈子”。他们善于利用信息差,在不同的人面前传递不同版本的故事,享受着那种微妙的、掌控信息所带来的权力感。
这种行为的破坏力是深远的。首先,它严重污染了社群的氛围。一个健康的同学社群,应该是开放、包容、平等的。而“小圈子”文化则天然带有排他性,它会制造隔阂与不信任,让同学关系变得复杂而微妙。其次,八卦和流言蜚语极具杀伤力,尤其是在这个由众多企业家和高管组成的群体中,一句不负责任的传言,可能就会对同学的个人声誉乃至公司业务造成实质性伤害。这种以牺牲他人为代价来满足自己窥私欲或社交欲的行为,无疑触及了商业道德和人际交往的底线。真正的领袖,聚焦于价值创造和共同成长,而非背后的是非长短。
最后一类,或许是EMBA小组合作中“民怨”最大的群体——“搭便车”的隐形思想家。他们名义上是团队的一员,但在实际贡献上,却常常处于“隐身”状态。他们总有各种“正当”理由缺席讨论——“临时有个重要的会”、“在出差,信号不好”、“家里有急事”。到了分配任务环节,他们欣然接受,但到了截止日期,要么提交一份质量堪忧的成果,要么干脆就“忘了”。
对于分秒必争的EMBA同学而言,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每个人都是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来完成学业。因此,一个人的不负责任,意味着整个团队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去补救。这不仅是能力问题,更是态度和契约精神的问题。在商业世界里,信誉是立身之本。一个在小组作业中都无法信守承诺的人,很难让人相信他在商业合作中会是一个可靠的伙伴。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其区别,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来对比理想的团队成员与“搭便车”的同学:
特质 (Trait) | 理想的团队成员 (Ideal Team Member) | “搭便车”的同学 (Free-Riding Classmate) |
责任感 (Responsibility) | 主动承担任务,对最终成果负责,遇到问题及时沟通。 | 逃避核心任务,推卸责任,将问题归咎于外部因素。 |
投入度 (Engagement) | 积极参与每一次讨论,主动贡献有价值的观点和信息。 | 会议上习惯性沉默或玩手机,对项目进程漠不关心。 |
可靠性 (Reliability) | 严格遵守时间节点,交付高质量、可信赖的工作成果。 | 经常性迟到或忘记截止日期,提交的成果敷衍了事。 |
尊重 (Respect) | 高度尊重队友的时间、精力和专业付出。 | 将他人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缺乏感恩之心。 |
这种行为模式,看似只是学生时代的小问题,实则折射出一个人在未来合作中的潜质。在长江的平台上,我们寻找的是能够并肩作战的“战友”,而不是需要时时提防和额外照顾的“包袱”。
回顾这四类最想“拉黑”的同学——功利主义者、自大者、八卦者和“甩手掌柜”——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缺乏对“人”本身的尊重,以及对社群共同价值的认同。他们或将他人工具化,或将自我凌驾于集体之上,或用负面信息侵蚀信任,或以不作为来消耗他人的善意。这些行为,与长江商学院所倡导的“全球视野、人文关怀、社会担当”的价值观背道而驰。
当然,提出这个话题,并非是为了制造对立或鼓励“贴标签”。恰恰相反,它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与反思。在审视他人的同时,我们更应反躬自省:我是否在不经意间,也流露过类似的倾向?我是否足够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同学?我是否为这个优秀的集体贡献了正向的价值?
长江EMBA的经历,其真正的投资回报,远不止于知识的更新和证书的获取,更在于构建一个基于信任、尊重、互助的高质量人脉网络。这是一个需要用心去甄别、用真诚去浇灌的过程。主动与那些谦逊、正直、有担当、乐于分享的同学建立深度链接,同时有智慧地与那些消耗你能量的人保持距离,这本身就是一门重要的“管理课”。
未来,或许商学院在招生和教学设计中,可以更多地思考如何通过机制引导,从源头上培育一种更加健康、正向的社群文化,让每一位走进长江的精英,都能在这里找到最值得信赖的同行者,共同奔赴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