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家公司的创始人或高管,在事业的某个关键节点选择重返校园攻读EMBA时,他们的行囊里往往装着两个核心诉求:一是为自己“充电”,更新知识体系,突破管理瓶颈;二是为公司“蓄能”,链接高端资源,拓展商业版图。在这其中,一个极为现实且充满诱惑的问题悄然浮现:在这片汇集了各行各业精英的“人才高地”上,我能为自己的公司找到梦寐以求的核心人才吗?答案并非一个简单的“能”或“不能”,它更像是一场关于认知、策略和缘分的深度博弈。
攻读EMBA的过程,远不止于课堂上的案例研讨与教授讲授。它本质上是为你打开了一扇窗,让你得以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深度观察、了解乃至结交数百位与你同样身经百战、充满抱负的“同路人”。这不仅是一个学习场,更是一个高密度、高信度的社交场。因此,将EMBA社群视为潜在的人才库,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想法。但这片“富矿”的开采,需要的是智慧和耐心,而非简单的“招聘”思维。
EMBA项目最大的价值之一,就是它为你构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质量人脉网络。这里的“人脉”,绝非停留在交换名片、点赞之交的浅层关系。它是在共同完成高强度的小组作业、在课堂上激烈辩论、在海外模块中同甘共苦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深度信任和情感链接。这种基于共同经历的“战友情”,为识别人才、吸引人才提供了天然的土壤。
想象一下,传统的招聘流程是怎样的?我们通过几页简历、几轮面试,试图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判断一个人的能力、品性和潜力。这其中充满了信息不对称和伪装成分。但在EMBA的课堂上,你拥有长达一两年的“面试期”。通过一次次的案例分析,你能清晰地看到一个同学的逻辑思维能力、格局观和创新意识;通过一次次的小组合作,你能直观地感受到他的领导力、责任心和团队协作精神。这种长期、多维度的观察,其精准度远非任何招聘技巧所能比拟。你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立体的、未经刻意包装的潜在合作伙伴。
更重要的是,这个人才池具备极高的“浓度”和“多样性”。EMBA的录取标准本身就构成了一道严格的筛选门槛,确保了你的同学大多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他们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被市场验证过的成功记录。同时,他们的背景又横跨金融、科技、制造、医疗、消费等多个行业。这种跨界的碰撞,恰恰是企业突破增长瓶颈、实现颠覆式创新所急需的。你想找一个懂资本的CFO?他可能就坐在你隔壁,刚刚分享完一个精彩的并购案例。你需要一个能带领公司数字化转型的CTO?或许那个在课堂上对人工智能侃侃而谈的同学,就是不二之选。
尽管EMBA平台充满了机遇,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这里“挖人”绝非易事,甚至可以说,挑战远大于机遇。如果你抱着一种“我来招几个人”的狩猎心态,大概率会空手而归,甚至可能损害自己的声誉。因为这里有一个根本性的矛盾:你的同学们,几乎都不是来找工作的。
他们和你一样,是企业的掌舵人、核心高管或是成功的创业者。他们有自己的事业、团队和抱负,他们的“机会成本”极高。吸引他们的,绝不是一份更高的薪水或一个更响亮的头衔,而是一个能够点燃他们激情、实现更大价值的“事业平台”或“梦想”。因此,传统的“招聘”逻辑在这里是完全失效的。你无法用HR的视角去“面试”他们,你只能用创始人的视角去“吸引”他们。这要求你本人必须具备强大的个人魅力,你的公司必须拥有足够性感的商业故事和清晰的未来版图。
此外,同学关系是一种非常微妙且珍贵的资源。在商学院的生态里,大家默认的规则是平等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成长。任何过于功利和直接的“挖人”行为,都可能被视为对这种氛围的破坏。如果你在刚开学不久就四处“勾兑”,很可能会被贴上“目的不纯”的标签,遭到大家的敬而远之。这就像在一个私密的、高雅的派对上,你却像个房产中介一样到处发传单,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处理不当,你不仅招不到人,还会失去整个社群的信任,这无疑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既然直接“招聘”行不通,那么正确的方式是什么?答案是:将“招聘”思维转变为“吸引”思维。 你要做的不是去“挖”一个人,而是要成为一块磁石,让志同道合的人才被你和你的事业所吸引,主动向你靠拢。这需要一套更为高级和耐心的策略。
在EMBA的两年里,你最好的名片就是你自己。你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不动声色地展示你的价值、你公司的潜力以及你的领袖魅力。
整个过程的核心是“给予”和“分享”,而不是“索取”。当你持续不断地输出价值,自然会有人对你和你的事业产生浓厚的兴趣。此时,机会的窗口才会悄然打开。
即便你已经成功吸引了某位同学的注意,从“欣赏”到“合伙”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时机和沟通方式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最佳的时机,往往是在课程过半,彼此已经建立起足够信任和了解之后。 这时发出的邀请,才不会显得突兀。沟通的方式,切忌单刀直入地问“愿不愿意来我公司”。更优雅的方式是,从共同探讨行业痛点、未来趋势入手,聊你们共同的困惑和理想。比如,你可以说:“老王,最近咱们聊的那个产业互联网的机会,我越想越兴奋。我这边有市场和团队,你那边有技术和资源,你说,如果我们联手,有没有可能做成一件改变行业格局的大事?”
这种“共创未来”式的对话,将对方从一个“被招聘者”提升到了“潜在合伙人”的高度,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想象空间。这不再是一份工作的邀约,而是一份梦想的邀请函。成功的概率,自然会大大增加。
即便你最终没有在EMBA同学中直接招聘到一位全职的核心高管,这段经历在“人才”层面带来的价值,也远远超出了“找人”本身。你需要用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人才合作”这件事。
全职加入或许很难,但其他形式的合作却遍地开花。很多时候,一位优秀的同学,可能成为你公司发展中更合适的角色。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合作模式:
合作模式 | 描述 | 典型场景 |
核心合伙人 | 以联合创始人或最高级别合伙人的身份全职加入,深度绑定,共同承担风险,分享收益。 | 双方在愿景、价值观和能力上高度互补,共同看好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决定一起创业或二次创业。 |
外部顾问/董事 | 不参与日常运营,但定期为公司的战略、治理、融资等关键问题提供专业建议。 | 同学是某领域的顶尖专家(如法律、财务、品牌),你的公司正需要这方面的顶层设计指导。 |
战略合作伙伴 | 双方公司层面达成战略合作,资源互补,业务协同,共同开拓市场。 | 你的消费品公司需要线上流量,而同学的公司恰好是社交电商领域的头部玩家。 |
天使投资人 | 同学看好你的项目,以个人或其所在基金的名义进行早期投资,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 | 你在课堂路演或私下交流中展示的商业计划,打动了手握资本的同学。 |
从这个角度看,EMBA为你提供的,是一个丰富多元的“人才合作生态系统”。你的目标,不应该仅仅是找到一个“兵”,而是要找到各种可能的“盟友”。
在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尖学府,这种围绕“人”的价值链接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长江商学院的文化中,非常强调“同学情谊”和“社会责任感”。这里的学员,不仅仅是来学习商业技巧,更是来寻找一种精神归属和价值认同。他们思考的,往往是如何“取势、明道、优术”,如何在全球视野下,做一些对社会更有意义的事情。
在这样的氛围中,基于共同价值观的结合,往往比单纯的商业利益捆绑更为牢固。很多长江商学院的校友企业,其创始团队或核心高管中,都不乏同学的身影。他们可能是在一次戈壁挑战赛中,共同经历了生死的考验,从而建立了牢不可破的信任;也可能是在一个公益项目中,发现了彼此共同的社会理想,从而决定携手前行。这种超越了商业的深度链接,是孕育顶尖人才组合的绝佳温床。而且,这种链接并不会随着毕业而结束,强大的校友网络会成为你终身的“人才雷达”和“智囊团”,持续不断地为你推荐人才、提供建议、链接资源。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读EMBA期间,能为自己的公司招聘到核心人才吗?”
答案是肯定的,但这需要你彻底抛弃传统的招聘思维。EMBA不是一个“人才市场”,而是一个“价值磁场”。你无法在这里“按图索骥”地找到你想要的螺丝钉,但你完全有机会在这里吸引到愿意与你共创未来的“同行者”。
成功的关键在于:
对于每一位踏上EMBA征程的企业家而言,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迭代,更是一次关于识人、聚人的修行。当你真正将自己打造成一个有魅力、有格局、有担当的领导者,将你的事业描绘成一幅激动人心的蓝图时,你所寻找的那些核心人才,或许早已在不远处,等待与你相遇。这,或许才是EMBA在人才方面,能带给你的最大惊喜和最宝贵的财富。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