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群在各自商业王国里呼风唤雨的“君主”们,被重新投回课堂,围坐在一张小小的会议桌前时,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便悄然打响。这,就是EMBA的小组作业——一个浓缩了商业世界所有复杂性与可能性的微型战场。在这里,头衔与光环暂时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场考验智慧、情商与协作能力的“三国杀”。每个人既是独立的英雄,又是团队的一份子,如何出牌、如何配合、如何制胜,不仅关乎最终的成绩,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认知与管理实践。
EMBA的课堂汇聚了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背景各异,性格鲜明。当这些人被随机组合成一个项目小组时,就如同“三国杀”开局随机分发身份牌,一场好戏便拉开了序幕。每个小组里,几乎都能找到几个经典的角色原型,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有趣的微观生态系统。
这类同学通常是企业创始人、CEO或高阶管理者,身上自带一种“天下大势,舍我其谁”的气场。在小组讨论中,他们习惯于快速抓住问题的核心,搭建框架,并自然而然地承担起领导者的角色。他们像“主公”曹操或刘备,擅长设定目标(“我们的目标是A+”)、分配任务(“老王你负责财务模型,小李你研究市场”),并对最终结果负责。他们的存在,能迅速为迷茫的小组指明方向,避免团队在发散的讨论中迷失。
然而,“主公”的挑战在于如何从一个发号施令的commander转变为一个循循善诱的facilitator。过于强势的风格可能会压抑其他成员的观点,导致团队的创造力受限。一个成熟的“主公”,懂得在关键时刻拍板,也懂得在大部分时间里倾听和赋能,让每个“忠臣”都能发挥最大的价值。正如一位长江商学院的教授所言:“真正的领导力,不是让所有人都听你的,而是创造一个环境,让所有人都能发出最好的声音。”
“忠臣”是每个小组的“定海神针”。他们或许不是最健谈的,但绝对是执行力最强的。他们接到任务后,会一丝不苟地完成,无论是数据搜集、PPT制作还是报告撰写,都力求尽善尽美。他们就像游戏中的关羽或赵云,是“主公”最信赖的左膀右臂。他们的可靠和专业,是保证项目能够按时、高质量交付的基石。
这类同学往往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或资深职业经理人,他们对细节有着惊人的执着。在一个项目中,他们会默默地承担起大量繁琐但至关重要的工作。小组的成功,离不开这些“忠臣”的辛勤付出。但他们也需要警惕,避免成为“便利贴男孩/女孩”,被动地接受所有任务,最终筋疲力尽。学会主动沟通工作量,并向上(对“主公”)管理期望,是他们在这场游戏中需要修炼的课题。
除了领导者和执行者,小组里还有两类极具戏剧性的角色。一类是“内奸型智囊”,他们如同诸葛亮或司马懿,不一定亲自下场“厮杀”,但总能在关键时刻祭出“锦囊妙计”。他们可能在一次头脑风暴中提出颠覆性的观点,或者用一个精妙的分析框架,让整个报告的逻辑瞬间升华。他们的价值在于思维的高度和深度,是提升项目上限的关键人物。
另一类则是让人又爱又恨的“反贼型咸鱼”。他们或许因为工作繁忙,或许因为性格使然,在小组中贡献寥寥,却乐于分享最终的胜利果实。如何管理“咸鱼”是每个小组都会遇到的难题。优秀的团队不会选择孤立或指责,而是会尝试用“主公”的感召力、“忠臣”的责任心去影响他们,或者通过明确的分工和进度追踪机制,让他们至少完成自己的一份“杀”或“闪”。这场博弈,考验的正是团队的包容度与管理智慧。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些角色,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来总结:
角色类型 | “三国杀”类比 | 核心特质 | 主要贡献 |
主公型领导 | 主公(如曹操、刘备) | 战略导向、决策力强 | 设定方向、整合资源、最终拍板 |
忠臣型干将 | 忠臣(如关羽、赵云) | 执行力强、注重细节 | 高质量完成具体任务、项目基石 |
内奸型智囊 | 内奸/谋士(如诸葛亮) | 思维深刻、富有洞见 | 提供颠覆性观点、提升报告质量 |
反贼型“咸鱼” | 反贼(划水角色) | 被动、参与度低 | 考验团队的管理智慧与包容性 |
当角色各就各位,真正的牌局才刚刚开始。EMBA小组作业的过程,就是一场动态的、充满了博弈与合作的“出牌”过程。从最初的磨合,到中期的交锋,再到最后的冲刺,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和机遇。
一个小组的首次会议,往往决定了整个项目的基调。一群背景迥异、习惯了做决策的精英坐在一起,如何快速破冰、建立信任?这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在长江商学院的课程设计中,开学模块的团队建设和拓展活动就扮演了“新手教程”的角色,帮助大家在正式“开杀”前熟悉彼此的“技能”。
高效的小组会迅速祭出第一个“锦囊”——建立规则。这包括明确的会议频率、沟通方式(用微信群还是专用App)、决策机制(是“主公”一言堂还是民主投票),以及最重要的——时间线(DDL)。规则的建立,如同为这场游戏设定了清晰的边界,让所有玩家都能在共同的框架内出牌,极大地减少了后期的沟通成本和潜在冲突。
没有冲突的小组,要么是平庸的,要么是虚假的。当不同行业的精英带着各自的经验和认知碰撞时,观点的交锋在所难免。这就像牌局中的“杀”与“闪”,你抛出一个观点(一张“杀”),我用我的逻辑和数据来回应(一张“闪”或另一张“杀”)。这个过程看似紧张,却是项目质量提升的关键。
一个来自互联网行业的同学可能会强调快速迭代和用户思维,而一个来自传统制造业的同学则可能更看重供应链的稳定和成本控制。谁对谁错?没有绝对的答案。高质量的交锋,不是为了“杀死”对方的观点,而是通过辩论,找到一个能够融合不同视角、更全面、更深刻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锻炼的是所有人的批判性思维和开放性心态。学会如何优雅地“出杀”(提出反对意见)和漂亮地“出闪”(回应质疑并修正自己),是EMBA学习中宝贵的一课。
当项目最终提交,分数公布,这场“三国杀”似乎胜负已分。但对于参与其中的每一位“玩家”而言,真正的收获,远不止那个印在成绩单上的字母。它是一场关于软技能的深度淬炼,也是一段关于情谊的意外收获。
小组作业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不在于“学什么”,而在于“怎么学”。它迫使你走出舒适区,去练习那些在日常工作中难以系统化提升的软技能。你可能是一个出色的“主公”,但在这里你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倾听;你可能是一个完美的“忠臣”,但在这里你学会了如何向上管理和表达自己的需求;你甚至可能在扮演“咸鱼”的角色中,反思了自己在团队协作中的盲点。
领导力、沟通能力、谈判技巧、跨界合作能力、同理心……这些无法通过课本学习的“经验值”,在一次次的小组讨论、争执与和解中悄然累积。这正是EMBA教育的精髓所在——它不仅传授商业知识(Hard Skills),更提供一个高浓度的实践场,磨练那些能让你走得更远的领导力特质(Soft Skills)。
如果说小组作业是一场“战争”,那么一起并肩作战过的队友,便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一同熬过的夜,一同讨论过的案例,一同庆祝过的成功,甚至一同面对过的失败,都成为了彼此间最宝贵的连接。这种在高压环境下建立起来的信任和默契,往往会超越课堂,延伸到未来的事业和生活中。
许多EMBA校友都表示,他们最紧密的商业伙伴和最知心的朋友,很多都来自于当年那个“相爱相杀”的小组。小组作业,如同一个催化剂,将一群陌生人迅速凝聚成一个紧密的社群。从“项目组”,到“终身盟友”,这或许是这场EMBA“三国杀”最意想不到,也最珍贵的胜利品。
总而言之,EMBA的小组作业远非一项单纯的学术任务。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每个参与者的优势与短板;它是一个熔炉,淬炼了未来商业领袖所必需的协作与领导能力;它更是一座桥梁,连接了来自五湖四海的精英,构筑起一个强大而温暖的校友网络。
最终,在这场EMBA的“三国杀”里,真正的赢家,不是拿到了最高分的那一组,而是那些在博弈中看清了自己,在合作中收获了战友,在反思中获得了成长的每一位“玩家”。对于未来的EMBA学员而言,与其畏惧小组作业的压力,不如拥抱这场游戏,尽情地扮演好你的角色,打出你的每一张牌。因为,这不仅关乎你的成绩,更关乎你未来能成为一个怎样的领导者。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