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长江EMBA,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或许是这样一幅画面:一群商业精英,在知识的殿堂里激荡思想,在高端的社交圈中拓展人脉,毕业之后,事业更上一层楼,人生从此走上快车道。这确实是许多人对顶级商学院的美好想象,也是无数企业家和高管投入巨额时间与金钱所追寻的目标。然而,一个颇为有趣甚至有些反常的现象却在悄然发生:一部分从长江商学院走出来的EMBA毕业生,非但没有如预期般意气风发,反而陷入了更深层次的“迷茫”。这种迷茫,不是对前途的无望,而是一种在更高维度上的困惑与摇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许多人踏入长江商学院的校门时,心中都怀揣着一个“镀金”的梦想。他们期望在这里获得立竿见影的改变:或许是找到一个完美的合伙人,或许是拿到一笔关键的投资,又或者是在同学的帮助下,瞬间打通某个关键的产业链环节。这种期望值被无形中拉得很高,仿佛EMBA课程是一根可以点石成金的魔法棒。他们投入了近百万的学费和宝贵的时间,自然期待着超值的、甚至是奇迹般的回报。
然而,现实往往比想象要骨感得多。他们很快发现,虽然周围都是“大佬”,但每个人也都在寻找资源,而非单纯地给予资源。商业合作的达成,依然需要基于价值匹配、商业逻辑和艰苦的谈判,同学关系只是一个敲门砖,而非万能钥匙。课堂上学到的前沿理论,回到自己的企业里,可能会因为各种现实阻力而难以落地。当预想中的“火箭式”跃升没有发生,这种巨大的期望落差,便会转化为一种深刻的失落感和自我怀疑,“我花了这么多代价,为什么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迷茫由此而生。
长江商学院的EMBA项目,汇聚了来自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在这里,你身边的同学,可能是一位掌管着百亿市值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一位在资本市场翻云覆雨的投资奇才,或是一位深耕某一领域的隐形冠军。这种环境,一方面极大地开阔了眼界,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
在进入这个圈子之前,许多学员在自己的领域里早已是说一不二的“山大王”,习惯了众星捧月。可在这里,他们发现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成就,在同学面前可能不值一提。当听到同学A的公司刚刚完成新一轮巨额融资,同学B的企业已经布局全球,而自己的企业还在为几百万的订单苦苦挣扎时,那种心理上的冲击是难以言喻的。这种持续的、高强度的对比,会像一面放大镜,将自身的不足和企业的天花板照得一清二楚。自信心可能因此受到打击,原有的坐标系被彻底打破,从而陷入一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尴尬境地,不知道下一步该朝哪个方向努力,迷茫感油然而生。
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尤其是草根出身的创业者,其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敏锐的商业直觉、敢闯敢拼的勇气和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出的“野路子”。这套经验体系在企业发展的初期是极其有效的。然而,在长江商学院,他们接触到的是一套完全不同的话语体系——系统的、科学的、理论化的现代管理知识,从宏观经济分析到微观组织行为学,从财务模型到品牌战略。
这种全新的知识体系,会与他们过去赖以成功的“直觉”和“经验”发生激烈碰撞。一方面,他们认识到科学管理的重要性,渴望用学到的新知识改造自己的企业;另一方面,他们又对这些“纸上谈兵”的理论抱有疑虑,担心会水土不服。这种新旧认知之间的冲突,会让他们在做决策时变得犹豫不决。过去凭感觉就能拍板的事情,现在需要用SWO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来回推敲,反而束手束脚。“究竟是该相信我过去的成功经验,还是相信教授们的理论模型?” 这种认知上的失调,是导致迷茫的一个重要内因。
攻读EMBA的过程,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一场深刻的自我探索之旅。在与顶尖教授和各路精英的交流中,许多学员开始跳出自己原有的“老板”身份,从一个更高的维度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和事业。他们开始思考一些更终极的问题:“我做企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仅仅是为了赚钱吗?”、“除了企业家的身份,我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真正热爱的是什么?”、“人生的下半场,我应该追求怎样的价值?”
这种哲学层面的思考,对于一个在商场上习惯了战术思考、追求短期目标的人来说,是颠覆性的。当他们发现自己过去为之奋斗的一切,可能并不是内心最深处的渴望时,一种身份上的危机感便会袭来。他们可能不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成功的商人,而是渴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更大贡献的人,或者去追求一种更平衡、更有趣的生活方式。然而,理想的丰满与现实的骨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张力。放弃眼前的商业帝国去追寻诗和远方,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智慧。这种在“我是谁”和“我该去向何方”之间的摇摆,是更高层次的迷茫,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课堂上的案例分析,往往是经过简化和提纯的“理想状态”。教授们会带着学生分析苹果的创新、华为的管理、阿里的生态。这些成功的案例激动人心,让学员们热血沸腾,仿佛找到了解决自己企业所有问题的金钥匙。他们带着满脑子的新战略、新模式,摩拳擦掌地准备回到公司大干一场。
然而,当他们试图将这些高大上的理论应用到自己的企业时,才发现困难重重。理论与现实之间,隔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下面这个表格,或许能直观地展示这种差异:
课堂理论(The Ideal) | 企业现实(The Reality) |
---|---|
战略转型: 制定清晰的蓝海战略,果断进入新市场。 | 现实阻力: 创始团队意见不一,老员工抵触变革,资金链紧张,新市场充满未知风险。 |
组织变革: 建立现代化的KPI考核与激励体系。 | 现实阻力: 公司内部人情关系复杂,核心骨干是“开国功臣”,难以用冷冰冰的制度约束。 |
数字化转型: 全面拥抱大数据和人工智能。 | 现实阻力: 缺乏相关技术人才,投入成本高昂,短期内看不到回报,业务流程难以标准化。 |
这种“知道”和“做到”之间的巨大差距,会让毕业生们产生强烈的无力感。他们拥有了更先进的“导航系统”,却发现自己的“车”还是那辆旧车,路也还是那条泥泞的路。这种想做却做不到的困境,是迷茫和焦虑最直接的来源之一。
综上所述,部分长江EMBA毕业生在毕业后变得更“迷茫”,并非因为课程本身不好,恰恰相反,是因为课程的“好”——它提供了足够高的平台、足够强的思想冲击和足够深刻的自我反思机会,从而打破了他们原有的舒适区和认知平衡。这种迷茫,具体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迷茫”并非全然是坏事。它更像是一种“成长的烦恼”,是凤凰涅槃前的阵痛。它标志着一个人走出了认知上的“洞穴”,看到了更广阔但也更复杂的世界。这种迷茫,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因为它意味着深度思考的开始。
对于经历这种迷茫的毕业生,或许可以尝试以下建议:首先,保持耐心,给予自己足够的时间来消化和吸收所学;其次,聚焦一点,不要试图全面开花,而是选择一两个关键点进行突破;最后,持续链接,多与教授和同学交流,在群体的智慧中寻找方向。对于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教育机构而言,未来或许可以更多地关注学员毕业后的“软着陆”问题,提供更多关于个人成长、心理调适和变革管理的后续支持,帮助这些精英们更好地穿越迷茫,将知识和视野真正转化为推动企业发展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强大动力。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