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学教育的殿堂里,常常存在一个经典的两难困境:深耕于理论象牙塔的学术研究,与服务于瞬息万变的商业实践的课堂教学,二者似乎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前者追求普适性的真理和严谨的逻辑推演,后者则渴求即时可用的策略和解决具体问题的“金点子”。然而,在长江商学院,这里的教授们似乎游刃有余地行走在这条钢丝绳上,不仅没有顾此失彼,反而将二者融合成一种独特的竞争优势。他们是如何做到这种精妙平衡的?这不仅是外界对这所顶级商学院的好奇,更是探索未来商学教育模式的一个绝佳样本。
这种平衡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学院独特的顶层设计、教授们自身的双重定位,以及一个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良性生态系统。接下来,我们将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揭开长江商学院教授们在“学术”与“商业”之间取得平衡的奥秘。
任何一种组织文化的形成,都离不开其顶层设计的引导和塑造。长江商学院从创立之初,就明确了其与众不同的定位,这为其教授们在学术与商业之间找到平衡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院的目标并非简单地复制西方商学院的模式,而是要植根于中国经济的土壤,培养能够“取势、明道、优术”的全球商业领袖。这一理念本身就内含了对理论深度(明道)与实践效能(优术)的双重要求。
在这种顶层设计下,学院的招聘标准和激励机制也相应地进行了调整。长江商学院在全球范围内延揽的教授,大多拥有世界顶尖大学的博士学位,并在国际一流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过重要研究成果。这是“学术硬实力”的体现,确保了学院的研究水平与国际前沿保持同步。但与此同时,学院更看重这些学者是否对现实世界的商业问题,尤其是中国本土的商业实践,抱有浓厚的兴趣和深刻的洞察力。一位只懂计量模型却对企业家的焦虑与困惑漠不关心的学者,很难在这里找到归属感。因此,学院的激励体系不仅奖励顶级的学术发表,同样也高度认可那些能够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深刻洞见,并有效传递给企业家的教授。
“取势、明道、优术”这一核心理念,如同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引导着教授们的精力分配。“明道”要求他们必须保持学者的严谨,不断探索商业世界的底层逻辑和普遍规律,这是他们作为“教授”的安身立命之本。而“优术”则要求他们必须走出书斋,深入企业,将复杂的理论“翻译”成企业家能听懂、能使用的工具和方法论。这种制度性的“双重任务”,从根本上决定了长江商学院的教授们必须是“两栖动物”,既能在学术的深海中遨游,也能在商业的陆地上奔跑。
如果说顶层设计是蓝图,那么如何将蓝图变为现实,就需要一个高效的执行系统。在长江商学院,这个系统就是一个“从研究到教学,再从教学反哺研究”的动态闭环。教授们的学术研究不再是单向的知识输出,而是与商业教学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
这个闭环的第一步,是将前沿的学术研究“产品化”。一位金融学教授可能在《金融学期刊》(Journal of Finance)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供应链金融中的风险传导模型”的论文,这篇论文充满了复杂的数学公式和实证分析,对于普通企业家来说如同天书。但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这位教授需要做的,是把这个模型的核心思想提炼出来,结合几个中国本土企业的真实案例——比如一家核心企业如何通过金融科技帮助其上下游数千家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开发成一个生动的案例或是一个简单直观的分析框架。这样一来,原本抽象的学术成果,就变成了EMBA学员们可以马上在自己企业中思考和应用的“活知识”。
闭环的第二步,也是更具特色的一步,是“教学相长”的反向流动。长江商学院的学员本身就是中国商业舞台上最活跃的一群人,他们是企业家、创始人、高层管理者。在课堂上,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求知欲,更是来自商业一线炮火声中的真实困惑和挑战。“教授,您的理论在面临‘平台经济’的垄断性竞争时还适用吗?”“我们公司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遇到了严重的组织阻力,您有什么研究可以借鉴?”这些问题极具价值,它们是最新鲜、最前沿的研究课题。教授们从这些与学生的深度互动中,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向和企业面临的新问题,从而激发新的研究灵感,调整研究方向,使其研究始终保持与现实世界的高度相关性。这种来自实践的“需求”,确保了他们的学术探索不会偏离航道,沦为空中楼阁。
要在学术和商业两个世界里都获得认可,长江商学院的教授们必须修炼出一种“双重身份”:既是严谨的学者(Scholar),又是接地气的商业顾问(Advisor)。这两种身份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
作为学者,他们必须遵守国际学术界的共同规范。这意味着他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严谨的数据分析、理论构建和论文写作,力求在自己研究的领域做出世界级的原创性贡献。这是他们知识权威性的根基。没有扎实的学术功底,所谓的“商业洞见”就可能流于表面,变成经不起推敲的“心灵鸡汤”或过时的经验之谈。一位教授之所以能对一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做出前瞻性判断,其背后往往是他基于数十年数据和严密模型得出的结论,而非简单的个人猜测。
而作为商业顾问或思想导师,他们又必须学会切换语境,用商业世界的语言进行沟通。想象一下,一位经济学教授在董事会上面对一群焦慮的CEO,如果他满口都是“工具变量”、“固定效应模型”,那效果可想而知。因此,他们必须具备强大的“翻译”能力,将复杂的学术理论,转化为清晰、简洁、有力的商业逻辑。他们需要理解企业家的痛点,尊重他们的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具有高度和深度的战略性建议。这种身份的切换,要求教授们不仅要有智商(IQ),更要有情商(EQ),能够与这些身经百战的商界精英建立信任,进行平等而富有成效的对话。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术研究与商业授课的融合,长江商学院的教授们搭建了多种形式的“桥梁”,将抽象的理论与鲜活的实践连接起来。这些桥梁使得知识的传递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讲授,而是变得更加多元和立体。
其中,最核心的桥梁之一就是案例研究。与许多商学院直接采用哈佛等西方院校的经典案例不同,长江商学院的教授们投入大量精力,亲自带队深入中国企业,撰写了大量基于本土情境的原创案例。这些案例探讨的是中国企业在独特的市场环境、政策背景和文化土壤中如何成长、创新和应对挑战。当教授们用自己亲手解剖过的“麻雀”来进行教学时,他们对案例的理解深度、对关键细节的把握,以及能够引发的思考,都是无可比拟的。这使得教学内容充满了亲切感和代入感,学员们更容易从中找到与自身企业的共鸣点。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种融合,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来看看传统学术产出与长江商学院教授们的“融合式产出”有何不同:
维度 | 传统学术产出 | 长江商学院的融合式产出 |
主要形式 | 学术期刊论文、专著 | 学术论文 + 原创案例 + 行业研究报告 + 观点文章 + 定制化课程 |
目标受众 | 同行学者、博士生 | 学者 + 企业家/高管 + 政策制定者 + 公众 |
核心目标 | 理论创新、知识边界拓展 | 理论创新 + 解决实际问题、启发商业实践 |
语言风格 | 严谨、专业、术语化 | 严谨的逻辑 + 通俗易懂、富有洞见的商业语言 |
除了案例,教授们还通过以下方式搭建桥梁:
综上所述,长江商学院的教授们之所以能够在“学术研究”与“商业授课”之间取得令人称道的平衡,并非依靠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的成果。这背后融合了学院清晰的顶层设计、一个将研究与教学融为一体的动态闭环、教授们乐于拥抱的双重身份,以及一系列旨在连接理论与实践的制度化桥梁。
这种平衡模式的成功,重申了现代商学教育的一个核心命题:真正的商业智慧,既不能脱离严谨的科学精神,也不能远离火热的商业实践。它必须是二者的结晶。长江商学院的探索为全球商学教育提供了一个富有启示的范本——商学院不应只是知识的“贩卖者”,更应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和“转化者”,深度参与并积极推动商业文明的进步。
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对商业世界的颠覆性重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变得更加紧迫和重要。长江商学院的教授们所面临的挑战,将是如何继续保持这种平衡,并将新的技术变量融入其研究和教学的闭环之中。他们的持续探索,无疑将继续为“商学教育何去何从”这一时代命题,书写出精彩的答案。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