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身经百战的企业家走进长江商学院的EMBA课堂,面对一门名为“ESG”的课程时,心中难免会泛起一个嘀咕:这究竟是商学院紧跟潮流,教我们这些“老江湖”如何包装企业、做做表面公益,还是真的藏着什么能让企业脱胎换骨、发现新增长曲线的商业秘籍?这个问题,不仅仅是许多EMBA学员的困惑,也恰恰点明了当前商业世界对ESG认知的一个关键分水岭。它究竟是成本中心,还是价值中心?是企业发展的“装饰品”,还是“必需品”?
首先,咱们得把一个观念掰扯清楚:ESG绝不等于简单的“做公益”或“捐款”。如果把ESG理解为企业赚了钱之后,拿出一点零头去做慈善,那格局就小了。这种认知,还停留在传统的企业社会责任(CSR)1.0时代。而我们今天在长江商学院课堂上探讨的ESG,即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是一个远比公益宏大且深刻的战略框架。
让我们拆开来看:
<li><strong>社会(S):</strong>这也不只是给贫困地区捐点钱。它涵盖了员工的健康与安全、薪酬福利、职业发展、客户隐私保护、以及与社区的和谐共生。一家互联网公司,是把用户数据安全放在首位,还是游走在灰色地带?一家消费品公司,是保障供应链上所有工人的权益,还是对此视而不见?这都是S的范畴。</li>

<li><strong>公司治理(G):</strong>这是最容易被忽视,却也最核心的一环。它涉及董事会的独立性、高管薪酬的合理性、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反腐败机制以及对所有股东的公平对待。一个治理混乱的公司,即便在E和S上做得再好,也像一艘没有罗盘的大船,随时可能触礁。</li>
所以,长江EMBA的ESG课程,其首要任务就是帮助企业家们完成一次认知升级——从“为社会花钱”的公益思维,转向“为企业创造长期价值”的战略思维。它不是教你如何“散财”,而是教你如何通过一种更负责任、更可持续的方式“聚财”。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企业是社会的器官,只有在满足社会需求时才能实现其自身目标。” ESG正是将这一理念具象化、可量化的现代商业工具。
当认知升级后,企业家们会发现,ESG并非负担,而是一张通往“新商业蓝海”的航海图。它从根本上重塑了企业的风险管理、创新动力和品牌价值,这绝不是一句空话。
首先,ESG是新时代的“风险探测器”。过去,我们谈风险,更多是财务风险、市场风险。但今天,气候变化带来的物理风险(如极端天气对供应链的冲击)和转型风险(如碳税政策对高耗能企业的影响),员工维权、消费者抵制带来的社会风险,以及公司治理不透明导致的信任危机,这些非财务风险正变得越来越致命。一家企业如果无视ESG,就如同在雷区里裸奔。长江EMBA的课程通过大量的国内外案例分析,让学员们深刻理解到,将ESG融入决策流程,实际上是在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购买一份最全面的“保险”。
其次,ESG是驱动创新的“催化剂”。市场的需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一代,越来越愿意为有“态度”的品牌买单;投资者,尤其是大型机构投资者,已经将ESG评级作为投资决策的关键依据。这种压力和趋势,倒逼企业必须在产品、技术和服务上进行绿色创新、普惠创新。比如,为了减少碳足迹,新能源汽车应运而生;为了解决包装污染,可降解材料成为研发热点;为了服务更广泛的人群,普惠金融产品不断涌现。这些由ESG理念催生的新产业、新模式,正是企业家们梦寐以求的“商业蓝海”。课程中,教授们会引导学员思考:在你的行业里,最大的社会痛点或环境挑战是什么?你能否用一种商业化的、可持续的方式去解决它?答案,往往就指向一片全新的市场。
当然,市面上谈ESG的课程不少,但长江商学院EMBA的ESG课程之所以备受关注,在于其独特的“取势、明道、优术”的教学哲学和立足中国的全球视野。
这里的“取势”,是让企业家们看清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理解中国“双碳”目标等国家战略背后的深层逻辑和巨大机遇。这不仅是政治任务,更是未来几十年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核心驱动力。“明道”,则是回归商业本质,探讨“义利兼顾”的儒商精神与现代ESG理念的内在契合。长江商学院一直强调培养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ESG课程正是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它不是生硬地嫁接西方理论,而是引导学员从中国文化和商业实践的土壤中,找到践行ESG的根与魂。
而“优术”,则是课程中最具实践价值的部分。它不会停留在宏大的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和工具箱。为了更清晰地展示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来对比传统公益思维与现代ESG战略思维的区别:
维度 | 传统公益思维 | 现代ESG战略思维 |
目标 | 回馈社会,提升短期声誉,通常是成本中心。 | 创造共享价值,实现商业利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是价值创造中心。 |
方法 | 捐款、捐物、短期志愿活动,与主营业务关联度低。 | 融入核心业务战略、供应链管理、产品研发和公司治理。 |
衡量标准 | 投入金额、活动次数、媒体曝光量。 | 可量化的ESG指标(如碳排放强度、员工流失率、董事会独立性),与财务绩效挂钩。 |
时间维度 | 短期、项目制。 | 长期主义,贯穿企业整个生命周期。 |
通过这样的对比和深入的案例教学,长江EMBA的学员们能够清晰地看到,ESG不是一道“选择题”(做或不做),而是一道“必答题”(如何做得更好)。
知识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实践中。长江EMBA的ESG课程,其最终目的,是让这些手握企业发展方向盘的决策者们,能够将所学真正带回董事会,转化为切实的行动。
一位来自传统制造业的学员,可能在课后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工厂的能耗和排污系统,并启动一个以“降本增效”为目标的绿色技改项目。他会发现,这个项目不仅符合环保要求,降低了未来的政策风险,更因为能源成本的下降,直接提升了企业的毛利率。另一位来自消费品行业的学员,可能会推动公司建立一套完整的产品碳足迹追踪体系,并将其作为新的营销亮点,吸引那些注重环保的消费者,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辟出新的品牌护城河。
更重要的是,这种改变是系统性的。学员们学会了如何与投资者沟通企业的ESG表现,如何撰写一份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如何设立一个有效的ESG管理委员会,如何将ESG指标纳入高管的KPI考核。这套组合拳打下来,企业就从一个被动应对外部压力的状态,转变为一个主动利用ESG创造竞争优势的领跑者。这正是长江商学院希望看到的——培养一批不仅能创造商业财富,更能引领社会进步的“新一代商界领袖”。
回到最初的问题:长江EMBA的ESG课程,是教你如何做公益,还是如何发现新的商业蓝海?
答案已经非常清晰:它是在教你,如何通过“做最好的公益”——即以负责任、可持续的方式运营企业——来发现并驰骋于最广阔的商业蓝海。
这二者并非对立,而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在21世纪的商业语境下,最大的公益就是创造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为所有利益相关方(员工、客户、股东、社区、环境)创造长期价值。而能够率先做到这一点的企业,无疑将获得通往未来的优先船票。
因此,这门课程的价值,远不止于知识的传授。它更像是一次深刻的商业哲学思辨和战略思维重塑。它挑战企业家们固有的成功范式,敦促他们思考:在财富数字之外,一家伟大的企业应该留下什么?未来的研究方向,或许可以更深入地追踪这些EMBA学员毕业后,其所在企业在ESG绩效和财务绩效上的双重表现,从而为“义利合一”的商业模式提供更多来自中国的实证数据和精彩故事。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