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EMBA的课堂,仿佛推开了两扇大门。一扇门后,是知识的殿堂,教授们旁征博引,案例发人深省,每一堂课都像是一场智力风暴,让你渴望吸收每一个知识点。另一扇门后,是精英汇聚的江湖,身边的同学可能是某个行业的翘楚,或是手握资本的投资人,每一次思想的碰撞、每一次杯酒言欢,都可能孕育着未来的合作与机遇。于是,一个甜蜜而又现实的烦恼摆在了每一位EMBA学子面前: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究竟该如何分配给“听课”与“社交”这两件同样重要的事情?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鱼与熊掌”的选择题,而是一门关乎自我认知、目标管理和资源整合的艺术。
在探讨如何“分配”时间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打破一个思维定式,即把“听课”和“社交”看作是两个相互对立、此消彼长的活动。在EMBA这个独特的场域里,两者并非割裂,而是深度融合、相辅相成的。传统的“听课”被定义为单向的知识输入,而在EMBA,尤其是像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商学院,学习的内涵被极大地拓宽了。
真正的学习,并不仅仅发生在课堂的四十五分钟里。它发生在课间休息时,你与邻座的制造业大佬探讨供应链管理的痛点;它发生在晚宴的餐桌上,你听一位金融科技创业者复盘他的融资历程;它甚至发生在戈壁挑战赛的漫漫黄沙中,你们在极限环境下建立起的信任与情谊。这些场景下的“社交”,本质上是一种“情景式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你的每一位同学,都是一本行走的、鲜活的案例集。因此,平衡的第一步,是在认知上将“社交”视为“学习”不可或缺的延伸和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EMBA完整的价值链。
每一位走进EMBA课堂的同学,都带着不尽相同的诉求。有人是传统行业的管理者,面临数字化转型的巨大压力,急需系统性的理论知识来武装头脑;有人是连续创业者,渴望在这里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和潜在的投资人;还有人是技术专家转型管理岗,需要全面提升领导力和商业视野。你的核心目标,应该成为你时间分配的“总指挥”。
因此,在EMBA开学之初,花点时间进行一次深入的自我剖析至关重要。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
如果你的答案更偏向于“知识体系的迭代”,那么,课前预习、认真听讲、深度参与课堂讨论、完成高质量的作业,就应该占据你时间分配的更大权重。反之,如果你的目标是“商业资源的链接”,那么有策略地参加校友活动、行业论坛,主动组织或参与同学间的私董会、企业互访,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并非厚此薄彼,而是一种基于个人目标的“非对称平衡”,让每一分钟的投入都更接近你的核心诉求。
明确了认知和目标,接下来就需要落到实处的战术与工具。EMBA学生通常身兼数职,家庭、事业、学业三座大山并行,因此,高效的时间与精力管理能力是完成学业的必备技能。
首先,要善用“模块化”的学习周期。EMBA课程通常采用每月集中几天的模块制授课。你可以将这个周期看作一个“作战单元”。在模块开始前,是“课前准备期”,应集中精力完成案例预习,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这是保证听课效率的关键。模块进行中,是“高强度输入期”,白天全神贯注听课,晚上则要有所选择。学校组织的官方晚宴或集体活动是拓展“广度社交”的好机会,应尽量参加;而小范围的、更具深度的同学小聚,则是构建“深度链接”的良机,可以根据自己的目标和精力进行取舍。模块结束后,则是“消化吸收期”,复盘课堂笔记,与同学持续探讨,将知识内化,并将社交中获得的启发付诸实践。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EMBA模块化时间规划表示例,它可以帮助你更直观地理解如何进行策略规划:
时间阶段 | 核心任务 | “听课”侧重 | “社交”侧重 |
---|---|---|---|
模块前1周 | 预习与准备 | 高质量完成案例预读,带着问题清单上课。 | 在班级群预热,了解同学背景,对感兴趣的同学有初步印象。 |
模块授课日 (白天) | 高效听讲与互动 | 专注课堂,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向教授提问。 | 利用课间15分钟,与不同同学进行快速交流。 |
模块授课日 (晚上) | 信息处理与人脉链接 | 快速复盘当日核心知识点。 | 选择性参加:官方晚宴用于“破冰”,私下小聚用于“深耕”。 |
模块后1-2周 | 复盘与转化 | 整理笔记,结合自己企业情况进行思考,完成作业。 | 回访模块中有过深度交流的同学,跟进合作意向,组织企业互访。 |
此外,精力管理比时间管理更为重要。你不可能参与每一场饭局,也不可能与每一位同学都成为至交。学会识别哪些是“高耗能低产出”的无效社交,并勇敢地说“不”。将你最宝贵的精力,留给你认为最重要的课堂和最有价值的社交对象。这本身就是一种商业决策能力的体现。
平衡的最高境界,不是在两者之间做取舍,而是创造性地将它们融为一体。EMBA的学习生活,为这种融合提供了绝佳的土壤。
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是“主题式社交”。比如,在上完一堂精彩的营销课后,可以立刻组织几位从事消费品、互联网行业的同学,找个咖啡馆进行“课后复盘会”。大家结合各自的实战经验,讨论教授的理论模型如何在本行业落地。此时,“社交”成了“学习”的催化剂,而“学习”也为“社交”提供了高质量的话题。这种交流的价值,有时甚至不亚于再听一堂课。
另一个方法是充分利用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平台。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院校,会组织大量的企业参访、行业论坛、海外模块和校友会活动。这些活动本身就是“学习+社交”的复合体。在参访一家同学的企业时,你既能实地学习其管理模式,又能与企业主同学建立更深层次的链接。在参加校友会时,你不仅能听到师兄师姐的经验分享,还能瞬间将你的人脉网络扩大数倍。积极参与并善用这些平台,能让你在单位时间内实现价值最大化。
归根结底,读EMBA期间“听课”与“社交”的平衡,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黄金比例。它更像是在驾驶一艘帆船,你需要根据风向(个人目标)、海况(课程安排)和船体状况(个人精力),不断调整你的帆面角度,以最有效率的方式驶向目的地。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自我管理和领导力修行。它要求你从重塑认知开始,明确你的航向;继而运用策略和工具,精准地操控你的时间和精力;并最终学会在不同的场景中,让知识与人脉这两股最宝贵的资源相互激荡,产生聚变效应。请记住,你在EMBA最大的收获,或许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理论和通讯录里的人名,更是在这段高强度、高密度的旅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种游刃有余的动态平衡的智慧。这,将让你受益终身。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