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书房,咖啡已经续了第三杯。屏幕上,一边是公司下一季度的战略规划PPT,密密麻麻的数据和箭头指向一个名为“增长”的目标;另一边,是长江商学院EMBA的招生简章,那些熠熠生辉的校友名字和系统化的课程模块,仿佛在召唤一个更强大的自己。一个尖锐的问题在脑海中盘旋,挥之不去:我的精力只够做好一件事,是该All in公司,将每一分心力都投入到这场商业实战中,还是应该分出一半给EMBA,为未来的长途奔袭储备更精良的“弹药”?
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要”或“不要”的选择题,它更像是一次对自我、对企业、对未来的深度战略审视。对于一个正处在事业爬坡期的创业者或高管而言,精力是最宝贵的、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如何配置这项资源,将直接决定未来几年个人与企业所能抵达的高度。这不仅仅是时间管理的问题,更是关乎机会成本、成长路径和战略格局的终极拷问。
作为企业的掌舵人,我们的精力常常被无限分割。白天,你是“救火队员”,处理着从产品Bug到客户投诉的各种紧急事务;你是“首席战略官”,在市场迷雾中寻找航向;你还是“首席人力官”,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费尽心机。夜晚,当世界安静下来,你又成了“孤独的思考者”,复盘、焦虑、规划,周而复始。这种“All in”的状态,要求我们将100%的认知带宽和情感能量都投入到企业这部高速运转的机器中。
在这种状态下,选择EMBA,意味着要主动“割让”出一大块精力版图。一个顶尖的EMBA项目,绝非交钱上课那么简单。它需要你投入大量时间进行课前预习,消化几十页甚至上百页的全英文案例;课堂上,你需要与一群同样出色的同学进行高强度的脑力激荡;课后,还有接踵而至的小组作业、项目报告和社交活动。这几乎等同于开启一份要求极高的“第二职业”。
让我们直面这个现实:
“All in”公司的支持者,往往信奉“实践出真知”。他们认为,商场本身就是最好的商学院。市场的每一次无情捶打,客户的每一次挑剔反馈,对手的每一次凌厉攻击,都是最深刻、最鲜活的案例教学。在处理供应链危机中学到的风险管控,在一次次融资路演中磨炼出的商业叙事能力,在带领团队走出低谷时领悟到的领导力……这些从“战争”中直接获得的知识,带着硝烟和血性,是任何课堂都无法完全模拟的。
这种学习方式的优势在于其即时性和实用性。你今天学到的,明天就能用上;你遇到的问题,就是你学习的课题。这种“干中学”的模式,让知识与行动紧密结合,能够快速推动企业解决眼下的难题。然而,它的风险在于,你可能会因此陷入“路径依赖”,习惯于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解决问题,视野容易局限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缺乏从更高维度审视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而EMBA,尤其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汇聚了全球顶尖教授和行业领袖的平台,它提供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知识获取方式。它并非要教你如何解决一个具体的运营问题,而是为你提供一套系统化的商业底层逻辑和分析框架。从宏观经济到公司金融,从战略管理到营销创新,它帮你搭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脚手架”。
这套体系的价值在于,它能让你“跳出画面看画”。当你被日常琐事淹没时,EMBA的课堂会引导你思考波特五力模型如何影响你的产业格局;当你为产品定价纠结时,教授可能会用行为经济学的理论给你新的启发。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无数成功或失败的商业案例,你实际上是在用最低的成本,“亲历”了上百家企业的兴衰成败。这种系统性的“沙盘推演”,能够极大地提升你的战略决策质量,帮你避开那些别人已经踩过的“坑”。它不是为了解决你今天的午餐问题,而是为了确保你未来十年都有饭吃。
人脉,是商业世界里与资本、技术同等重要的核心资源。在这个维度上,“All in”与“读EMBA”也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脉构建策略。
全力投入公司,你构建的是一个“垂直深耕”型的人脉网络。你的关系网牢牢扎根于你所在的行业,包括了最顶尖的供应商、最核心的渠道伙伴、最了解你的投资人以及行业内的专家和意见领袖。这种网络的特点是“窄而深”,关系粘性强,合作效率高。在你需要解决行业内具体问题时,这个网络能够迅速响应,为你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帮助。它是你业务运营的护城河,是你在行业内站稳脚跟的基石。
而EMBA提供的是一个“跨界破圈”的平台。你的同学可能来自金融、医疗、互联网、高端制造、文化传媒等各个领域。你们在一起,不仅仅是同学,更是未来潜在的合作伙伴、客户,甚至是颠覆你现有商业模式的“异类”思想的来源。这种网络的特点是“宽而浅”(初期),但它拥有无限的可能性。一个做传统制造业的同学,可能会从一个做SaaS的同学那里获得数字化转型的灵感;一个深耕国内市场的企业家,可能会通过一位有海外背景的同学找到出海的门路。长江商学院尤其强调这种校友网络的价值,它不仅仅是两年的同学情,更是一个终身赋能的生态系统。
为了更直观地对比,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来呈现:
维度 | All in 公司人脉 | EMBA 人脉 |
特点 | 垂直、深入、行业内 | 水平、跨界、多元化 |
核心价值 | 运营效率提升:解决具体业务问题,巩固行业地位。 | 战略创新驱动:激发新思想,发现新机会,促进跨界合作。 |
风险/局限 | 信息茧房,容易陷入群体思维,对外部颠覆不敏感。 | 关系建立需要时间,短期内对具体业务帮助可能不直接。 |
最终,这个决策的天平会倒向何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关键词:时机(Timing)。你需要冷静地判断,当前你的企业和你个人,分别处在什么样的成长周期?
如果你的公司正处于0到1的生存期,或者1到10的关键扩张期,比如正在进行A轮融资、核心产品即将上线、市场份额争夺进入白热化阶段。在这样的“战时状态”下,CEO就是军队的最高指挥官,你的每一分精力都必须聚焦在战场上。任何形式的“分心”,哪怕只是一个周末的缺席,都可能导致战局的逆转。此时,选择“All in”几乎是唯一正确的答案。你需要的是炮火声中的历练,而不是安静课堂里的反思。
然而,如果你的企业已经度过了最危险的阶段,进入了10到N的稳定发展或平台期,情况则大不相同。公司已经拥有了相对成熟的管理团队和业务流程,你的角色也逐渐从一个“超级业务员”转变为一个“企业的设计师和思想家”。这时,你可能会发现,限制公司发展的最大瓶颈,不再是外部的市场或竞争,而是你自己的认知天花板。你过去的成功经验,反而可能成为未来的束缚。在这个时机,投资自己,去EMBA进行一次系统的认知升级和心力“充电”,就成了推动企业迈向下一个量级的关键一跃。你带回来的一个新思路、一个新框架、一个新的人脉,其价值可能远远超过你投入的时间和金钱。
问问自己:是我的公司更需要我全身心的投入来解决眼前的问题,还是我的公司更需要一个认知升级后的我,来为它规划更宏大的未来? 答案,自在你心中。
回到最初那个深夜书房里的难题。“All in公司”还是“分一半给EMBA”,这看似是一个二选一的抉择,但其本质,更像是一次深刻的自我诊断和战略定位。
它关乎你对精力这一核心资源的分配哲学,是选择集中火力攻克山头,还是分兵布局以谋全局;它关乎你对知识获取的偏好,是相信“干中学”的实战智慧,还是拥抱“系统学”的理论高度;它关乎你对人脉价值的判断,是深耕一个池塘,还是连接一片海洋;最终,它取决于你对时机的精准把握,是优先满足企业当下的“生存需求”,还是着眼于个人与企业的长远“发展需求”。
因此,我无法给你一个标准答案,但我可以提供一个决策框架:
最终,无论你做出何种选择,这个思考过程本身就极具价值。它强迫你跳出日常的忙碌,去审视那些更根本、更长远的问题。而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正是在一次次这样的重大抉择中,定义了自己和企业的未来。祝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