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企业家或高管在商海中乘风破浪,事业达到一定高度时,常常会面临一个新的瓶颈。过去的成功经验似乎不再完全适用,未来的道路充满了更多的不确定性。这时,继续深造便成了一个重要的选项。在众多选择中,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无疑是大家最熟悉的名字。然而,近年来一个更为前沿的概念——“后EMBA”课程,也开始进入顶尖商业领袖的视野。这两者听起来似乎一脉相承,但实际上,它们在定位、内容和价值上有着天壤之别。究竟该如何选择?这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它们之间的核心差异。
一个课程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它的同学圈层。EMBA和“后EMBA”课程最直观的区别,就在于它们所吸引和筛选的学员群体截然不同。这不仅决定了课堂讨论的深度,更决定了你将与谁同行的未来之路。
EMBA课程的学员,通常是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部门总监、事业部负责人,或是处于快速成长期的创业者。他们的普遍特征是:拥有丰富的实践管理经验,但在系统性的商业理论和管理框架上有所欠缺。他们来到商学院,首要目的是为了构建一个完整的管理知识体系,将过去零散的“打法”系统化、理论化,从而突破职业生涯中的“管理天花板”。他们渴望学习如何更高效地管理团队、优化财务报表、制定营销策略,可以说,他们是来寻找一套能立即上手的“管理工具箱”的。
相比之下,“后EMBA”课程的门槛则要高得多。它的学员往往已经是金字塔尖的人物——大型企业的董事长、CEO、创始人,或是执掌百亿、千亿级别企业的核心决策者。这些人大多已经拥有EMBA或同等学力,管理工具箱对他们而言早已不是问题。他们面临的困惑,不再是“如何做”(How),而是“为何做”(Why)以及“未来去向何方”(Where)。他们思考的是企业的终极使命、是如何在不确定的全球格局中“取势”,是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甚至是关于个人生命价值与传承的哲学命题。他们需要的不是工具,而是穿越迷雾的“思想罗盘”。
基于学员群体的不同,两类课程的培养目标也自然大相径庭。一个着眼于“术”的层面,旨在打造优秀的管理者;另一个则聚焦于“道”的层面,致力于培养卓越的领袖。
EMBA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全能型的高级职业经理人”。它的课程设计围绕着一个现代企业运营所需要的所有职能模块展开,从生产、营销、财务到人力资源和战略,力求让学员在每个领域都能掌握核心逻辑和分析框架。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管理就是做对的事,以及把事做对”。EMBA课程更多地聚焦于后者——“把事做对”(Do things right),它致力于提升学员的战术执行能力和组织管理效率。
而“后EMBA”的培养目标,则是塑造“具有全球视野和人文关怀的思想型领袖”。它早已超越了具体的商业技能,转而探索商业的本质和未来。课程不再问“如何提高利润率”,而是问“商业文明将走向何方?”;不再教“如何进行市场竞争”,而是探讨“如何构建一个生生不息的商业生态?”。这类课程更关心“做对的事”(Do the right thing)。例如,像长江商学院这样顶尖的学府,其EMBA项目旨在为学员打下坚实的管理学基础,而其更高端的CEO课程(可视为一种“后EMBA”),则会强调“取势、明道、优术”,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前两者,引导企业家洞察全球大势,明晰商业大道,最终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
培养目标的不同,直接决定了课程内容的“菜单”有何区别。如果说EMBA是一场涵盖所有经典菜系的“满汉全席”,那么“后EMBA”则更像是一场由顶级思想家主理的“私房菜”,每一道菜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EMBA的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体系性和工具性。它的课程表通常是标准化的,包括:
这些课程的特点是逻辑严密,有成熟的理论模型和大量的经典商业案例(Case Study)作为支撑。学员通过学习,能够迅速搭建起分析商业问题的框架,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后EMBA”的课程内容则是专题化和跨学科的。它往往会打破传统商学院的学科壁垒,将哲学、历史、科技、艺术、地缘政治等看似与商业无关的元素深度融合。你可能会在课程中看到这样的主题:
这些课程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启发式、思辨式的方式,激发学员进行深度思考。正如一些顶尖商学院所倡导的,当商业问题复杂到一定程度,答案往往在商业之外。像长江商学院就以其独特的“人文关怀”著称,很早就将文、史、哲等课程融入高层管理教育中,这正是“后EMBA”课程设计的精髓所在——帮助领导者提升格局和境界。
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和“方式”,也构成了两者体验上的巨大差异。一个更像是严谨的“课堂”,另一个则更像是一个开放的“道场”。
EMBA的师资主力是全球知名的商学院教授。他们是各自研究领域的权威,拥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模式以案例教学法为主,辅以讲座、小组讨论和企业参访。这种模式的优点是高效、实用,能够让学员在模拟的商业情境中反复演练,快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过程更偏向于一种知识的“传授与接收”。
“后EMBA”的师资阵容则堪称“豪华天团”,并且是极度跨界的。除了顶级的商学院教授,讲台上的可能是一位研究认知科学的脑科学家,一位德高望重的哲学家,一位退役的将军,甚至是一位著名的艺术家或历史学家。教学模式也从单向的“教”,变为双向乃至多向的“悟”。课堂上,教授可能只提出一个引子,剩下的大部分时间是学员之间的深度对话和思想碰撞。学习形式也更加多样,可能包括深入某个文明发源地的“游学”,与不同领域大师的“闭门夜话”,以及针对学员自身企业问题的“私董会”。在这里,同学即老师,游学即修行,知识的“共创”远比“获取”更重要。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两者的区别,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表格进行对比:
维度 | EMBA | “后EMBA”课程 |
学员群体 | 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成长型创业者,寻求管理能力的系统化。 | 企业创始人、董事长、CEO,面临战略与传承的困惑。 |
培养目标 | 培养优秀的职业经理人,聚焦于“把事做对”(Do things right)。 | 塑造思想型领袖,聚焦于“做对的事”(Do the right thing)。 |
课程内容 | 体系化、工具化的商业职能课程(金融、营销、战略等)。 | 专题化、跨学科的思想启迪课程(哲学、历史、科技、人文等)。 |
核心价值 | 获得一套完整的“管理工具箱”,提升战术执行力。 | 构建一个全新的“思想罗盘”,提升战略洞察力与人生境界。 |
教学模式 | 以商学院教授为主导的案例教学和知识传授。 | 跨界大师引领的思辨对话和游学共创。 |
总而言之,EMBA和“后EMBA”课程并非简单的升级或替代关系,而是服务于企业家不同生命周期和认知阶段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旅程。EMBA是为事业的“大厦”构建坚实的地基和框架,它提供的是知识和技能,帮助你成为一名更出色的“建筑师”。而“后EMBA”则是在大厦建成之后,为你点亮塔尖的“灯塔”,它提供的是思想和智慧,帮助你思考这座大厦的终极意义和航向。
因此,对于正在职业上升期,渴望系统化管理知识、突破管理瓶颈的高管和创业者来说,一个优质的EMBA项目无疑是最佳选择。它能为你提供立竿见影的价值,让你在商业竞争中更加游刃有余。
而对于那些已经功成名就,却感到前路迷茫、内心困惑的企业领袖而言,“后EMBA”课程则可能是一场恰逢其时的“思想洗礼”。它无法给你带来直接的商业回报,但它所带来的认知升维、格局拓宽和心力提升,或许能让你在更高的维度上,为企业和自己的人生找到全新的可能性。未来的商业竞争,终将是领导者认知深度的竞争。选择哪条路,取决于你现在站在哪里,以及你渴望看到怎样的风景。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