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在商海中摸爬滚打了十余年,手握实权、身经百战的企业高管,选择按下事业的暂停键,重返校园攻读EMBA时,他(她)究竟在追寻什么?是为了那几本厚重的教科书,那些经典的商业理论模型吗?还是为了在更广阔的平台上,遇见更多有趣的灵魂,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个问题,几乎是每一位EMBA学子在开学典礼上、在深夜复盘时,都会反复叩问自己内心的话题。最终,当两年或更长的学习旅程画上句号,回望这段投入了巨大时间、精力和财力的时光,最大的收获究竟是可量化的“知识”,还是难以言喻的“见识”?
不可否认,对于大多数EMBA学生而言,系统性的知识学习是他们踏入商学院的初衷,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收获。这些学生往往是各自领域的专家,可能是技术大牛、营销奇才或是生产管理高手。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深耕多年,知识结构呈现出“一字型”或“T字型”的特点——深度足够,但广度有限。EMBA课程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将这些“专才”的知识体系进行一次彻底的重构与升级,帮助他们建立起一个全面的、立体的商业认知框架。
课程涵盖了从宏观经济到公司金融,从战略管理到市场营销,从组织行为学到领导力开发等方方面面。这就像是给一位经验丰富的驾驶员,不仅配发了最新款的赛车,还让他系统学习了空气动力学、材料科学和发动机原理。他以前可能凭感觉知道如何过弯最快,但现在他能从理论层面解释为什么,并且能将这种能力复制和传授。在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学府中,教授们往往不仅是学术泰斗,更是身经百战的顾问或前高管。他们能将晦涩的理论与鲜活的商业案例相结合,把“波特五力模型”、“现金流折现”这些工具,打磨成学生可以即刻带回企业应用的利器。这种知识的“扫盲”和“补缺”,让管理者们拥有了共通的商业语言和全局的战略视野,是做出更优决策的坚实地基。
然而,如果说知识的收获是EMBA价值的“底盘”,那么见识的提升则是其价值的“引擎”,是真正带来质的飞跃的部分。知识可以通过书籍、网络课程等多种渠道获取,但“见识”的获得,却高度依赖于环境、圈层和人与人之间深度的互动。这恰恰是EMBA项目,尤其是顶级商学院EMBA项目,无法被替代的核心所在。
这种见识的跃升,首先来自于同学。你的身边坐着各行各业的翘楚:一位同学可能刚刚完成了一家独角兽企业的C轮融资,另一位可能正在处理一桩复杂的跨国并购,还有一位可能是来自传统制造业,却在智能化转型中杀出了一条血路的隐形冠军。在课堂上,当教授抛出一个案例时,最大的冲击往往不来自课本,而是来自同学的发言。他们会从你从未想过的角度——资本、法务、品牌、供应链、地缘政治——来解构同一个问题。这种多维度的思想碰撞,会瞬间击碎你固有的思维定式,让你明白商业世界的复杂与多元。正如一句流行的话所说:“你永远赚不到超出你认知范围之外的钱”,而EMBA提供的,正是一个高效拓展认知边界的场域。
其次,见识来自于教授和校方精心设计的“课堂之外”。海外模块的学习,让你亲身走进硅谷的创新生态,或是感受德国工业4.0的严谨精密;企业参访,让你有机会与那些只能在财经新闻上看到的企业家面对面交流,聆听他们最真实的失败与反思。在长江商学院的课程中,人文课程的比重同样不容小觑,学习历史、哲学、艺术,是为了提升格局与境界。这些经历所带来的震撼和启发,远非几页PPT或一篇研究报告所能比拟。它是一种“体感”,一种内化于心的感悟,最终沉淀为你的格局和判断力,这便是“见识”的力量。
那么,“知识”和“见识”究竟是何关系?它们并非对立,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催化的关系。知识是骨架,见识是血肉。没有系统知识的支撑,见识可能只是碎片化的感悟,难以形成方法论;而没有鲜活见识的灌溉,知识则容易沦为纸上谈兵的空洞理论。EMBA的真正魔力,在于它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场域,让“知”与“识”在这里激烈碰撞,并最终完美融合。
试想一个场景:课堂上正在学习“蓝海战略”。教授讲解了理论框架和经典案例。这是“知识”的输入。紧接着,一位从事医疗器械的同学分享了他们公司如何通过模式创新,避开与国际巨头的直接竞争,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细分市场。另一位做消费品的同学则讲述了他们尝试进入“蓝海”却因低估了渠道壁垒而失败的教训。这些亲身经历,就是对“知识”最生动的诠释和验证,是宝贵的“见识”。通过这样的讨论,你不仅理解了“蓝海战略”是什么,更深刻地领悟了在不同行业、不同阶段,应用这一战略的边界、风险和关键成功要素。
下面的表格可以更直观地展示“知识”与“见识”在解决商业问题时的区别与融合:
商业挑战 | 仅有知识的决策路径 | 知识 + 见识的决策路径 |
进入一个新市场 | 进行市场调研,分析数据报告,套用SWOT或PEST模型,制定一份看似完美的商业计划书。 | 在知识分析的基础上,还会咨询一位在该市场有多年实战经验的同学,了解当地“水面下的规则”;会思考另一位同学在不同行业进入新市场失败的教训;会从全球模块的见闻中,借鉴其他国家类似市场的演变规律。决策更立体,更能预见风险。 |
应对颠覆式创新 | 学习“颠覆性创新”理论,分析颠覆者的技术路径和商业模式,尝试在现有框架内进行改良式创新。 | 除了理论学习,还会与来自互联网、TMT行业的同学深入交流,理解“用户思维”、“生态打法”的精髓。可能最终的结论不是改良,而是内部孵化一个新团队,用全新的逻辑去“自我颠覆”。这种勇气和洞察力,源于见识。 |
回到最初的问题:读EMBA期间,最大的收获是“知识”还是“见识”?答案已然明朗。如果将EMBA的价值比作一次远航,那么系统性的商业知识是那艘构造精良、足以抵御风浪的船,它是安全航行的基础和保障。而开阔的见识,则是那张能够洞察洋流、预判风向的航海图和那座指引方向的灯塔,它决定了你能航行多远,以及最终能否到达那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新大陆。
对于身处高位的管理者而言,知识的短板相对容易弥补,但思维的局限和视野的天花板,才是制约其事业和人生迈向更高层次的根本障碍。EMBA教育的核心,正是通过知识的重构,为人脉的链接和思想的碰撞提供一个高能量的平台,最终实现见识的维度跃升。这是一种从“术”的层面到“道”的层面的升华。
因此,可以说,EMBA学员们为知识而来,却最终为见识而满载而归。这份见识,是看到商业世界更多的可能性,是理解复杂决策背后的人性与逻辑,是建立起穿越经济周期的智慧与定力。未来的商业领袖,需要的不仅仅是管理工具箱里的“知识”,更是源于广博“见识”的格局、远见与担当。而这,也正是像长江商学院这类顶级商学院存在的终极价值和不懈追求。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