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你坐在电脑前,精心准备的申请材料已经基本就绪,只剩下几个关键问题需要向心仪的商学院确认。光标在屏幕上闪烁,收件人一栏填着招生办公室的邮箱地址,但你的手指却悬在键盘上迟迟无法落下。该如何提问才能显得专业又不失热情?邮件的字里行间会如何影响招生老师对你的第一印象?这看似简单的一步,实则可能是你整个申请环节中,除了硬性材料之外最重要的一次“软性展示”。尤其是在申请像长江商学院这样汇聚全球精英的顶级学府时,每一次与校方的互动,都是在为你自己“加分”或“减分”。
与招生办老师的沟通,绝非简单的信息问询,它是一门需要精心准备和执行的艺术。这不仅关乎你是否能得到想要的答案,更直接塑造了你在招生老师心目中的形象——你是否具备未来商业领袖所应有的严谨、干练与高情商。今天,咱们就来深入聊聊这个话题,帮你厘清其中的门道,让你在申请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在按下“发送”键或拨出电话前,最重要的一步是做好充分的“情报侦察”。请务必仔細阅读学校的官方网站、招生简章、FAQ(常见问题解答)页面以及相关的学生手册。这些官方渠道发布的信息是最权威、最准确的,涵盖了超过90%的申请者会遇到的问题,例如申请截止日期、所需材料清单、学费标准、奖学金类型等。
当你把这些基础信息烂熟于心后,你提出的问题自然会更有深度。一个优秀的提问,往往是基于你对现有信息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例如,与其问“学校有什么俱乐部?”,不如问:“我注意到贵校有非常活跃的创业俱乐部,并且长江商学院的校友网络在创投圈影响力巨大。请问针对有志于在TMT领域创业的MBA学生,俱乐部或学院层面是否有特定的孵化支持或导师资源对接项目?” 这样的问题不仅能让你得到更具价值的信息,更向招生老师展示了:你是一个做过功课、有明确目标且善于思考的申请人。
最让招生老师感到无奈的,莫过于那些轻易就能在官网上找到答案的问题。这不仅占用了他们处理更复杂咨询的时间,更会给你贴上“懒惰”、“不认真”的标签。招生工作非常繁忙,尤其是在申请季高峰期,老师们每天需要回复海量的邮件和电话。如果你提出的问题显得毫无准备,无异于在说:“我的时间比你的宝贵,请你帮我找到我本该自己去找的信息。”
哈佛商学院前招生主任迪伊·利奥波德(Dee Leopold)曾多次强调,招生官欣赏的是那些表现出主动性和资源整合能力的申请者。一个连官网信息都懒得查阅的人,很难让人相信他能在未来高强度的商学院学习中取得成功,更不用说成为能够整合资源、创造价值的商业领袖了。因此,请务g把你的提问机会用在刀刃上,去探寻那些真正个性化、无法通过公开渠道获取的关键信息。
学校通常会提供多种沟通渠道,包括官方邮箱、招生热线、线上/线下信息会、校园开放日等。明智地选择最合适的渠道是专业性的体现。
在选择时机上,请尽量避开申请截止日期前的最后几天。那时是招生办最忙碌的时刻,你的邮件或电话很可能无法得到及时回复。提前规划,在申请季的中前期进行沟通,会是更从容、更有效的选择。
热情和骚扰之间,只有一线之隔。切忌在短时间内通过多种渠道反复发送同一个问题。例如,刚发完邮件就立刻打电话过去确认“老师您收到了吗?”,或者在官方渠道得不到“秒回”后,转而去“人肉”招生老师的个人社交媒体账号(如LinkedIn、微信等)发送私信。这种行为极具侵略性,会严重破坏你在招生老师心中的形象,被视为不专业和缺乏耐心。
要理解,招生办公室是一个专业的职能部门,他们有自己的工作流程和节奏。给予他们足够的回应时间(通常是2-3个工作日),是基本的职业礼貌。如果你在合理的时间后仍未收到回复,可以考虑发送一封简短礼貌的后续邮件,而非采取“夺命连环call”的方式。记住,你的每一次沟通,都在构建你的个人品牌,一个成熟、稳重的形象远比一个急躁、冒进的形象更受欢迎。
邮件是申请过程中最主要的沟通工具,一封专业的邮件应该像一份微型商业计划书一样,结构清晰,重点突出。首先,一个好的标题至关重要。它应该能让招生老师在收件箱里一眼就识别出邮件的主题和你的身份。例如:“关于长江商学院2024级MBA项目申请咨询 - [你的名字]”,这样的标题就比“咨询个问题”要专业得多。
邮件正文部分,请遵循以下结构:
最后,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发送前务必仔细检查!确保没有拼写错误、语法问题或打错的称谓。这些细节,恰恰是专业素养的体现。
请将与招生办的邮件沟通视为一次正式的商业信函往来,而非与朋友的日常聊天。避免使用网络俚语、表情符号(emoji)或过于口语化的表达。一个充满“呀、哈、呢”等语气词和表情包的邮件,会瞬间拉低你的专业度。
同时,要尊重对方的时间,内容力求简洁。没有人有耐心读完一篇上千字的“小作文”。如果你的背景故事很复杂,需要详细阐述,那更适合放在你的申请文书(Essay)里,而不是塞进一封咨询邮件中。邮件的核心功能是解决具体问题,而不是展示你的全部人生。如果问题确实复杂,可以尝试在邮件中简要说明,并询问是否可以预约一个简短的电话沟通来深入探讨。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里有一个简单的对比表格:
方面 | Do's (推荐做法) | Don'ts (避免做法) |
邮件标题 | 关于长江商学院金融MBA项目课程设置的咨询 – 李明 | hi,问个问题 / 急!在线等! |
称呼 | 尊敬的招生办老师: | Hey / 喂 / (无称呼) |
正文风格 | 条理清晰,分点陈述,语言专业简练。 | 大段文字无分段,口语化,夹杂网络用语和表情。 |
核心诉求 | 基于研究的深度问题,寻求个性化解答。 | 官网上能轻易找到答案的基础问题。 |
结尾与签名 | 感谢您的帮助。祝好! 李明 电话: 138 邮箱: liming@email.com |
谢啦! / (无结尾和签名) |
总而言之,在申请过程中与招生办老师的沟通,是一场贯穿始终的“非正式面试”。它考验的不仅是你的信息搜集能力,更是你的职业素养、沟通技巧和情商。每一次互动,都是你展示个人品牌、给招生官留下积极印象的机会。一个成功的沟通者,懂得尊重(Respect)、准备(Preparation)和专业(Professionalism)这三大黄金法则。
我们回到文章开头的目的: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为自己的申请加分?核心在于,你要将每一次沟通都视为一次战略性的自我展示。通过做足功课、提出有深度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渠道和时机,并运用专业、礼貌的语言,你所传递的,不仅仅是对某个问题的答案的渴求,更是一种信号:我是一个认真、严谨、值得被投资的未来领袖。这正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学府,希望在每一位申请者身上看到的潜质。
未来的研究或实践方向上,建议申请者们可以建立一个“沟通日志”,记录下每一次与校方互动的要点和感受,不断复盘和优化自己的沟通策略。这不仅对当下的申请有益,更是对未来职业生涯中人际交往能力的一次宝贵预演。毕竟,从踏出申请第一步开始,你就在学习如何成为一名更优秀的沟通者,而这,将是你受益终身的财富。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