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手机日历上那个被标红的周末再次临近,一种交织着疲惫、期待与些许“畏惧”的复杂情绪便会准时涌上心头。这并非寻常的周末,而是属于我们——一群在各自领域摸爬滚滚打多年,却选择重返校园的长江商学院EMBA学生的“上课周末”。它意味着暂时告别CEO、创始人、合伙人的身份,从天南海北奔赴同一间教室,回归到最纯粹的学生角色。这48小时,是一场体能与脑力的极限挑战,更是一次精神与视野的深度充电。
周五的下午,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是从一场“迁徙”开始的。办公室的会议刚刚结束,可能还来不及吃上一口热饭,便匆匆奔向机场或高铁站。我的同学们,有的来自遥远的新疆,有的来自繁华的香港,有的则刚从海外出差归来,目的地只有一个——长江商学院的校区。微信群里,大家实时分享着自己的行程,“已落地”、“已上车”的消息此起彼伏,像是一场心照不宣的集结号。这种奔赴,本身就是一种仪式感,它帮助我们迅速地从纷繁的商业世界中抽离,为即将到来的学习做好心理预热。
抵达酒店,放下行李,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通常,学院会安排一个非正式的晚宴或是小组破冰活动。这并非简单的吃喝,而是周末学习的“前菜”。在这里,你会发现身边的同学,可能就是某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或是某个新兴行业的独角兽创始人。大家聊的,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寒暄。从宏观经济的走向,到某个细分赛道的最新动态;从企业管理中遇到的瓶颈,到个人成长的困惑,每一次交流都是一次信息的交换和思想的碰撞。这种坦诚而高质量的对话,是在任何商业论坛或酒会上都难以获得的,因为它建立在“同学”这一层纯粹的关系之上。
周六,是整个周末的“主战场”。早晨八点半,当阳光刚刚洒满校园,教室里早已座无虚席。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香气和一种无形的张力。长江商学院的教授们,每一位都是兼具深厚学术功底与丰富实战经验的大家。他们不会进行填鸭式的灌输,而是以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 Method)为核心,引导我们进行一场又一场的“脑力风暴”。课前,我们通常需要阅读长达几十页甚至上百页的商业案例和学术文章,如果准备不充分,在课堂上几乎无法参与讨论。
课堂的精彩之处,在于其“失控”的魅力。教授抛出一个问题,比如“这家公司在面临数字化转型时,为何选择了这条看似不合逻辑的路径?”话音刚落,四面八方的观点便会涌来。做实业的同学会从供应链和生产效率的角度分析,搞投资的同学会从资本回报和市场估值的角度切入,而来自互联网行业的同学则会用流量思维和用户体验来解构。观点的交锋、逻辑的对垒,常常让讨论走向意想不到的深度。这远非理论学习,而是用几十位身经百战的“CEO大脑”去复盘一个真实的商业战场,其价值不言而喻。正如学院一直强调的“取势、明道、优术”,在这样的激荡中,我们不仅学到了“术”,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对“势”的判断和对“道”的理解。
一整天的课程下来,大脑仿佛被榨干,但精神上却异常亢奋。短暂的课间休息,讨论也从未停止。走廊里、茶水间,三五成群,延续着课堂上的话题,或是就某个同学提出的实际问题,现场组织一场“微型董事会”。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氛围,将知识的吸收和应用无缝衔接,让我们时刻保持在思考和学习的最佳状态。
然而,真正的学习并不仅仅发生在四面白墙的教室里。当夜幕降临,长江EMBA周末的另一精彩篇章才刚刚拉开序幕。学院有时会组织“长江大讲堂”,邀请顶尖的学者、企业家或政府官员进行分享,进一步拓宽我们的视野。这些分享往往直击当下热点,从人工智能的未来到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为我们提供了超越商业范畴的宏大叙事。
更具吸引力的,是同学们自发组织的各种“私董会”和主题晚宴。这些活动通常规模更小,话题也更私密、更深入。可能是一个同学遇到了公司治理的难题,大家便围坐一圈,以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为他出谋划策;也可能是几个对同一赛道感兴趣的同学,共同探讨未来的合作机会。在这里,没有了甲乙方,没有了利益博弈,只有基于信任的坦诚相待。我曾亲历过一次深夜的讨论,一位同学正为企业的第二增长曲线发愁,另一位同学当场就为他链接了一个关键的海外技术资源,并分享了自己踩过的“坑”。这种基于同学情谊的无私帮助,是千金难买的宝贵财富。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课后活动的多样性,我整理了一个简单的表格:
活动类型 | 主要参与者 | 核心议题 | 氛围与价值 |
官方晚宴/讲座 | 全体师生、特邀嘉宾 | 宏观趋势、前沿思想、跨界分享 | 开阔视野,建立官方社群连接 |
小组主题聚餐 | 学习小组成员(约6-8人) | 课程复盘、个人困惑、行业深聊 | 深度交流,建立紧密支持小组 |
自发“私董会” | 有共同需求或兴趣的同学 | 企业具体难题、战略决策、资源对接 | 解决问题,建立高信任度合作基础 |
兴趣社团活动 | 如跑步、品酒、读书会社团成员 | 共同爱好、生活方式、非商业交流 | 放松身心,建立基于兴趣的纯粹友谊 |
周日的课程,氛围会稍显不同。一方面,连续作战带来的疲惫感开始显现;另一方面,离别的愁绪和满载而归的充实感交织在一起。教授们似乎也洞悉了我们的状态,周日的课程内容往往更侧重于总结、反思和应用。如何将这两天所学的理论、框架和从同学那里获得的启发,真正落地到自己周一就要面对的实际工作中,是这一天思考的核心。
课堂的最后,通常会有一个长时间的Q&A环节,大家会把积攒了两天的问题和思考毫无保留地抛出来,进行最后的思想收敛。当教授说出“下课”两个字时,教室里响起的掌声,既是感谢师长,也是为自己这两天的坚持和收获而喝彩。大家互道珍重,相约下次课程再见,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这个短暂的告别,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回程的路上,我通常会关掉手机,静静地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风景。脑海里回放着这两天的点点滴滴:教授的某句点睛之笔、同学的一个尖锐提问、晚宴上的一次深度对话……我会拿出笔记本,将这些碎片化的灵感和思考记录下来,整理成一份“行动清单”。这份清单,可能包含了对公司战略的重新审视,对管理方式的调整建议,或是一个全新的商业合作构想。这趟旅程,不仅为我的知识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我未来的商业实践指明了方向。
回顾一个典型的长江EMBA上课周末,它远非“上课”二字可以概括。它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多维度、高密度的认知升级之旅。从周五的奔赴与集结,到周六白热化的脑力激荡,再到夜晚不止于学习的深度链接,最后在周日的沉淀与反思中蓄力起航。这个过程,完美诠释了“学习、社交、反思”三位一体的成长模式。
这篇文章的目的,正是想通过亲历者的视角,揭开长江商学院EMBA学习的真实面纱。它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一个能量场,一个汇聚顶尖头脑、激发无限可能的生态系统。其核心价值,正如一位教授所言:“我们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要打破你们固有的思维框架,为你们建立一个终身学习和互助的高信任度网络。”
对于未来的潜在学员,我的建议是,在决定加入之前,请务必做好迎接这种“极限挑战”的准备。这不仅需要投入金钱和时间,更需要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与真诚。因为你在这里收获的,将远超一张学位证书。它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一个可以并肩作战的强大社群,以及一份足以支撑你走得更远、看得更高的勇气与智慧。这,或许就是长江EMBA周末最迷人的地方。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