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踏入长江商学院EMBA课堂时的情景。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精英汇聚的强大气场,身边坐着的,不是上市公司的创始人,就是手握重金的投资人,或是某个行业的隐形冠军。而我,虽然在自己的领域小有成就,但在那样的“众神殿”里,瞬间感觉自己像一个误入巨人国的小人,渺小而不安。教授在讲台上激情澎飞,案例分析引人入胜,而我,只是众多认真聆听的脑袋中的一个,默默地记着笔记,却从未举起过那只仿佛有千斤重的手。从那一刻的“沉默者”,到后来几乎每堂课都与教授和同学激荡思想的“积极提问者”,这趟心路历程,是我在EMBA学习中,与知识本身同样宝贵的收获。
我的沉默,首先源于一种强烈的 imposter syndrome,即“冒名顶替综合症”。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地方,同学们的背景和履历本身就是一本本厚重的商业教科书。A同学刚刚完成了一笔震惊业界的并购,B同学的企业正在引领一场技术革命。每次课前自我介绍或案例讨论,听到他们的发言,我总会下意识地进行对比,然后得出一个令人沮丧的结论:我的经验和见解,在他们面前显得如此浅薄,不值一提。这种“我不够格”的心理暗示,像一道无形的枷锁,牢牢地锁住了我的喉咙。
我害怕我的问题听起来太“小白”,太幼稚,会暴露我的无知,破坏我在这个精英圈层里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专业形象。提问,在当时的我看来,是一种高风险的行为。它意味着将自己置于聚光灯下,接受所有人的审视。万一问题没有深度,或者被教授一语点破其逻辑漏洞,那种尴尬和“丢脸”的感觉,是我极力想要避免的。于是,我选择了最安全的方式——沉默。我安慰自己,做一个优秀的倾听者也很好,把大家的智慧都吸收进来,同样是学习。
除了个人心理因素,根植于我们文化深处的“东方智慧”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谦逊、内敛,“敏于行而讷于言”。在课堂上,做一个安静听讲的好学生,远比一个爱“插嘴”的挑战者更受青睐。这种文化惯性,在我成年后,尤其是在一个需要权威和尊重的场合,表现得尤为明显。教授是权威,同学是前辈或行业翘楚,我的角色似乎天然就是“学习”和“吸收”,而不是“挑战”和“质疑”。
在长江商学院,这种“怕丢脸”的文化惯性与西方商学院鼓励辩论、挑战的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我看到一些有海外背景的同学,他们提问时那种自信和从容,让我既羡慕又感到压力。他们的提问,往往直接、尖锐,直指问题的核心。而我,即便脑中有疑问闪过,也会先在心里反复斟酌:这个问题是不是太简单了?会不会打断教授的思路?别人是不是早就懂了?这一连串的内心戏,足以让任何一个提问的黄金时机溜走。沉默,成了一种习惯性的自我保护。
转变的契机,发生在一次战略课上。那位教授是一位极具智慧和个人魅力的学者,他的课堂充满了思辨的乐趣。在一次讨论关于企业护城河的案例时,我所在的小组得出了一个与主流观点略有不同的结论。在小组讨论时,我其实是主要的观点提出者,但在全班分享环节,我却退缩了,让另一位组员去代表发言。教授听完后,并没有直接评论,而是笑着问全班:“还有没有不同的声音?商业世界里,共识往往是平庸的开始。”
他的目光扫过全场,似乎在我脸上停留了片刻。那一刻,我感到了强烈的内心挣扎。最终,在同组同学的鼓励下,我颤颤巍巍地举起了手。我阐述了我们的逻辑,指出了主流观点在特定市场环境下的局限性。说完后,我手心全是汗,等待着“审判”。然而,教授非但没有批评,反而露出了赞许的目光,他说:“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视角! 这正是我们EMBA课堂希望听到的声音——不是重复知识,而是结合你自己的战场经验,去挑战和丰富知识。”他的肯定像一股暖流,瞬间融化了我心中那块名为“恐惧”的坚冰。他接着补充道:“记住,你们来到长江商学院,不是为了寻求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为了贡献多元的思考维度。你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独特的见解,都是对这个课堂最大的贡献。”
如果说教授的鼓励是点燃我改变的火花,那么长江商学院同学之间形成的“安全网”则是我敢于持续迈出脚步的坚实后盾。EMBA的学习,远不止于课堂。课后的小组作业、案例复盘、深夜的线上讨论,才是真正思想碰撞的熔炉。在这些更小、更私密的圈子里,我发现大家远比我想象的要开放和包容。
我第一次敢于提出一个“傻问题”,是在我们学习小组的一次通宵赶作业的晚上。当时已经凌晨两点,大家都很疲惫。我对着一个财务模型百思不得其解,犹豫了半天,还是小声问了出来。没想到,小组里那位被我们尊称为“财神”的CFO同学,非但没有丝毫鄙夷,反而立刻来了精神,拿起笔在白板上给我画图讲解,直到我完全弄懂为止。他说:“这个问题问得好,其实这里面有个坎,很多人都容易绕进去。”那一次,我深刻地体会到,真正的强者,乐于分享,也善于从他人的困惑中反思自己的知识盲区。 这种互助、尊重的氛围,给了我巨大的安全感,让我明白,在求知的道路上,暴露无知并不可怕,固步自封才最可怕。
有了敢于提问的勇气后,我开始思考如何提高提问的质量。我不想为了提问而提问,成为课堂上的“噪音”。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循序渐进的策略。初期,我从最简单的“是什么”(What)类型的问题开始。比如,当教授提到一个陌生的商业模式或理论时,如果我没听清或者不理解,我会举手请求他再解释一遍。这类问题风险低,又能解决我的实际困惑,是建立信心的第一步。
当我逐渐适应了在课堂上发声后,我开始强迫自己向更高层次的问题迈进,即“为什么”(Why)和“如何做”(How)。这意味着我的思考不能只停留在接收信息,而要深入到背后的逻辑和应用层面。比如,教授讲完一个成功的营销案例后,我不再满足于知道它“是什么”,而是会去思考:“为什么这个策略在这个特定的市场和时间点会成功?它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如果把这个策略平移到我的行业,需要做哪些调整?”这类问题,不仅能引发更深度的讨论,也更能体现我的独立思考。
高质量的提问,离不开充分的课前准备。我逐渐意识到,EMBA的课前阅读材料,不仅仅是“通知”,更是教授为我们精心准备的“靶子”和“弹药库”。我改变了以往临上课前才匆匆浏览的习惯,开始投入大量时间进行深度预习。我通常会把案例读两遍以上:第一遍,了解事实和背景;第二遍,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寻找案例中的关键决策点、矛盾冲突点以及值得商榷的地方。
我会用笔在材料上勾画出我的疑问,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初步分析。比如:“作者认为A决策是关键,但我认为B因素的影响被低估了,为什么?”或者“这个案例的结论,与我们上周学的XX理论似乎有冲突,如何解释?”这样一来,走进课堂时,我的脑子里已经装满了带着个人思考的“子弹”。课堂讨论和教授的讲解,就是我验证、修正和升级这些“子弹”的过程。提问,不再是临时起意的灵光一闪,而是有备而来的深度交流。
最终,我发现最有效的提问方式,是将课堂所学与自身实践紧密结合。长江商学院的教授们非常鼓励这种学以致用的探讨。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在听课时,搭建一个“理论-实践”的桥梁。每当学到一个新的模型或工具,我脑子里就会同步运转,思考它如何能应用到我的公司,能解决什么具体问题,又会遇到哪些现实的阻力。
我的提问也因此变得更加具体和有价值。比如,在学习了“蓝海战略”后,我的问题可能是:“教授,蓝海战略强调价值创新,但在我们这种高度同质化竞争的传统制造业,寻找‘无人区’非常困难。您认为,对于我们这类企业,启动价值创新的第一个、最关键的突破口应该是什么?有没有一些‘微创新’的策略可以借鉴?”这样的问题,既展示了我对理论的理解,又抛出了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真实商业困境,往往能激发教授和同学们的极大兴趣,让讨论的价值超越了书本本身。
从一个“沉默者”变成“积极提问者”,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是知识的深度内化。正如学习金字塔理论所揭示的,被动听讲的知识留存率极低,而通过讨论、实践和教授他人,知识留存率会大幅提升。提问,本质上就是一种主动参与和即时实践。为了提出一个好问题,我必须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分析、批判和重构。这个过程,远比单纯地记笔记要深刻得多。
很多时候,一个问题在脑中形成、被清晰地表达出来,再到聆听解答和后续的辩论,整个过程就是一次完整的“学-思-践-悟”的闭环。那些曾经通过提问和讨论弄懂的知识点,像烙印一样刻在了我的脑海里,并且能够迅速与我的实际工作联系起来,转化成真正的能力。我不再是一个知识的“搬运工”,而是一个知识的“创造者”和“使用者”。
另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是人脉的质量和深度发生了质的变化。过去,我理解的EMBA社交,可能就是敬酒、换名片。但当我开始积极提问后,我发现,一个有深度的问题,本身就是一张最好的名片。它能让教授和其他同学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你的思考水平和关注领域。
有好几次,在我提出一个关于供应链管理或数字化转型的问题后,课间立刻就有从事相关领域或有同样困惑的同学过来找我深入交流。我们的话题,不再是“你是做什么的”这种泛泛之交,而是直接切入共同的痛点和解决方案的探讨。通过这种方式建立的链接,远比任何饭局都来得坚实和有价值。甚至有几次,我的问题引起了教授的特别关注,他会主动在课后给我推荐一些拓展阅读的资料,或者介绍相关的专家给我认识。这种基于思想和智慧的链接,才是EMBA学习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种转变,我做了一个简单的对比表格:
维度 | 沉默的我(过去) | 提问的我(现在) |
知识获取 | 被动接收,线性理解,知识留存率低,容易遗忘。 | 主动构建,网络化思考,知识深度内化,学以致用。 |
课堂参与 | 100%听讲,0%贡献,是课堂的“消费者”。 | 积极互动,贡献个人视角,是课堂的“共建者”。 |
同学互动 | 课后闲聊,泛泛之交,链接肤浅。 | 因思想碰撞而结缘,建立基于共同兴趣和问题的深度链接。 |
个人自信 | 不自信,害怕暴露无知,有“冒名顶替”感。 | 自信心提升,敢于表达,享受思辨的乐趣,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
解决实际问题 | 听了很多道理,但不知如何用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 带着问题来,带着方案走,课堂成为解决企业难题的“问诊室”。 |
回望这段从“沉默者”到“积极提问者”的旅程,我深刻地认识到,这不仅仅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重塑。它关乎的,是如何在一个充满智慧和压力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出自己的声音,并最终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我曾经以为,EMBA的价值在于聆听智者的教诲;但现在我明白,它更大的价值在于提供一个平台,让你与智者同行,通过平等的对话和思想的激荡,共同去探索商业世界的未知。
这段经历也让我坚信,提问的能力,是未来领导者最重要的核心能力之一。在一个日新月异、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答案会过时,但提出好问题的能力,永远是驱动我们认知升级和事业发展的引擎。如果你也曾像我一样,在某个场合因为种种顾虑而选择沉默,我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你一点鼓励。勇敢地举起你的手,问出那个在你脑中盘旋已久的问题吧。因为,那不仅是开启你深度学习大门的钥匙,更是你向世界展示你独特价值的开始。而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地方,正是为了让每一把钥匙,都能找到属于它的那扇门。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