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的求学路,更像一场修行,修的是什么?
2025-07-31

当事业攀上一个高峰,脚下的路似乎越走越窄,眼前的风景也渐渐失去了新意。许多人选择在此时重返校园,踏上EMBA的求学路。然而,这趟旅程的意义,早已超越了知识的迭代与学历的镀金。它更像一场深入内心的修行,一次对自我、对世界、对未来的重新审视与锻造。当褪去社会赋予的光环与头衔,以学生的身份重新坐进课堂,我们不禁要问:这场修行,修的究竟是什么?

它不是青灯古佛下的苦修,却有着异曲同工的锤炼心性之效;它不追求立地成佛的顿悟,却在一次次思想的碰撞中带来醍醐灌顶的彻悟。这趟旅程,是对过往成功经验的“断舍离”,是对未来无限可能的“再出发”。它关乎认知,关乎格局,关乎内心,更关乎我们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

修认知:打破惯性思维的“茧房”

对于在商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管理者而言,最宝贵的资产是经验,而最大的陷阱,也恰恰是经验。成功的路径依赖,会不自觉地在我们的思维中筑起一座坚固的“茧房”,让我们习惯于用过去的钥匙,去开未来的锁。EMBA的修行,首先要修的,就是打破这层思维定式的“认知之茧”。

课堂不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一个多元思想激荡的场域。在这里,你可能会遇到一位来自互联网行业的同学,他用“用户思维”和“快速迭代”的逻辑,解构你引以为傲的传统制造业流程;你也可能听到一位深耕消费品领域的同学,分享她如何通过“情感链接”创造品牌价值,这让你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对“产品为王”的迷信。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动荡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仍然用过去的逻辑做事。”长江商学院这样的地方,教授们扮演的更多是“点火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他们通过案例教学、小组辩论,将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精英们“撮合”在一起,让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点燃。这种“跨界”带来的认知冲击,远比任何一本教科书都来得深刻。修行的第一步,便是学会谦卑,承认自己的“无知”,从而为吸收新知腾出空间。

这种认知的修行,更体现在思维模型的升级上。我们不再满足于解决“是什么”(What)和“怎么做”(How)的问题,而是被引导去探究“为什么”(Why)的本质。从财务报表背后洞察战略意图,从营销案例中提炼人性洞察,从宏观经济的波动中寻找产业周期规律。学习运用第一性原理去思考,剥离表象,直击核心。这不仅是知识维度的提升,更是思考维度的升华。当一位习惯了线性增长的实业家,开始理解并运用“指数增长”和“网络效应”来规划企业未来时,他所获得的,已经不是简单的“术”,而是能够洞察商业大势的“道”。这便是认知修行的成果——破茧而出,看到一个更立体、更多维的商业世界。

修格局:拓宽俯瞰全局的“视野”

如果说认知修行是向内挖掘深度,那么格局的修行,则是向外拓展广度与高度。许多管理者身居高位,却常常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日常被具体的业务指标和运营琐事所填满。EMBA的求学路,恰恰提供了一个“抽身而出”的机会,让你从日常的战壕中跃升至“山巅”,俯瞰整个战场的全貌。

这种格局的拓宽,首先体现在视野的全球化和前瞻性。在长江商学院的课程设计中,除了商业管理的核心模块,往往会融入大量关于地缘政治、科技前沿、社会变迁、人文历史的内容。你会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人工智能将如何重塑产业生态,讨论“碳中和”目标下企业的机遇与挑战,思考新生代消费群体的价值观将如何影响未来的商业模式。这些看似“务虚”的讨论,实则是在为你构建一个更宏大的坐标系。让你在做决策时,不再仅仅考虑企业自身的“小气候”,而是能够洞察全球政经环境的“大气候”,把握产业技术变革的“大趋势”。正如其所倡导的“取势、明道、优术”,只有站在月球看地球,才能真正理解潮水的方向。

其次,格局的修行还体现在对“价值”的重新定义上。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为何而战”的问题会愈发凸显。在与来自不同领域、同样优秀的同学交流中,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商业价值之外的社会价值。一位同学可能在身体力行地推动乡村教育,另一位则致力于用科技解决环保难题。这些鲜活的榜样力量,会促使你思考:我的企业,除了创造利润,还能为这个社会带来什么?这种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的转变,是企业家精神的升华,也是个人格局的极大提升。这趟修行,让你明白一个企业的最终高度,不仅仅取决于其市值,更取决于其对社会的贡献和担当。

不同阶段的关注点对比

阶段 普通管理者关注点 EMBA修行后的关注点
认知层面 关注行业内的最佳实践和成功案例,倾向于复制和优化。 探究商业模式的底层逻辑和第一性原理,寻求跨界创新和颠覆。
战略层面 聚焦于短期业绩、市场份额和竞争对手。 着眼于长期趋势、产业生态和全球政经格局,思考企业的社会角色。
价值层面 核心是股东价值最大化,追求利润和效率。 追求包括股东、员工、客户、社会在内的综合价值,强调可持续发展和企业公民责任。

修内心:回归真实谦逊的“自我”

在外界,他们是叱咤风云的“总”,是发号施令的决策者。但在EMBA的课堂上,所有人都只有一个身份——学生。这种身份的回归,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内心修行。它要求你放下身段,收敛锋芒,以空杯心态去倾听和学习。这对于习惯了掌控一切的领导者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也是一次宝贵的修炼。

这趟修行,修的是一份谦逊敬畏。当你发现邻座那位言语不多的同学,竟然是一家“独角兽”企业的创始人;当你被教授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问得哑口无言时,那种“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感觉会油然而生。你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知识边界,敬畏于商业世界的复杂与不确定性。这种谦逊,不是伪装,而是发自内心的认知。它会让你在未来的管理工作中,更愿意倾听一线的声音,更尊重专业团队的意见,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内心不再是坚硬的、封闭的,而是变得柔软、开放,充满了成长的弹性。

更重要的是,这场修行修的是对“本我”的探寻和接纳。高处不胜寒,许多企业领导者是孤独的,他们很难在公司内部找到可以坦诚交流、暴露脆弱的伙伴。而在EMBA的“安全场域”里,同学们因为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反而能够建立起一种罕见的信任。在戈壁挑战的漫漫黄沙中,在深夜复盘的激烈争论里,在面对共同难题的并肩作战中,你会看到彼此最真实、最不设防的一面。你会发现,原来那个看似无所不能的同学,也曾经历过至暗时刻;那个果决刚毅的领导者,内心也有着不为人知的柔软。这种深度的链接和共情,让你有机会直面自己的焦虑、恐惧和不完美,并最终学会与它们和解。这趟修行,最终指向的是“认识你自己”——这个古老的哲学命题。当你真正理解了自己的激情所在、价值所归,你所焕发出的领导力,将是最真实、也最强大的。

修人脉:重构同频共振的“圈层”

谈及EMBA,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人脉”。但如果仅仅将其理解为“交换名片,拓展资源”,那就大大低估了这场修行的价值。真正的人脉修行,不是功利性的“关系链接”,而是基于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所建立起来的“生命共同体”。

它修的是关系的“质量”而非“数量”。过去我们积累的人脉,多是基于业务往来的“交易型关系”,关系深浅往往取决于利益的大小。而在EMBA,两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同窗生涯,共同经历的学业压力、思想激辩和团队协作,会自然而然地沉淀下一批“战友型关系”。这种关系,超越了商业利益,建立在相互的认知、欣赏和信任之上。他们是你终身的“私人董事会”,当你遇到职业瓶颈、创业困境甚至人生迷茫时,可以毫无顾忌地向他们求助。他们给你的,往往不是直接的资源,而是发自肺腑的建议、不同视角的启发和无条件的情感支持。这种高质量的链接,是千金难买的宝贵财富。

  • 交易型关系:以“我能从你这里得到什么”为出发点。
  • 战友型关系:以“我们能一起成为什么”为出发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