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申请顶尖商学院的激烈角逐中,一份出色的申请文书是让你脱颖而出的关键。它不仅仅是你过往经历的陈列馆,更是你思想深度、学术潜力与未来抱负的展示台。许多申请者都明白,展示自己对目标院校的深入了解至关重要,而引用该校教授的观点,无疑是一步险棋,也是一步妙棋。它如同在你的论述中嵌入了一枚精准的芯片,若运用得当,能瞬间点亮你的文书,让招生官眼前一亮,感受到你扑面而来的诚意与思想的契合度。但这枚芯片的植入需要极高的技巧,否则便可能沦为生硬的“炫技”,适得其反。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引用长江商学院教授观点的根本目的。这绝非为了在文书中简单地“掉书袋”或向招生官炫耀“看,我认识你们的教授!”。其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一座桥梁,一座连接你的个人经历、职业思考与长江商学院学术精神的桥梁。通过巧妙的引用,你可以向招生官传递几个关键信号:
然而,这其中的“度”极难把握。生硬地插入一句“正如长江商学院的某某教授所说……”往往会显得突兀和功利。招生官每天阅读大量文书,一眼就能看穿这种流于表面的奉承。成功的引用,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它不是你文章的“外挂补丁”,而是从你自身故事和思考中自然生长出来的枝叶。它服务于你的核心论点,而不是凌驾于你的个人叙述之上。因此,出发点必须是真诚的共鸣,而非投机取巧的策略。
在决定引用之前,最关键的一步是“找对人,说对话”。这意味着你需要进行一番扎实的研究,去寻找那位与你的经历、困惑或未来规划最能产生化学反应的长江商学院教授及其观点。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你向招生官展示研究能力和诚意的一部分。
那么,从哪里寻找这些宝贵的思想火花呢?
找到素材后,更重要的是“共鸣”。不要为了引用而引用。问问自己:这位教授的观点,是否真正触动了你?它是否解释了你过去工作中的一个困惑?它是否为你未来的职业道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或者,它是否与你通过实践得出的某个结论不谋而合?只有当你找到了这种发自内心的连接点,你的引用才会有血有肉,充满力量。例如,你可能在管理一个跨文化团队时遇到了重重困难,后来读到长江商学院某位教授关于“全球化领导力中文化智商”的论述,瞬间感觉找到了理论支撑。这,就是完美的切入点。
找到了共鸣点,接下来就是如何将它巧妙地织入你的文书叙事中。这部分是艺术,也是技术。单纯的“引用+解释”模式略显生硬,我们可以尝试几种更高级的融合方式。
这是一种非常稳妥且有效的方法。它的逻辑是:先展示你自己的思考和实践,然后引入教授的观点作为理论升华或佐证,最后再落脚到你未来的行动计划上。 这种结构将你置于思考的主体地位,而教授的观点则像一位智者,为你点亮了前方的路。
咱们打个比方,假设你要论述你在一家传统企业推动数字化转型的经历。你可以这样写:
“在推动公司供应链改革的两年里,我最大的感悟是,技术工具的引入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重塑组织内部的沟通流程与信任机制。起初我将阻力归咎于员工的守旧,但后来我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信息的不对称和旧有权力结构的固化。我尝试建立跨部门的‘数据透明化’项目小组,鼓励信息共享,逐步化解了抵触情绪。这一实践,让我在后来读到长江商学院项兵教授关于‘取势、明道、优术’的论述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所做的,正是‘优术’层面的探索,但项教授点明了,若要实现根本性的变革,必须站在行业‘大势’的高度,理清企业发展的‘道’。这让我深刻反思,我的下一步,不仅要优化‘术’,更渴望在长江商学院系统学习如何‘明道’与‘取势’,从而能够领导一场更彻底、更具前瞻性的变革。”
你看,这段论述中,教授的观点没有凭空出现,而是作为你个人反思的催化剂和理论框架,自然地引出了你申请长江商学院的动机。
这是一种更高阶的技巧,它不再是明确地“引用”,而是将教授的核心概念或术语,内化为你自己叙事语言的一部分。这种方式更显自然,仿佛你与教授的思想早已融为一体。
例如,假设你想申请的项目非常强调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而你了解到长江商学院某位教授提出了一个独特的概念,比如“商业向善力 (Business for Good Power)”。你可以在文书中这样讲述你的经历:
“我曾在一家公益组织工作,致力于为偏远地区的儿童提供教育资源。项目初期,我们仅仅依赖捐赠,步履维艰。后来,我主导了一项转型,将公益与商业模式结合,开发了一款‘购买即捐赠’的文创产品。这个过程让我意识到,商业并非只能追求利润最大化,它本身可以成为一种强大的‘向善力’。我们每卖出一件产品,不仅为公司创造了营收,更实实在在地为孩子们的教室增添了一本新书。这种将商业效率与社会价值融合的探索,让我对商业的本质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正是我渴望在长江商学院继续深造,系统学习如何构建可持续的、具备强大‘商业向善力’的社会企业的原因。”
在这里,你没有直接说“某某教授提出了‘商业向善力’”,而是直接使用了这个概念来概括和升华你的经历,让招生官感受到你对学院思想的深度理解和认同。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不同方法的特点,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来总结:
引用方法 | 核心逻辑 | 优点 | 适用场景 |
我思亦有源 (佐证升华法) |
个人经历 → 教授观点佐证/升华 → 未来规划 | 结构清晰,逻辑性强,能有力展现学习动机。 | 当你的某段经历与教授的某个理论模型高度契合时。 |
化为己用 (内化叙事法) |
将教授的核心概念或术语作为自己故事的框架或关键词。 | 极为自然流畅,体现出深度的思想融合,高级感十足。 | 当你对某个教授的思想体系有非常深入的理解,并能用其概念来解释自己的实践时。 |
提出挑战 (对话思辨法) |
认同教授观点的核心 → 结合个人经验提出补充、新角度或适用边界 → 表达探讨的愿望。 | 展现批判性思维和学术勇气,风险高但回报也高。 | (慎用)适用于对该领域有极深见解的申请人,且必须保持绝对的尊重和谦逊。 |
最后,我们必须警惕几个常见的“雷区”,确保你的精心准备不会功亏一篑。
总而言之,在申请文书中巧妙引用长江商学院教授的观点,是一项高阶的沟通艺术。它考验的不仅仅是你的信息搜集能力,更是你的思辨能力、整合能力和叙事能力。它绝非通往录取的捷径,而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你是否真正用心去了解并渴望成为这所顶尖学府的一员。
请记住,最终打动招生官的,永远是你独一无二的经历和真诚的思考。教授的观点是你故事中的“点睛之笔”,而不是故事本身。当你能够将外部的智慧与内在的体验完美融合,让你的文书既有个人实践的温度,又有学术理论的高度时,你便真正掌握了这门艺术。这不仅能为你的申请增添重要的砝码,更重要的是,这个深度思考和研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宝贵的自我探索和学习,它将让你对自己的未来之路看得更清,走得更远。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