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在长江EMBA课堂上讲的“管理模型”,在我的小公司能用吗?
2025-07-30

听完朋友眉飞色舞地分享他在长江商学院EMBA课堂上的精彩内容,我心里是五味杂陈。一方面,我为他能接触到如此前沿、系统的管理知识而高兴;另一方面,我低头看了看自己只有十几个人的小公司,不禁陷入了沉思。那些听起来高大上、动辄涉及战略、组织、市场的“管理模型”,比如波特五力、平衡计分卡、蓝海战略等等,对于我这个还在为下个月工资和订单发愁的小公司老板来说,到底是一剂强心针,还是一碗喝不下去的“心灵鸡汤”?这个问题,或许困扰着每一个在路上的中小企业创始人。

答案并非简单的“能”或“不能”。这更像是一个关于“如何用”的哲学问题。将顶级商学院的理论武器库,应用于充满“江湖气”和不确定性的小公司战场,需要的是一种智慧,一种“降维改造”和“因地制宜”的能力。

理论的价值与魅力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那些能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学府课堂上被反复研讨的管理模型,其本身是极具价值的。它们并非教授们凭空想象的产物,而是无数商业巨擘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市场搏杀中,用真金白银和惨痛失败总结出的规律与智慧。它们最大的魅力,不在于提供一个“一键成功”的按钮,而在于为我们这些深陷日常琐碎的管理者,提供了一个“心智脚手架”

想象一下,你每天都在处理客户投诉、催收账款、安抚员工情绪、跟进项目进度……这些具体而微的工作就像是让你一头扎进密林里,你只看得到眼前的几棵树,却不知道整个森林的走向。而管理模型,就像是一张地图,或是一架无人机,它能帮助你暂时跳出事务的泥潭,从一个更高的维度审视自己的企业:我们的竞争优势到底在哪里?我们所在的行业生态是怎样的?我们应该如何平衡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这些宏大的问题,在日常运营中很容易被忽略,但恰恰是决定一家公司能走多远的关键。因此,学习这些模型,首要目的是武装我们的大脑,提升我们的思维格局,让我们拥有“看森林”的能力。

模型的落地与改造

然而,理论的价值并不能直接等同于实践的成功。一个未经改造,直接从教科书上“复印”下来的管理模型,对于小公司而言,往往是“水土不服”的。大型企业资源充足,部门齐全,可以为了一个模型的落地,成立专门的项目组,投入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去推行。但小公司呢?我们没有那么多的人力、财力和时间成本去“陪跑”。

因此,关键在于“改造”二字。这好比你得到了一张顶级跑车的设计图纸,但你手头只有一辆家用车的零件。你不能指望造出一辆一模一样的跑车,但你可以借鉴它的空气动力学原理、引擎的燃烧效率理念,来改装你的家用车,让它跑得更快、更省油。这就是小公司应用管理模型的精髓:抓主干,去枝叶

例如,复杂的KPI(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在大公司可能是厚厚一本手册,涵盖上百个指标。但在我的小公司,如果也这么搞,员工会立刻被淹没在填表和汇报中,反而降低了效率。正确的做法是,理解KPI的核心思想——将战略目标分解为可衡量的行动——然后,为整个公司或者每个核心成员,只设定不超过3个最最关键的指标。比如,对于销售,本季度最重要的就是“新增合同额”;对于产品,最重要的就是“用户活跃度”。简单、直接、与核心业务强相关,这才是小公司能用、好用的KPI。

人与文化的适配性

管理,归根结底是管“人”。而小公司与大公司在“人”与“文化”上有着天壤之别。大公司依靠制度和流程来驱动,管理模型是维持这部庞大机器稳定运转的齿轮和润滑油。而小公司,尤其是初创公司,更多是依靠创始人的魅力、核心团队的默契和一种“家文化”的情感纽带在驱动。这里的规则相对模糊,沟通直接高效,决策灵活快速,这既是优势,也是引入“标准化”管理模型时最大的障碍。

强行推行一个冰冷的、过于理性的管理模型,很可能会破坏小公司里那种宝贵的、充满人情味的创业氛围。员工可能会觉得:“老板去上了个课,回来就变得不认识了,天天跟我们讲一些听不懂的词,还要搞各种流程,太折腾了。” 这种抵触情绪,足以让任何完美的模型失效。

所以,适配性的关键在于,不要将模型作为“管理工具”强加给团队,而是将其作为“沟通语言”“共识工具”来引导团队。比如,在讨论公司未来方向时,不要说“我们来运用一下安索夫矩阵”,而是把这个矩阵的四个象限(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多元化)变成四个通俗易懂的问题,在白板上和大家一起讨论:“我们是继续把现有产品卖给老客户,还是去开拓新客户?我们是为老客户开发新产品,还是去尝试一个全新的领域?” 这样一来,模型就从一个高高在上的理论,变成了激发团队智慧、凝聚团队共识的催化剂。大家在参与中理解了战略,也在讨论中贡献了智慧,这远比老板一个人关起门来画战略图要有效得多。

经典模型的具体应用

为了让这个话题更具体,我们不妨拿两个在长江商学院这类课堂上经常被提及的经典模型,看看它们如何在一个小公司里“变身”。

案例一:波特五力模型 (Porter's Five Forces)

这个模型用于分析一个行业的竞争格局,包括: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现有竞争者的竞争程度。听起来是不是很复杂,好像要做一份几十页的行业研究报告?

对于小公司,完全不需要。你可以把它变成一张“战场风险评估表”。找一个下午,和你的核心团队一起,拿一张大白纸,画出这五个“力”的箭头。然后,用最朴素的语言来回答:

  • 供应商:我们的核心原材料/服务掌握在谁手里?他们会不会随时涨价或断供?我们有备选方案吗?
  • 客户:我们的客户选择多吗?他们压价狠不狠?我们对大客户的依赖度高不高?
  • 新玩家:进入我们这个领域的门槛高吗?会不会下个月就冒出三个和我们一模一样的竞争对手?
  • 替代品:客户除了用我们的产品,还能用什么其他方式解决他的问题?(比如,你的产品是高效的会议软件,那替代品可能就是微信群、甚至是一个线下会议室)
  • 老对手:我们那个最直接的竞争对手,最近在搞什么小动作?他们是不是在降价?

通过这个简单的讨论,你可能不会得出一个精确的“行业吸引力指数”,但你一定能清晰地看到公司当下面临的最大威胁和机会在哪里,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案例二:平衡计分卡 (Balanced Scorecard)

这个模型旨在帮助企业从四个维度(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来平衡地评估和管理绩效,以避免单纯追求短期财务指标。这对于希望基业长青的企业来说,思想非常深刻。

小公司如果照搬其复杂的指标库和评分系统,无疑是自寻烦恼。但我们可以吸收其“平衡”的精髓,创建一个“迷你版”的计分卡,甚至可以称之为“公司健康仪表盘”。

每个季度,你就问自己和团队这四个问题:

  1. 财务上:我们赚钱了吗?现金流健康吗?(活下去是根本)
  2. 客户方面:我们的客户满意吗?他们会复购或推荐吗?(发展的源泉)
  3. 内部流程上:我们这个季度最大的效率瓶颈是什么?哪个环节最乱、最容易出错?(提升内功)
  4. 学习与成长上:我们的团队学到新东西了吗?我们有没有尝试新的方法、新的技术?(保证未来)

你看,不需要复杂的表格,就用这四个问题,就能引导你和团队进行一次全面的“公司体检”,确保在埋头赚钱的同时,没有忘记客户服务、效率提升和团队成长这些同样重要的事情。

下面这个表格,可以更直观地展示这种“魔改”思路:

管理模型 大型企业经典应用 小型公司“魔改”应用
波特五力模型 由战略部门出具详细的行业分析报告,进行数据建模,用于公司级的战略定位和投资决策。 团队白板会。用通俗问题引导讨论,快速识别当前最紧迫的1-2个威胁和机会点,用于调整近期的业务策略。
平衡计分卡 建立复杂的、层层分解的指标体系(KPIs),与绩效考核和奖金挂钩,通过IT系统进行跟踪和汇报。 季度性“公司健康四问”。不追求量化,重在定性讨论和反思,作为团队目标校准和问题发现的工具。
蓝海战略 大规模市场调研和研发投入,旨在开创一个全新的市场,摆脱“红海”竞争。 聚焦于一个被巨头忽略的“微小蓝海”或细分需求,通过快速迭代和灵活服务,建立小而美的竞争优势。

总结:从“能不能用”到“怎么用好”

回到最初的问题:教授在长江商学院EMBA课堂上讲的管理模型,在我的小公司能用吗?

答案是肯定的,但有一个重要的前提:你必须成为一个“翻译官”和“改造家”,而不是一个“搬运工”。这些源自顶级商学院的理论,是你手中的宝贵“屠龙刀”,但你要对付的不是想象中的巨龙,而是现实世界里灵活、多变的“狼群”。你需要做的,不是挥舞着沉重的宝刀去硬砍,而是要理解这把刀的锋利原理,然后从中拆解出最适合你的匕首和飞刀。

对小公司创始人而言,学习这些模型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让公司看起来更“正规”,也不是为了在与人交谈时能秀几个高级词汇。其真正的价值在于,它能系统性地弥补我们个人经验和视野的局限,为我们在混沌和不确定性中提供一张思考的地图,帮助我们做出更高质量的决策。它提醒我们,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战略的星辰大海;除了生存,还要思考成长和进化。

所以,大胆地去学,但要聪明地去用。将那些宏大的理论,内化为你自己的思维框架,然后用最朴实、最适合你团队的方式去实践。记住,任何管理工具,最终都是为人服务的。能解决实际问题、能让团队变得更好、能让公司走得更远的模型,就是好模型。这或许才是长江商学院的教授们,最希望EMBA学员们领悟到的管理真谛。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