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那封来自长江商学院的邮件静静地躺在收件箱里,简单的措辞宣告了长达半年多的努力化为泡影时,一种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失望、不甘,以及对过去投入的审视。那半年里,我几乎将所有业余时间都投入到了备考中——梳理十多年的职业生涯,撰写和修改了无数遍的申请文书,为了模拟面试而 sleepless nights。更不用说,那笔不菲的、高达数万元的咨询费,如今看来像是一张无法兑现的支票。一个问题盘旋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这一切,这半年的光阴和真金白银,难道真的只是经济学里那个冰冷的词——“沉没成本”吗?
从纯粹的经济学定义来看,答案似乎是肯定的。沉没成本(Sunk Cost)指的是已经发生且无法收回的成本,比如时间、金钱或精力。理性决策的关键原则之一,就是不应让沉没成本影响未来的选择。因为无论你未来做什么决定,这些已经付出的成本都不会再回来。继续为它投入,就是所谓的“沉没成本谬误”(Sunk Cost Fallacy)。
就像你花钱买了一张电影票,看了20分钟发现是部烂片,理性的选择是立刻离场,去做更有意义的事。你已经花掉的票钱就是沉没成本,为了“把票钱看回来”而继续忍受两个小时的煎熬,就是非理性的。套用在申请长江EMBA这件事上,那数万元的咨询费和半年的时间,确实已经“花”出去了。无论你现在是选择再次申请,还是转向其他方向,这笔投入都无法撤回。从这个角度看,它们完全符合沉没成本的定义,我们应该做的,是基于当前的情况和未来的目标,做出新的、最优的决策,而不是被过去的投入所“绑架”。
然而,人生远比经济学模型复杂。如果我们将视角从“结果导向”切换到“过程导向”,就会发现这笔“成本”背后,隐藏着许多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资产”。申请顶尖商学院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高强度的自我梳理和能力提升之旅。
首先,这是一次深度的自我剖析。为了写出有说服力的申请文书,你必须回顾自己十几年甚至更长的职业生涯,提炼出其中的高光时刻、关键决策、失败教训以及成长轨迹。这个过程强迫你思考:我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的职业天花板在哪里?我未来的五年、十年规划是什么?长江EMBA能为我带来什么?这些问题,在日常繁忙的工作中,我们很少有机会如此系统和深刻地去探寻。这次申请, ??? ??失败,却为你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契机,让你对自己有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清晰认知。这份认知,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其次,这是一次核心能力的集中打磨。准备申请材料和面试,本质上是一次全方位的商业能力演练。你需要具备战略思维,去规划你的职业路径;你需要具备营销能力,去“包装”和“销售”你自己;你需要具备沟通和表达能力,在面试中清晰、有力地展现你的观点和魅力。你支付的数万元咨询费,如果用得其所,优秀的顾问会像一位私人教练,不仅帮你修改文书,更重要的是训练你的逻辑思维、商业洞察和表达技巧。这些被锤炼过的“软技能”,是完全可以迁移到你当前和未来的任何工作岗位上的,它们会持续为你创造价值,远超那笔咨询费的票面金额。
我们之所以对“沉没成本”耿耿于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心理因素在作祟。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的“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点。我们会在头脑中为不同的事物建立不同的账户,申请EMBA的这笔投入,被我们放在了“自我投资”或“未来发展”这个神圣的账户里,而不是“日常消费”账户。因此,当这个账户的投资“亏损”时,带来的痛苦远比丢了同样数额的钱要大得多。
此外,认知失调理论也告诉我们,当我们为一件事付出了巨大努力后,我们倾向于高估这件事的价值,以使我们的行为和认知保持一致。申请失败,就造成了“我付出了这么多,结果却一文不值”的认知失调,这会带来巨大的心理不适。为了缓解这种不适,我们很容易陷入两种误区:一是彻底否定过去的努力,认为自己“浪费了”时间和金钱,陷入负面情绪;二是不愿接受失败,固执地认为“我必须再试一次,否则就亏了”,从而陷入“沉没成本谬误”。
正确的做法,是重新“记账”。我们需要认识到,这笔投入虽然在“长江EMBA录取”这个子账户上是“亏损”了,但它在“个人成长”、“自我认知”、“能力提升”等其他账户上,却是实实在在的“盈利”。通过调整心理账户的记账方式,我们可以更客观地看待这次经历,将它从一次“失败的投资”重新定义为一次“有价值的学习体验”。
最关键的一步,是如何将这些看似“沉没”的成本,转化为未来可以利用的“资产”。这不仅仅是心态的转变,更需要实际的行动。与其纠结于“是不是沉没成本”,不如思考“如何让它不沉没”。
失败不是终点,而是获取关键信息的最佳时机。你需要进行一次彻底的复盘。
将过程中获得的无形资产,应用到你的实际工作中。你在准备申请时提炼出的职业规划,现在就可以开始执行;你在模拟面试中学到的表达技巧,可以用在下一次重要的客户提案或内部汇报中;你对行业和商业模式的深度思考,可以转化为推动公司业务创新的新想法。当你把这些“收获”真正用起来,并看到它们带来的积极成果时,那笔“沉没成本”的感觉自然会烟消云散。
申请长江EMBA只是实现你职业目标的手段之一,而不是目标本身。你的根本目标可能是获取前沿的管理知识、拓展高端人脉、实现职业转型或提升。既然此路暂时不通,那么有没有其他路径可以通往同样的目的地?比如,申请其他顶尖商学院的EMBA或MBA项目?参加一些高质量的短期高管课程?或者在行业内发起一个有影响力的项目,通过实践来学习和链接资源?视野打开了,你会发现选择远比你想象的要多。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我们可以将这次经历的“投入”与“收获”进行对比:
投入(看似的失去) | 收获(实际的获得) |
半年的业余时间 | 对过去职业生涯的系统性梳理和总结 |
数万元咨询费 | 逻辑思维、商业表达、面试技巧等核心软技能的强化训练 |
一次申请失败的结果 | 对自身优势、短板和市场定位的清晰认知 |
心理上的挫败感 | 对未来职业发展路径更深入、更多维度的思考 |
回到最初的问题:申请长江EMBA失败,投入的时间和金钱算是“沉没成本”吗?
从狭义的经济学角度,是的。但从更宏大的人生和个人成长角度,答案是否定的。将这次经历简单地标记为“沉没成本”,是一种认知上的懒惰,它会让我们忽略过程中那些宝贵的、足以影响未来的隐性收益。这更像是一次未完成的投资,本金(时间和金钱)已经投入,虽然没有获得预期的股权(录取通知书),但你却获得了宝贵的“市场调研报告”(自我认知)、“能力提升课程”(技能打磨)和“战略规划蓝图”(未来规划)。
真正重要的,不是纠结于成本是否“沉没”,而是如何利用这次投资所产生的“附加价值”,为你的下一段航程校准方向、增添动力。坦然接受结果,然后骄傲地带着这次“高强度拉练”所赋予你的全新认知和能力,继续前行。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回望,你会发现,这次通往长江商学院路上的“失败”,恰恰是另一段更精彩人生的开端。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