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商学教育版图上,长江商学院无疑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它不仅因为汇聚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家学员而闻名,更因为它拥有一支星光熠熠、个性鲜明的教授天团。这些教授,每一位都是其研究领域的泰斗,他们思想独立、言辞犀利,自带光环。于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浮出水面:对于这样一群“最强大脑”,长江商学院究竟是如何进行“管理”的?这背后,并非是传统意义上层级分明的行政命令,而是一套更接近于“成就伙伴”的精妙哲学。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双人舞,学院与教授,彼此成就,共同闪耀。
要理解长江商学院的管理之道,首先必须探究其独特的制度基石——“教授治校”。这四个字听起来简单,却颠覆了许多传统高校的运作模式。在很多学术机构里,行政力量往往占据主导地位,教授们在学术研究之外,需要应对繁杂的行政流程和指标考核。这种模式下,“管理”的意味更浓,而“服务”的色彩则相对较淡。
然而,长江商学院从创办之初,就确立了以学术为核心、由教授主导学术事务的基本原则。学院的学术委员会由资深教授组成,在课程设计、学术标准制定、新教授的聘任与评估等核心环节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这意味着,决定一位教授是否合格、一个课程是否有价值的,不是行政官员,而是他(她)的同行——那些同样站在学术前沿的专家们。这种制度设计,本身就是对教授专业能力和学术尊严的最大尊重。它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在这里,你不是被管理的螺丝钉,而是共同构建这座学术殿堂的主人翁。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极大地减少了“外行领导内行”可能带来的摩擦与效率损耗。教授们不必将宝贵的精力耗费在揣摩行政意图或应付形式主义的考核上,可以更纯粹地投入到研究与教学中。其次,它营造了一种基于专业和贡献的平等氛围。当一位新教授加入时,他面对的是一个由顶尖学者构成的“学术共同体”,而非一个冰冷的行政官僚体系。这种归属感和被尊重感,对于吸引和留住那些极具个性的顶尖人才至关重要。
如果说“教授治校”是骨架,那么“赋能而非束缚”就是流淌其中的血液。对于明星教授这样的知识创造者而言,最大的激励并非来自物质,而是源于精神层面的满足感——即思想的自由和探索的可能。长江商学院深谙此道,其“管理”的核心理念,与其说是管控,不如说是赋能。
这种赋能体现在学术研究的自由度上。学院鼓励教授们追踪全球最前沿的商业问题,结合中国本土的实践进行原创性研究。在这里,你很少会看到僵化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授们被赋予极大的自主权,可以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最深刻的洞察,第一时间带入课堂。这种“鲜活”的知识,恰恰是吸引那些身经百战的企业家学员的核心魅力所在。学院相信,一位充满激情和好奇心的教授,远比一个被条条框框束缚的“教书匠”,更能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
同时,赋能也体现在全方位的资源支持上。长江商学院为教授们提供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一流的研究环境,这固然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学院努力打造一个高效的服务支持系统。无论是研究经费的申请、学术会议的组织,还是日常行政事务的协助,都有专业的团队来处理,目的就是为了将教授们从琐事中解放出来。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评论的:“长江对待教授,就像一个顶级的经纪公司对待旗下的巨星,你只管专心创作,舞台、灯光、后勤,我们来搞定。”
一群个性极强的精英,如何才能拧成一股绳?答案是:用一个超越个人利益的、宏大的使命来感召他们。长江商学院从诞生之日起,就不仅仅将自己定位为一所商学院,而是承载着“为中国培养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企业家”的使命。这一使命感,如同一座文化熔炉,将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教授们凝聚在一起。
学院的核心价值观——“取势、明道、优术”,以及对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的反复强调,构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气场。它吸引的,是那些不仅仅满足于在象牙塔内做学问,更渴望自己的思想能够影响商业实践、推动社会进步的学者。当一位教授的研究能够为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思路,当他的课堂能够启发一位企业家做出更具社会责任感的决策时,这种成就感是任何个人荣誉都无法比拟的。
这种共同的使命感,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无形的“管理”契约。教授们明白,自己的言行举止,不仅代表个人,更代表着长江商学院的品牌和声誉。因此,在课堂内外,他们会自觉地维护这份集体荣誉。学员们之所以愿意放下身段,虚心求教,也正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教授们身上那种超越商业利益的学者情怀和责任担当。这种基于共同价值观的深度链接,远比任何KPI考核都来得更加坚实和持久。
最后,长江商学院与明星教授之间,是一种典型的“平台共生”关系。这是一种相互成就、彼此放大的良性循环,也是其“管理”模式能够持续成功的关键。
一方面,长江商学院为教授们提供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平台。这里的学员,是中国商业世界中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一群人。与他们的深度互动,本身就是一个巨大而丰富的思想矿藏。教授们的研究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可以直接与最鲜活的商业实践碰撞、验证和迭代。同时,学院的品牌效应和媒体资源,也极大地放大了教授们的个人影响力,使他们能够走出学术圈,成为影响公共舆论的意见领袖。可以说,长江的平台,让教授的智慧有了最佳的“用武之地”。
另一方面,明星教授们也反过来塑造和提升了长江商学院的品牌内涵。每一位教授的独特思想、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都构成了学院品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公众提到长江商学院时,脑海中浮现的不仅是校友名单,更是那些在讲台上挥洒自如、观点鲜明的教授形象。他们是学院最亮眼的名片,是吸引未来学员和更多顶尖学者的磁石。这种“你若盛开,清风自来”的逻辑,构成了双方共赢的基石。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长江商学院模式的独特性,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对比它与传统高校管理模式的差异:
维度 | 传统高校管理模式 | 长江商学院模式 |
---|---|---|
治理结构 | 行政主导,自上而下的指令性管理 | 教授治校,学术共同体决策 |
教授角色 | 知识传授者,被管理者 | 知识创造者,学院合伙人 |
考核重点 | 量化指标(论文数量、课题经费等) | 思想影响力、原创性贡献、教学启发性 |
资源分配 | 按行政级别和项目审批分配 | 向顶尖人才倾斜,服务于学术创新 |
文化导向 | 强调服从与执行 | 鼓励独立思考与思想碰撞 |
综上所述,揭秘长江商学院“管理”明星教授的秘诀,答案并非某种高深的管控技巧,而是一套系统性的、以人为本的哲学。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这种模式的成功,重申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在知识经济时代,对顶尖人才的“管理”,早已超越了传统的监督和控制。真正的核心在于吸引、成就、和保留。它要求组织从一个“管理者”转变为一个“服务者”和“平台搭建者”。长江商学院的实践,不仅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商学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范本,其背后的理念,对于所有渴望吸引和激励顶尖人才的创新型组织——无论是科技公司、研究机构还是创意产业——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未来的挑战依然存在。随着学院规模的扩大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如何持续维护这种独特的文化和制度,防止官僚主义的侵蚀,将是长江商学院需要不断思考的课题。但无论如何,它在探索如何与“最强大脑”共舞方面所做的努力,已经在中国现代管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