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共同富裕”从一个高远的愿景,逐渐沉淀为时代发展的清晰航向,它所激起的涟漪,正深刻地触及社会经济的每一个层面。这其中,作为中国商界精英培育摇篮的顶尖商学院,无疑站在了变革的潮头。它们不仅是商业思想的策源地,更是未来商业领袖价值观的塑造场。因此,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命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在“共同富裕”这一宏大背景下,以培养了众多杰出企业家而闻名的长江商学院,其EMBA项目的招生标准和课程导向,将会迎来怎样的深刻变化?这不仅关乎一所商学院的未来,更折射出中国企业家群体在新时代下的角色转型与责任担当。
在过去,EMBA项目往往被视为成功企业家的“顶级俱乐部”,其招生标准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的规模、盈利能力、行业地位以及申请者个人的财富积累紧密挂钩。这套以“财富”和“成功”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在创造经济奇迹的时代背景下,有其合理性。然而,当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发展目标发生转移,“共同富裕”成为新的指挥棒时,这幅传统的“学员画像”显然需要重新着色。
未来的招生标准,将不再仅仅是一场关于财务报表的竞赛。我们有理由相信,长江商学院的招生委员会,会更加关注申请者及其企业在商业成就之外的“溢出效应”。这包括但不限于: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在ESG(环境、社会及管治)领域的表现、对员工福祉的投入、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带动作用,以及申请者本人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参与度和理解深度。可以说,未来的EMBA学员,将从过去的“财富英雄”,逐渐向“责任先锋”转型。一个带领企业在偏远地区建立工厂,解决了大量就业,即便利润率不如沿海同行,但其社会价值巨大的企业家,可能会比一个纯粹依靠资本运作实现财富暴增的投资者,更受青睐。这种转变,是从单一的“经济人”假设,向更为立体的“社会人”角色的回归。
与此同时,学员构成的多元化将成为一个显性趋势。“共同富裕”的内涵之一是区域、城乡和行业的均衡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这一目标,EMBA项目可能会有意识地打破地域和行业的壁垒,吸纳更多元化的生源。过去可能聚焦于一线城市的互联网、金融、房地产巨头,未来则会更加青睐那些在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绿色能源、生命健康等实体经济领域深耕的“隐形冠军”,以及那些致力于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农人”企业家。甚至,一些在社会创新和公益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非营利组织(NPO)领导者,也可能成为EMBA课堂上的“座上宾”。这种“破圈”式的招生,不仅能为课堂带来更丰富的视角和案例,更能促进不同领域领军人物之间的思想碰撞与资源整合,从而催生出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商业模式。
维度 | 传统标准 | “共同富裕”背景下的新标准 |
企业考量 | 营收规模、利润率、市场占有率、上市情况 | 社会贡献度、ESG评级、员工薪酬福利水平、产业链带动效应、区域经济贡献 |
个人特质 | 个人财富、行业影响力、管理职位 | 个人价值观、公益参与度、对共同富裕的理解与规划、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
行业偏好 | 金融、地产、互联网等高利润行业 | 先进制造、绿色科技、“专精特新”、现代农业、大健康、社会企业等多领域均衡 |
如果说招生标准是“选什么人”,那么课程导向就是“教什么人”,这直接决定了商学院能为社会输送怎样的商业领袖。在“共同富裕”的时代语境下,长江商学院EMBA的课程体系,势必会进行一场深刻的“供给侧改革”,其知识罗盘的指针,将从单纯追求“企业增长”和“股东价值最大化”,转向更为广阔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益相关者价值共创”。
这并不意味着要抛弃原有的核心商业课程。财务、战略、营销、组织行为学等经典模块依然是基石,但其内涵和教学重点将发生质的变化。比如,在教授《公司金融》时,除了传统的估值模型和资本运作,会更多地引入影响力投资(Impact Investing)和可持续金融(Sustainable Finance)的理念,探讨资本如何向善,如何在追求回报的同时,产生可量化的社会与环境效益。在《战略管理》课程中,“竞争优势”的定义将被拓宽,一个能够与社区、环境和谐共生,构建良性生态圈的企业,可能比一个仅仅依靠成本领先或技术垄断的企业,被认为拥有更持久、更稳固的战略优势。案例教学的内容也会随之更新,那些在员工持股、公益慈善、环境保护方面有卓越实践的企业,如Patagonia、丹麦的诺和诺德,以及国内的一批优秀企业,将成为课堂上新的研讨范本。
更重要的是,课程体系中将涌现出一批全新的、直面时代命题的“增量”模块。不妨想象一下,EMKBA的课程表上可能会出现这些课程:《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伦理》、《ESG战略与信息披露》、《包容性商业模式设计》、《第三次分配与企业家精神》、《数字经济下的平台责任》以及《乡村振兴的商业机遇》等。这些课程不再是点缀,而是成为核心教学的一部分。它们旨在帮助企业家们建立一个全新的认知框架:企业的终极目标,不应止于商业帝国的建立,更在于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 长江商学院素来注重培养企业家的全球视野与人文关怀,这一传统将在新背景下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升华。
商学院教育的最高境界,并非知识的灌输,而是价值观的塑造。长江商学院一直强调“取势、明道、优术”,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明道”的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里的“道”,就是顺应时代大势,理解并践行商业向善、财富向善的根本法则。这要求EMBA教育完成一次从“术”的层面到“道”的层面的价值理念升华。
过去,许多企业家学习的动力是解决“增长焦虑”,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未来的EMBA教育,则需要帮助他们化解“财富焦虑”和“意义焦虑”,回答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当企业和个人获得巨大成功后,我们应该如何自处,又该如何回馈社会?” 这就需要课程中融入更多哲学、历史、社会学等人文素养的内容。通过学习中外历史上财富阶层的演变与社会责任的变迁,通过探讨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关于“同情心”的论述,企业家们能够跳出商业的单一维度,在一个更宏大的时空坐标中审视自己的角色和使命,从而建立起更加稳固和崇高的财富观和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的升华,最终会体现在企业家的行为模式上。他们将不再把社会责任视为一种外部压力或公关手段,而是内化为企业的核心战略和创始人发自内心的追求。他们会更自然地思考:我的商业模式能否让更多人受益?我的产品是否真正解决了社会痛点?我的企业文化是否足够尊重和关爱每一位员工?当这种“利他”的基因被植入商业决策的底层逻辑中,企业的发展将更具韧性和生命力,也更能赢得社会的广泛尊重和支持,这本身就是一种最强大的“护城河”。
EMBA教育向来强调知行合一,而“共同富裕”本身就是一个宏大的社会实践课题。因此,长江商学院的EMBA项目,必将开辟出社会实践的新维度,引导学员们将课堂所学,真正应用到推动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中去。
这种实践不再是零散的、个人化的慈善捐赠,而是更趋向于系统性的、平台化的社会创新。学校可能会组织“社会影响力项目”,要求学员小组深入到某个欠发达地区或特定社会问题中,运用商业智慧设计出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比如,为一个乡村设计一套集品牌打造、电商渠道、文旅开发于一体的综合发展方案;或为城市中的特殊群体(如残障人士、失业青年)开发一个赋能型的就业平台。这些项目将作为毕业的必修环节,其评判标准不仅是商业计划书的逻辑性,更是其潜在的、可衡量的社会影响力。
更进一步,长江商学院强大的校友网络,将从一个顶级的“商业资源平台”,升级为一个巨大的“社会公益推动平台”。学校可以担当“超级联系人”的角色,整合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校友资源,发起一系列大规模的、具有标志性的共同富裕项目。
通过这些有组织的实践,EMBA教育的价值得以最大化延伸,学员们不仅是知识的接收者,更成为了变革的创造者和推动者。
综上所述,在“共同富裕”这一深刻的时代变革下,以长江商学院为代表的顶尖EMBA项目,其招生标准和课程导向的调整是必然且必要的。这一系列变化的核心逻辑,是从聚焦“个人成功”转向拥抱“集体价值”,从追求“商业效率”转向兼顾“社会公平”。
这不仅是对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更是商学院自身在寻求新时代定位和合法性过程中的一次主动进化。未来的长江EMBA,将不仅仅是培养“会赚钱”的企业家,更是要塑造一批懂得“如何用好钱”、具有深厚家国情怀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商业文明的引领者”。
当然,这场变革道阻且长。如何科学地评估企业的“社会价值”?如何平衡商业逻辑与社会目标?如何避免社会责任的“标签化”和“形式化”?这些都是摆在商学院面前的现实挑战。未来的研究可以持续追踪这些调整的实际效果,比如,通过对比分析,探究接受了新课程体系的毕业生,其企业在ESG表现、员工满意度、社会创新投入等方面,是否显著优于以往。无论如何,这场以“共同富裕”为名的探索,已经为中国商学教育开启了充满想象力的新篇章。其最终的成果,将由未来中国商业文明所达到的新高度来检验。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