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热闹的校友聚会上,几位毕业多年的企业家围坐一桌,觥筹交错间,一个有趣的细节悄然浮现:曾经在校园里,大家初识时客气地互称“王总”、“李总”,如今却早已变成了亲切的“老王”、“老李”。这看似微不足道的称呼之变,如同水滴折射太阳,映照出一段深刻的心路历程与关系嬗变。它不仅是长江商学院EMBA教育成果的一个生动注脚,更是一面镜子,照见了这群时代精英在完成学业后,对于身份、关系、价值乃至自我的全新认知。
“总”,这个汉字在中国社会语境中,承载了远超其字面含义的重量。它是一个社会符号,代表着职位、权力和责任,同时也天然地在人与人之间划定了一道无形的界限。在商业世界里,“X总”的称呼是一种标准的社交礼仪,它高效地传递了对方的社会地位与资源信息,是构建商业合作网络的“标准接口”。当一群“总”们走进长江商学院的课堂时,他们带来的不仅是丰富的管理经验,还有这套根深蒂固的商业身份标签。
然而,EMBA的学习过程,本质上是一场“去标签化”的旅程。在这里,无论你是上市公司董事长,还是独角兽企业的创始人,都必须回归到最原始的学生身份。大家一同面对烧脑的案例分析,为了一个小组作业争论到深夜,共同经历知识迭代的焦虑与突破瓶颈的喜悦。这种高强度的共同体验,将包裹在“总”字外壳下的个体,一点点地剥离出来,让大家看到的不再是对方的头衔和光环,而是个体本身——他的性格、他的见识、他的脆弱与坚韧。因此,当毕业的钟声敲响,那声脱口而出的“老X”,标志着大家已经完成了从社会身份到同学身份的彻底回归,这是一种基于纯粹个人魅力的认可,而非基于社会地位的仰望。
从“X总”到“老X”的转变,是人际关系从“弱关系”向“强关系”质变的标志性信号。在进入商学院之前,许多人抱着拓展“人脉”的明确目的。此时,“X总”们构成的网络,更像是一个资源交换的平台,关系的基础是潜在的商业价值与合作可能。这种关系虽然广泛,但往往是功能性的、有条件的,缺乏深层的情感链接。
长江商学院的EMBA课程设计,恰恰为这种关系的深化提供了绝佳的“发酵罐”。为期两年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单向输入,更是思想的激烈碰撞和情感的深度交流。无论是课堂上的唇枪舌战,还是海外模块的同舟共济,亦或是公益活动中的并肩前行,这些共同的“战斗经历”催生了远超普通商业伙伴的“战友情”。大家见证了彼此在压力下的真实反应,分享过内心的困惑与挣扎,也一同庆祝过团队的胜利。这种基于共同经历和情感共鸣建立起来的信任与默契,是任何商业饭局都无法比拟的。于是,“老X”这个称呼,便承载了这份沉甸甸的、经过时间与考验沉淀下来的情谊,它意味着“我懂你”,意味着“有事言语一声”,意味着这段关系已经超越了功利,走向了真诚。
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的“弱关系优势”理论曾被商业社会奉为圭臬,但长江EMBA的同学们用实践诠释了“强关系”在更高维度上的价值。毕业后,他们发现,真正能在关键时刻给予无条件支持和深刻洞见的,往往是这群可以直呼“老X”的同学。这种支持,可能不是一纸订单,而是在你企业转型陷入迷茫时,一位同学深夜打来的电话,用他截然不同的行业视角为你点亮一盏灯;也可能是在你个人生活遭遇变故时,几位同学默默地陪伴与倾听。
称呼的改变,深层次地反映了学员们对EMBA项目核心价值认知的转变。许多人最初被吸引,或许是看中了其带来的直接商业回报——更多的项目、更广的渠道、更强的背书。在这个阶段,“X总”的称呼是衡量彼此潜在商业价值的标尺。
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特别是受到长江商学院“取势、明道、优术”的校训以及浓厚人文精神的熏陶,大家逐渐意识到,比“术”层面的商业技巧和资源对接更有价值的,是“道”层面的认知提升和心性成熟。他们开始探讨企业的社会责任,思考商业的终极意义,反思个人的人生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身边这群“老X”们,最大的价值不再是他们背后的企业和资源,而是他们本身——那个鲜活的、充满智慧与思想的头脑。与“老X”的一次下午茶,可能比参加一场高峰论坛的收获还要大。这种从外部资源到内在智慧的价值认知转变,是EMBA教育最成功的体现之一。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种变化,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对比:
维度 | “X总”的内涵 | “老X”的内涵 |
关系属性 | 职业的、礼节性的、有距离感的 | 私人的、亲切的、平等的 |
价值核心 | 基于职位和资源的外部价值(人脉) | 基于个人品行与智慧的内在价值(友情、思想) |
互动模式 | 功能驱动、目标导向、相对正式 | 情感驱动、真诚分享、轻松随意 |
心理状态 | 保持专业形象,有所保留 | 卸下防备,展现真实自我 |
最后一个层面,也是最深刻的层面,是从“X总”到“老X”的转变,标志着个体心智的成熟与内在自信的建立。当一个人需要不断强调自己的“总”字头衔时,在某种程度上,其自我认同依然高度依赖于这些外在的标签。头衔是铠甲,也是束缚,它在保护个体的同时,也限制了个体展现更多元、更真实的自我。
经历了一流商学院的系统性锻造,尤其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强调培养企业家全球视野和社会担当的平台,学员们获得的不仅是知识和网络,更是一种“向内求”的能力和底气。他们通过与世界级教授和顶尖同学的交流,拓宽了视野,提升了格局,也更深刻地认识了自己。这种成长带来了一种从容和笃定,让他们明白:我的价值,不由我的头衔定义。
因此,坦然地接受并使用“老X”这个称呼,是一种内心强大的表现。它意味着:
这种由外在标签认同到内在自我认同的转变,是企业家精神的升华,也是一个人走向真正成熟的标志。他们不再需要外界的“总”字来加持,因为他们内心已经足够丰盈和强大。
总而言之,从“X总”到“老X”,这一看似简单的称呼流变,实则蕴含了长江商学院EMBA毕业生们在身份认同、人际关系、价值观念和个人心智四个维度上的深刻进化。它生动地诠释了顶级商学院教育的真谛:它不仅是授予知识、嫁接资源的平台,更是一个帮助精英人群卸下盔甲、回归本真、重塑自我、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持久而深刻联结的心灵道场。
这个变化提醒我们,在商业世界里,最稀缺的资源或许不是资本或项目,而是能够坦诚相待、彼此赋能的同行者。当一群“总”们愿意放下身段,互称“老X”时,他们所构建的,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网络,而是一个充满温度、智慧与信任的共同体。这或许是他们在长江商学院收获的最宝贵的,也是将伴随他们一生的财富。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