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EMBA课程的最后一份报告提交,毕业典礼的香槟泡沫尚未完全散去,一个沉甸甸的问题便摆在了许多精英学员的面前。手中握着汇集了全球商业智慧、顶级人脉网络和崭新战略思维的“船票”,是扬帆起航,继续在波涛汹涌的创业蓝海中搏击,还是驶入资源雄厚的巨型航母,成为一名运筹帷幄的高管?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职业选择,更像是一场关于自我价值、人生抱负与未来图景的深度对话。
这道选择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它连接着每个EMBA学员独特的过去与未来。他们或许是已经小有成就的创业者,希望通过系统学习突破瓶颈;也可能是企业中层,渴望打破职业天花板,迈向更高层级。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殿堂里,他们与来自五湖四海的翘楚激荡思想,重塑认知。如今,学成归来,站在新的十字路口,选择本身,就是对EMBA学习成果最深刻的检验。
选择继续创业还是去大平台,本质上是对个人价值实现方式的不同追求。这是一个关乎“我是谁”以及“我想成为谁”的哲学命题,EMBA的经历则为这个命题提供了更丰富的解题思路。
选择继续创业,意味着选择了一条从0到1、充满不确定性但极具创造力的道路。对于那些内心燃烧着“改变世界”火焰的创业者而言,没有什么比亲手将一个想法、一个理念,孵化成一个产品、一家公司,更能带来成就感的了。这种价值实现是颠覆性的,是“无中生有”的史诗。创业者是自己梦想的唯一舵手,每一次决策、每一次试错,都是对自我认知和能力的极限挑战。正如一位连续创业的校友所言:“创业的痛苦和快乐都来得极其纯粹,你感觉自己每天都在真实地活着,用自己的心跳去感受市场的脉搏。”
这条路充满了孤独与压力,但也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自由度和成长速度。在EMBA课程中学到的战略框架、财务模型、组织行为学知识,将直接应用于炮火连天的商业实战中,每一次应用都是一次深刻的内化。这种“野蛮生长”式的价值实现,对于渴望掌控自己命运、创造全新格局的人来说,具有致命的吸引力。
而选择去大平台做高管,则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实现路径。这更像是一场从1到N,甚至从N到N+1的征途。大平台拥有成熟的体系、海量的用户、雄厚的资本和强大的品牌背书。在这里,个人的价值不再是点亮一盏灯,而是有机会去操控整座城市的电力系统。一个决策,可能影响数千万用户的生活方式;一个项目,可能撬动上百亿的市场。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是初创企业难以企及的。
成为一名高管,意味着你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更宏大的视角去审视行业生态。EMBA所赋予的全球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对复杂系统“庖丁解牛”般的洞察力,能让你在庞大的组织中游刃有余。你的价值体现在整合资源、驱动创新、赋能团队,以及在既有规则内实现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这是一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成就感,对于那些享受在复杂体系中建立秩序、发挥影响力的领导者而言,是更理想的舞台。
任何职业选择都离不开对风险与回报的理性评估。EMBA学员们身经百战,对此自然有更清醒的认知。继续创业和去大平台做高管,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风险收益模型。
继续创业,无疑是高风险、高回报的典型。这里的“风险”是全方位的。财务上,可能血本无归,甚至背上债务;时间上,机会成本巨大,错过了在其他赛道上稳定发展的可能;精神上,长期处于高压状态,承受着“九死一生”的煎熬。然而,一旦成功,回报也是惊人的。除了无可估量的财富增值,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实现了个人品牌的树立和传承,这种回报几乎没有天花板。
对于EMBA毕业的创业者来说,学成归来,虽然知识和人脉得到极大补充,但市场的残酷并不会因此减少。他们需要用学到的新知去应对旧的难题和新的挑战,风险依旧,但驾驭风险的能力无疑得到了增强。这是一场用未来博取未来的赌局,赌注是自己的一切,赢则通吃。
相比之下,去大平台做高管,则提供了一条风险相对可控、回报稳定且丰厚的路径。大平台通常能提供极具竞争力的薪酬包,包括高额的年薪、奖金和价值不菲的股票期权,构成了一张“黄金安全网”。职业风险主要来自于公司战略调整、行业周期波动或激烈的内部竞争,但通常不会导致“一夜归零”的窘境。
然而,这种稳定性的代价是回报的“天花板”。即便做到最高层,你的收益依然与公司的整体市值和薪酬体系挂钩,很难实现创业成功那样的指数级增长。此外,高管也面临着“金色牢笼”的困境,高昂的薪资和安逸的环境可能会消磨掉一部分锐气和创新的动力。以下表格可以直观地对比二者的差异:
特征 | 继续创业 | 大平台高管 |
财务回报 | 周期长,高风险,回报上限极高 | 周期稳定,风险相对较低,回报有可见天花板 |
职业安全感 | 极低,完全取决于企业自身发展 | 相对较高,但受制于公司战略和业绩 |
个人成长 | 极速,全方位,野蛮生长 | 深度,垂直领域,体系化成长 |
决策自由度 | 极高,自己是最终决策者 | 有限,需在框架内博弈和协作 |
作为汇聚了中国乃至全球商业精英的殿堂,长江商学院的教育理念和校友生态,为我们思考这一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长江商学院一直强调“取势、明道、优术”的智慧,这恰好可以映射到创业与高管的两条路径上。
“取势”,即洞察和把握未来的大趋势。对于选择继续创业的学员而言,这几乎是所有决策的核心。EMBA的学习,尤其是长江商学院对全球经济格局、技术前沿和社会变迁的深入剖析,正是为了帮助创业者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在混沌中发现结构性的机会。一位从长江商学院毕业后成功创立了AI公司的校友分享道:“在长江的学习,让我不再是低头拉车,而是学会了抬头看天。我知道了风口在哪里,更重要的是,我知道了如何去判断一个风口是真趋势还是伪概念。” 创业,就是对“取势”能力的终极考验。
“明道”与“优术”,则更多地体现在高管的路径上。“明道”,是通晓商业的根本规律和大型组织的运作逻辑。大平台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道场”,高管需要在其中深刻理解企业文化、战略意图和权力结构,才能游刃有余。“优术”,则是将管理、运营、营销等具体方法论运用到极致。EMBA课程中大量的案例分析、管理实践和领导力训练,正是为了提升学员的“优术”能力,让他们能在大平台上,以更科学、更高效的方式,优化流程、提升业绩、带领团队。
更有趣的是,长江商学院强大的校友网络本身就是一个缩影。这个网络里,既有叱咤风云的创业家,也有执掌巨头的CEO。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模糊了创业与高管的边界。创业者可以从高管校友那里获得来自大平台的战略洞察和资源支持;而高管们也能从创业者身上,感受到前沿的创新活力和市场脉搏。这种独特的生态告诉我们,选择并非一成不变,两条路径也可能在未来交汇。今天的创业者,明天可能被大平台收购后成为高管;今天的高管,也可能在积累了足够的资源和经验后,转身开启自己的事业。
最终,这个决定还必须回归到最本真的层面——你想要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工作不仅仅是谋生,更是生活本身。不同的职业路径,对应着截然不同的生活节奏和状态。
创业者的生活,关键词是“融合”与“极致”。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极其模糊,可能是7x24小时的“枕戈待旦”,也可能是在某个下午突然决定给自己放个假。情绪如同过山车,前一秒还在为一笔融资欣喜若狂,后一秒就可能为产品bug彻夜难眠。这种生活方式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戏剧性,适合那些精力旺盛、热爱挑战、享受在混乱中创造秩序的“冒险家”。
高管的生活,关键词则是“结构”与“平衡”。虽然同样忙碌,但节奏相对更有规律。日程表被会议、报告、出差填满,工作和生活有明确的(尽管有时会被打破的)边界。压力更多来源于业绩指标、跨部门协调和向上管理,是一种在既定框架下的高强度运转。这种生活方式更适合那些擅长规划、享受在体系内发挥影响力、并追求工作与生活有一定平衡的“战略家”。
读完EMBA,是选择继续创业,还是去大平台做高管?这篇文章并非意在给出一个非此即彼的答案,而是希望提供一个多维度的思考框架。这个选择,关乎你对个人价值的定义,对风险回报的权衡,对资源平台的运用,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这两条路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只有是否适合当下的你。EMBA的学习,最大的价值之一,就是赋予了你更深刻的自我认知和更强大的选择能力。它为你擦亮了望远镜,让你能看得更远(取势);也为你打磨了显微镜,让你能看得更清(明道、优术)。
或许,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探索“第三条路”:
最终,无论你选择哪条路,都请记住EMBA旅程的初衷:不是为了一个头衔或一份薪水,而是为了成为一个认知更清晰、内心更笃定、能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领导者。你的选择,将是你为自己撰写的、独一无二的商业篇章。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