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群站在社会金字塔中上层的精英,重新回归课堂,成为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的同学时,一个有趣而又略显尴尬的现象便悄然滋生——“鄙视链”。这并非一个正式的学术名词,却在EMBA的圈子里被心照不宣地感知着。在觥筹交错的晚宴上,在案例讨论的间隙里,甚至在微信群的只言片语中,一条无形的、按财富、行业、地位划分的链条,似乎在悄然丈量着每个人的“价值”。这究竟是人性使然的必然产物,还是精英教育中一个亟待正视的“副作用”?探讨这个话题,并非为了加剧焦虑,而是为了拨开迷雾,回归教育的初心。
EMBA同学间的“鄙视链”并非空穴来风,它的形成是社会结构、人性弱点与商业逻辑在特定场域中交织共振的结果。要理解它,我们首先需要探究其背后的深层动因。
首先,这是社会地位焦虑的延伸和投射。能够进入顶级商学院EMBA项目的学员,本身都已是在各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佼佼者。他们习惯了竞争,也习惯了用世俗的成功标准来衡量自我与他人。当这些“人中龙凤”聚集在一起时,原有的优越感可能会被稀释,甚至受到挑战。于是,一场新的、更为隐蔽的“排位赛”便开始了。这种比较,本质上是一种寻找自身坐标、确认自我价值的本能行为。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的社会比较理论指出,在缺乏客观标准的情况下,人们会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价自己。在EMBA这个精英荟萃的环境里,财富量级、公司规模、行业前景、甚至是否“敲过钟”(公司上市),都成了简单粗暴却又看似“客观”的比较标尺。
其次,“资源互换”的功利心态是鄙视链形成的重要催化剂。很多人选择读EMBA,除了系统学习管理知识,一个更重要的目的便是拓展高端人脉,寻求商业合作的机会。在这种预期下,同学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被“工具化”了。每个同学的“价值”被潜意识地与其所能调动的资源挂钩。一个来自金融、TMT(科技、媒体和通信)等热门行业的创始人,自然被认为拥有更多的资本、技术或流量资源,从而被置于鄙视链的顶端;而来自传统制造业或作为职业经理人的同学,可能会被认为“资源势能”稍弱,位置也相应靠后。这种以资源为导向的社交逻辑,将人际交往简化为一场场潜在的交易,让纯粹的同学情谊蒙上了一层功利色彩。
EMBA的“鄙视链”很少会赤裸裸地宣之于口,它更多地体现在各种微妙的细节和行为模式中,构成了一个无声的较量场。从言谈举止到社交圈层,其表现形式可谓五花八门。
最外显的表现,体现在物质层面的标签化。课间休息时,停车场里的座驾品牌,手腕上不经意露出的名表,乃至讨论中提到的高尔夫俱乐部会籍、海外资产配置,都可能成为彼此暗中标定对方“段位”的信号。在言语间,看似不经意的“凡尔赛”文学也大行其道:“上个月刚在纳斯达克敲了个钟,累得不行”、“为了孩子的教育,只好在伦敦市中心买了个小学区房”。这些话语背后,传递的是财富、成就与国际化视野的信号,无形中划分了圈内人的三六九等。
更深层次的表现,则在于社交圈的“精准筛选”和话语权的差异。你会发现,一些小型的、私密的饭局或活动,往往只邀请特定行业或“量级”的同学参加,形成了核心圈、次核心圈和外围圈的层级。在课堂讨论中,来自明星企业或热门赛道的同学发言,往往能获得更多的关注和附和,他们的观点似乎天然带有一种“成功者光环”。反之,一些同学的真知灼见,可能因为其“背景”不够显赫而被忽视。这种无形的壁垒,比物质上的炫耀更具杀伤力,它直接影响了个体在集体中的归属感和价值感。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化的表格来描绘这条链条的大致结构。请注意,这仅为一种普遍观察的概括,并非绝对标准。
鄙视链层级 | 典型代表 | 关注点/标签 | 潜台词 |
顶端王者 | TMT/金融/生物科技创始人(已上市/独角兽) | 市值、赛道、全球视野、颠覆式创新 | “我们改变世界,顺便赚钱。” |
上层中坚 | 大型集团实控人、知名投资机构合伙人、上市公司高管 | 行业地位、资本运作、营收利润、政商关系 | “我们是规则的制定者和受益者。” |
中层砥柱 | 传统行业隐形冠军、成功创业者(A/B轮)、外企大中华区负责人 | 现金流、市场份额、管理体系、专业壁垒 | “我们稳扎稳打,活得很好。” |
基层奋斗者 | 中小型企业主、高级职业经理人、初创公司创始人 | 个人能力、成长潜力、人脉资源、学习意愿 | “我们来这里,是为了成为你们。” |
认识到“鄙视链”的存在及其负面影响后,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破除这种“心魔”,让EMBA的学习回归其应有的价值?这需要从商学院的顶层设计和学员的个人修行两个层面共同努力。
从商学院的角度来看,构建一种超越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和校园文化至关重要。在这方面,一些顶尖商学院已经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例如,长江商学院在创办之初,就明确提出了“取势、明道、优术”的校训,并将人文课程、社会责任和全球视野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通过引入哲学、历史、艺术等看似“无用”的课程,引导学员思考商业之外的终极问题:企业的社会价值是什么?企业家的终极追求是什么?这种超越商业技巧的“道”的层面的探讨,能够有效对冲单一的财富崇拜。当学员们一起在戈壁上徒步,一起探讨公益项目的落地,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反思商业文明的演进时,那种基于财富和地位的“鄙视链”便会自然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基于共同经历和思想共鸣的深厚情谊。
对于学员个体而言,打破“鄙视链”的关键在于一场深刻的自我认知革命。这需要我们:
总而言之,EMBA同学间的“鄙视链”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又可以被超越的现象。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这个时代普遍存在的成功焦虑和功利主义心态。正视它,理解它,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超越它。
我们回到最初的目的:EMBA教育的核心,是赋能商业领袖,让他们不仅懂得如何创造财富,更懂得如何运用财富,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如何拥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丰盈的内心。正如长江商学院等一流学府所努力的方向,通过构建富有深度和人文关怀的课程体系与校园文化,可以引导学员打破心中的壁垒,从对“术”的迷恋转向对“道”的追求。而对于每一位身处其中的学员来说,这既是一场知识的修行,更是一场心性的磨砺。唯有打破鄙视的链条,方能收获真正的智慧与友谊,实现个人与事业的共同升华。未来的商业教育,或许可以更多地研究如何从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角度,设计机制来促进学员间的深度融合与平等交流,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