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EMBA,我学会了欣赏那些我曾经“看不上”的人。
2025-07-31

我曾以为,凭借着十数年在商海中的摸爬滚打,自己早已练就了一双识人的“火眼金睛”。我习惯于快速地给初识者贴上标签:这个人靠谱,那个人浮夸;这个有潜力,那个没格局。带着这份略显自负的“经验”,我踏入了长江商学院EMBA的课堂。我以为我是来学习更前沿的商业理论、结交更“高级”的人脉的。然而,两年光阴倏忽而过,回首望去,我最大的收获,并非某个商业模型或战略工具,而是学会了如何去欣赏那些我曾经打心底里“看不上”的人。这个过程,是一次深刻的自我颠覆,也是一次认知的破壁与重塑。

审视“夸夸其谈者”

在我的过往认知里,最“看不上”的,莫过于那些言语浮夸、长于自我包装的“夸夸其谈者”。他们似乎总能把一件平平无奇的小事,讲成一出波澜壮阔的史诗。在EMBA的开学模块,我就遇到了这样一位同学,暂且称他为老王。老王是做文旅项目的,每次小组讨论,他总是第一个发言,声音洪亮,手舞足蹈,张口就是“千亿级市场”,闭口就是“颠覆性模式”。我心里暗自撇嘴:又是一个只会画大饼的,不靠谱。

然而,随着课程的深入和项目的合作,我逐渐看到了老王“夸夸其谈”背后的另一面。一次,我们小组需要在一个星期内完成一份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深度分析报告。任务重,时间紧,组员们大多面露难色,气氛一度非常沉闷。这时,老王站了出来,他没有先去分工,而是用他极富感染力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这份报告完成后可能带来的巨大价值——不仅是对我们课程成绩的贡献,更是对我们自身认知的一次迭代,甚至可能成为我们未来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他的话语点燃了团队的激情,原本的畏难情绪一扫而空。在接下来的分工与执行中,他更是身先士卒,利用他广泛的人脉,为我们联系到了两位行业内的专家进行线上访谈,极大地提升了我们报告的深度和可信度。

那一刻,我恍然大悟。我曾经鄙夷的“夸夸其谈”,在特定情境下,其实是一种极其重要的领导力——愿景构建与团队激励。他们并非在吹牛,而是在用语言为团队注入能量,将一个看似遥远的目标,变得触手可及、激动人心。正如管理学大师沃伦·本尼斯所言:“领导力就是将愿景转化为现实的能力。”那些“夸夸其谈者”,正是将抽象愿景具象化的艺术家。他们的“浮夸”,是面对不确定性时的一种乐观和自信;他们的“表演”,是团结人心、凝聚力量的有效工具。我学会了不再简单地用“靠谱”或“不靠谱”去评判他们,而是去分析他们语言背后的动机和能量,去学习他们那种点燃他人、驱动团队的能力。

理解“传统实干家”

与“夸夸其谈者”相对的,是另一群我曾经“看不上”的人——那些来自传统制造业、农业等领域的“传统实干家”。在互联网和金融大行其道的时代,我总觉得他们思想保守、模式陈旧,身上带着一股“土气”。我的公司从事的是TMT行业,习惯了快速迭代、轻资产运营的模式,对于那些重资产、慢周期的传统企业,内心深处总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

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我的邻座是一位经营着大型食品加工厂的同学,李总。他言语不多,衣着朴素,讨论案例时,总喜欢从成本、良率、供应链这些我听来觉得“格局不大”的角度切入。一次关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案例讨论,当大家都在畅谈人工智能、大数据如何赋能时,李总却慢悠悠地问了一句:“这些系统上线后,我们一线工人的培训成本是多少?因为设备故障导致的停线损失,有没有计算模型?”当时,我觉得他的问题太“落地”,甚至有些跟不上节奏。

真正的转折点,来自于一次企业参访。我们去参观了李总的工厂。当我看到那条长达数百米、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看到看板上实时跳动的、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的OEE(设备综合效率)数据,看到他对每一个生产环节的成本和效率都了如指掌时,我感到了深深的震撼。他向我们解释,为了提升0.1%的良品率,他的团队可以连续奋战三个月;为了优化供应链,他可以亲自跑到几千公里外的原料产地一待就是半个月。我所认为的“土”,其实是脚踏实地的稳健;我所认为的“慢”,其实是精益求精的匠心。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反思。我们这些身处风口行业的人,常常会陷入一种“模式幻觉”,以为好的商业模式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却忽略了商业最本质的东西——产品和效率。那些传统实干家,他们或许不善言辞,不懂最新的互联网黑话,但他们对实体经济的理解,对管理细节的把控,对风险的敬畏,恰恰是我们这些“聪明人”最缺乏的。我开始理解,为什么长江商学院的教授们在讲授最前沿的战略时,总会反复强调“回归基本面”。

新旧认知的对比

特质 曾经的偏见 如今的认知
行业传统 夕阳产业,缺乏想象空间 实体经济的压舱石,拥有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和现金流
决策谨慎 反应迟钝,错失风口 稳健经营,对规律和风险有深刻敬畏,追求长期价值
语言朴实 格局不大,缺乏高度 直击本质,深入一线,所有决策都基于事实和数据

尊重“理论派学究”

在EMBA的同学中,还有一类人也曾让我感到“不适”,那就是“理论派学究”。他们可能是学者转型,也可能是在企业中负责战略研究,开口闭口都是波特五力、蓝海战略、颠覆式创新等各种理论框架。在习惯了凭经验和直觉做决策的我看来,这无异于“纸上谈兵”。我总觉得,瞬息万变的市场,岂是几个模型就能框住的?

这种偏见,在一次关于公司未来战略的“戈壁挑战赛”模拟中被彻底击碎。我们小组的企业面临着主营业务增长乏力、新兴对手不断蚕食的困境。大家七嘴八舌,有人主张降价促销,有人建议开拓新渠道,我则提出应该快速并购一家有潜力的新创公司。讨论陷入僵局,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组里那位平时不怎么说话、总喜欢抱着书本的战略总监同学,默默地在白板上画出了一个分析矩阵。他运用“安索夫矩阵”清晰地剖析了我们面临的四种增长路径(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多元化),并结合“波士顿矩阵”将我们现有的业务划分为了金牛、明星、问题和瘦狗四类。

理论框架的实践价值

在他的引导下,我们混乱的思绪瞬间变得清晰。我们发现,我们所谓的“新想法”,其实都只是在“市场渗透”这个象限里打转,而真正的增长机会,可能隐藏在“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中。他进一步引入了“用户价值链”分析,帮助我们识别出了现有业务中最容易被攻击的薄弱环节,以及可以延伸的新价值点。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理论框架并非束缚,而是思考的“脚手架”。它能帮助我们:

  • 系统性思考: 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全局和结构上审视问题。
  • 统一沟通语言: 为团队提供一个共同的分析范式,让讨论更加聚焦和高效。
  • 洞察底层逻辑: 穿透纷繁复杂的表象,看清商业竞争的本质规律。

长江商学院的教授们,正是搭建这种“脚手架”的大师。他们不仅传授理论,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教会我们如何将这些看似抽象的工具,应用到自己企业的具体情境中去。我开始敬重那些能把理论讲透、用活的同学,他们就像是团队中的“导航仪”,在我们凭着感觉和热情在商业的旷野中狂奔时,能冷静地指出方向,规避那些看不见的陷阱。

结语:从“看不上”到“离不开”的跃迁

回顾在长江商学院EMBA的这段旅程,我发现自己完成了一次重要的心智跃迁。从前,我习惯于用自己的尺子去度量世界,凡是与我认知、风格、价值观不符的,便轻易地划入“看不上”的行列。这种傲慢与偏见,像一堵无形的墙,将无数宝贵的学习机会和潜在的优秀合作者,都隔绝在外。

如今,我学会了欣赏那个“夸夸其谈”的同学身上的激情与感召力,理解了那个“传统实干家”同学身上的稳健与匠心,也尊重了那个“理论派学究”同学身上的严谨与深度。我意识到,一个真正强大的团队,一个充满活力的组织,需要的恰恰是这种多样性。那些我曾经“看不上”的人,他们所拥有的,正是我所欠缺的。他们的存在,像一面面镜子,照出了我的短板和认知盲区。我们彼此拼接,才能构成一幅完整的、更具竞争力的商业版图。

这或许就是长江商学院EMBA教育最核心的价值所在。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个“认知场”的构建。它把各行各业、性格迥异的精英们聚集在一起,通过课程、案例、活动,甚至是激烈的争论,强迫我们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倾听、去理解、去接纳、去欣赏那些与我们不同的人。真正的成长,始于谦逊。 当我学会放下“我以为”的执念,开始由衷地欣赏那些我曾经“看不上”的人时,我才发现,我的世界,豁然开朗,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辽阔和丰盛。而这份收获,将让我受益终身。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