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长江EMBA学到的,最重要的一个“非商业”知识是什么?
2025-07-30

当人们谈论EMBA,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资本运作、战略模型、市场博弈和一张张价值连城的人脉网络。坦白说,在踏入长江商学院的大门之前,我也曾抱着相似的预期,渴望在这里习得屠龙之技,为自己的商业帝国添砖加瓦。然而,两年多的学习旅程尘埃落定,当我回望这段时光,沉淀在我心中、对我影响最为深远的,却并非某个精巧的财务模型或颠覆性的商业案例,而是一种看似与商业毫不相干,却足以重塑一个人底层操作系统的“非商业”知识——对“人文精神”的系统性重拾与深度内化

这并非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一次次灵魂拷问与认知升维。它像一束光,照亮了商业版图之外更广阔的世界,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作为一名企业领导者的角色、责任与终极追求。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在商学院里谈论哲学、历史、艺术,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务正业”。毕竟,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用ROI(投资回报率)来衡量一切的企业家而言,时间是最高昂的成本,每一分钟都应该投入到能产生直接效益的事情上。当我第一次在长江商学院的课程表上看到这些“人文课程”时,内心是充满疑惑的:这些“无用”的知识,能帮我多签一张订单,还是能让我的公司股价上涨?

然而,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课程,构成了我知识体系中最重要的一块拼图。一位教历史的教授曾说:“商业是关于‘现在’的竞争,而历史是关于‘过去’的镜子,它能让你看到‘未来’的影子。”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在学习中国古代王朝兴衰更替的过程中,我看到的不再是枯燥的年代和人名,而是权力制衡的逻辑、组织变革的阵痛、文化传承的力量以及盛极而衰的周期律。这些规律,与一家企业的生命周期何其相似?当你纠结于眼下一个季度的财报时,历史的宏大叙事会提醒你,企业真正的护城河,或许并非技术壁垒,而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化与价值观。

同样,哲学课上的思辨,则将我们从“如何做”(How)的战术层面,提升到了“为何做”(Why)的战略乃至使命层面。当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与现代管理学相遇,我们开始反思:我们创办企业的初心是什么?除了利润,我们还想为这个世界留下什么?这种追问,远比学习一个“五力模型”要痛苦,因为它直击内心。但正是这种痛苦的思考,让我们的企业愿景不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行动指南。这种由“术”到“道”的转变,让我们在面对商业世界的种种诱惑与不确定性时,拥有了更坚实的“定力”。

回归本心,认识自我

在商场上,我们习惯了扮演坚不可摧的强者角色。我们是决策者、是领航员,需要时刻展现出果敢、理性和自信。久而久之,我们戴上了一副厚厚的面具,甚至连自己都忘记了面具下的真实模样。我们害怕暴露脆弱,羞于承认迷茫。长江商学院提供了一个极为独特的场域,它让一群在各自领域叱咤风云的“强者”,有机会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集体“卸下面具”。

这种“认识自我”的过程,并非来自某个心理学测试或领导力测评,而是源于与同学、教授之间一次次推心置腹的深度交流。我至今仍记得,在一次关于“领导者的孤独”的讨论中,一位平时雷厉风行的同学,第一次分享了他在企业转型关键时期的彻夜难眠与自我怀疑。那一刻,整个教室鸦雀无声,我看到许多同学眼中泛起了泪光。原来,我们都一样,在光鲜的外表下,都有着各自的迷茫与挣扎。这种共情与理解,打破了商业世界中无形的壁垒,让我们建立起一种超越商业利益的、真正的“袍泽之情”。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交流和课程引导,我开始了一场向内的探索。我开始审视自己的决策模式,哪些是基于理性的分析,哪些又源于潜意识的偏见或童年的经历?我开始理解自己的情绪扳机,学会在压力之下更好地管理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所奴役。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你无法管理别人,除非你先管理好自己。” 这种深刻的自我认知,是所有领导力的基石。它让我在处理复杂的团队关系、应对危机事件时,变得更加从容和通透。我知道我的边界在哪里,也更懂得如何去激发他人的潜能。

自我认知前后对比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种变化,我尝试用一个简单的表格来总结:

维度 学习前:习惯性认知 学习后:重塑后认知
决策驱动 主要依赖数据、经验和直觉,追求最优解。 在数据和经验基础上,会审视自身动机和偏见,追求更智慧、更平衡的决策。
面对失败 视为个人能力的否定,容易产生挫败感和焦虑。 视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能更快复盘,从中汲取教训,心态更具韧性。
团队管理 倾向于“管控”,通过制度和KPI驱动。 更注重“赋能”,通过激发、共情和建立信任来凝聚团队。
个人状态 长期处于紧绷状态,身心疲惫,认为这是成功的代价。 懂得张弛有度,关注身心健康,追求可持续的、高质量的奋斗。

超越商业,重塑格局

如果说前两点是关于“内圣”,那么这一点就是关于“外王”。在进入长江商学院之前,我衡量成功的标准,更多是企业的规模、利润和行业地位。这无可厚非,是商业的本质要求。但在这里,我被引导着将视野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思考一个更宏大的命题:商业与社会的关系是什么?

这得益于学院“取势、明道、优术”的办学理念,以及对企业家社会责任的持续强调。我们有机会与许多投身于公益、环保、社会创新领域的杰出人士对话,也系统学习了全球范围内关于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前沿思想与实践。这些内容,不再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里点缀门面的辞藻,而是被提升到了企业核心战略的高度。

我开始明白,一个真正伟大的企业,绝不仅仅是一台赚钱的机器。它应该是一个社会问题的解决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这种认知上的飞跃,彻底改变了我的企业经营哲学。我不再仅仅关注财务报表上的数字,而是开始思考:

  • 我的产品和服务,是否真正为用户创造了价值,提升了他们的福祉?
  • 我的生产过程,是否对环境造成了最小的负荷?
  • 我的企业文化,是否能让每一位员工感受到尊重、获得成长?
  • 除了商业成功,我能否利用我的资源和影响力,去解决某一个具体的社会问题?

这种格局的重塑,带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使命感和驱动力。它让商业竞争变得更有温度,也更有意义。当我开始将社会价值融入商业模式,我发现,这非但没有削弱企业的竞争力,反而吸引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才,赢得了更广泛的社会尊重和用户信赖,构建了更深层次的品牌护城河。这是一种更高维度的“赢”,一种超越了零和博弈的共生共荣。

写在最后:从“术”到“道”的升华

回过头看,在长江商学院EMBA的这段旅程,我当然学到了很多前沿的商业知识和管理工具,这些是“术”的层面,是锋利的兵器。但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收获,是完成了从“术”到“道”的升华。这个“道”,就是以人文精神为内核,实现自我觉察、认知升维和格局重塑。

它告诉我,商业的本质是人,管理的最终对象也是人。如果不理解人性的幽微、历史的纵深和社会的脉络,任何精妙的商业模式都可能只是昙花一现。最重要的“非商业”知识,恰恰是构建一切商业成功的基石。

这段学习经历,与其说是一次知识的充电,不如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它让我从一个埋头赶路的“商人”,开始抬头看天,思考作为“企业家”的终极价值。如果你问我,未来会向有志于此的朋友提出什么建议?我会说,请务必在追求商业技能的同时,为你的人文素养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因为,当风口过去,潮水退去,最终能让你在不确定性的汪洋中安身立命的,不是你手中的船桨,而是你心中的那座灯塔。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