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你手中握着一张特殊的午餐邀约函。这张邀约函的独特之处在于,你可以自由填写共进午餐的对象——任何一位毕业于长江商学院EMBA的校友。这不仅仅是一顿饭,更像是一次思想的碰撞,一次跨越时空的智慧求索。面对这份群星璀璨的名单,选择本身就成了一道深刻的剖析题,它映照出我们当下的困惑、未来的期许,以及我们最渴望汲取的人生养分。这个选择,无关乎对方的名气与财富,而在于其经验与我们内心深处最强烈的共鸣。
如果机会摆在眼前,我的第一选择,或许会是一位在不同行业、不同经济周期中都成功过的连续创业者。在今天的商业环境中,不确定性是唯一的主题。风口来了,猪都能飞;但风停了,如何平稳落地,甚至再次起飞,才是真正考验企业家功力的时刻。这位校友的价值,不在于他某一次成功的辉煌,而在于他身上那股穿越牛熊、历经起伏而愈发坚韧的“反脆弱”能力。
长江商学院一直强调“取势、明道、优术”。“取势”是洞察大趋势,“优术”是精进具体方法,而“明道”则是理解商业的底层规律和本质。一位连续创业者,正是这三者的集大成者。他的每一次创业,都是对“势”的判断与验证;每一次转型,都是对“道”的领悟与深化;每一次管理,都是对“术”的实践与迭代。与他共进午餐,我渴望了解的,正是这种将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成功与失败融会贯通的智慧。
我最想问的第一个问题,并非关于如何成功,而是关于如何面对与处理失败。我想知道,当他倾注心血的项目最终走向终结时,他是如何进行复盘的?是技术问题、市场问题,还是团队问题?更重要的是,他如何进行心理重建?许多创业者在失败后一蹶不振,而他却能重整旗鼓,这种强大的心理韧性从何而来?
这个问题背后,是对创业精神本源的探究。我们常常将创业者的成功归因于远见、勇气和执行力,但往往忽略了他们处理挫折的能力。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管理者的任务,不是去改变人性,而在于运用人性。”我想了解,这位校友是如何“运用”自己的人性,在绝望中找到希望,在废墟上重建大厦的。这顿午餐,我希望能听到一些真实、甚至痛苦的故事,因为失败的教训往往比成功的经验更加刻骨铭心,也更具普适性。
我的第二个问题,将聚焦于他对未来趋势的判断方法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被无数的新概念、新技术、新模式所包围。如何从这些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识别出真正具有颠覆性潜力的“信号”,而不是被转瞬即逝的“噪音”所迷惑?
我不会问他“下一个风口是什么”,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更想知道他的“渔”——他的信息获取渠道是什么?他每天会花多少时间阅读?他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决策模型?当面对一个全新的领域时,他会从哪几个维度去解构和分析?长江商学院的全球化视野和课程,无疑为校友们提供了洞察世界的窗口,但我更想了解,他是如何将这些宏观的知识,内化为个人敏锐的商业直觉的。这套方法论,远比任何一个具体的投资建议都更有价值。
我的第二个选择,可能是一位在传统行业中成功推动了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家。相比于在全新的赛道上从零到一,在庞大、传统甚至有些固化的组织内部,推动一场伤筋动骨的变革,往往需要更大的智慧和勇气。这就像为一架正在高速飞行的波音747更换引擎,其难度可想而知。
这位校友的经历,对于中国大量的存量企业而言,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从制造业、零售业到农业,无数传统企业正面临着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他们的困境,不是“要不要转”,而是“如何转”。这位校友的成功实践,无疑是一本活生生的、充满细节的教科书。他的故事里,有战略的博弈,有组织的阵痛,更有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午餐时,我会迫不及待地请教他关于变革中“破”与“立”的平衡艺术。在推动数字化转型时,他如何处理新旧业务之间的冲突?如何说服那些手握权力、思想保守的“老臣子”?在引入新技术、新流程时,如何安抚基层员工的焦虑与抵触情绪?
这背后其实是企业变革管理的核心难题。哈佛商学院教授约翰·科特在其经典著作《领导变革》中提出了变革的八个步骤,但理论与现实之间总有鸿沟。我想听听这位校友的“战争故事”:他是如何创造紧迫感,又是如何组建领导联盟的?在哪个环节上,他遇到的阻力最大?他又是如何巧妙化解的?这些细节,是任何商学院案例都无法完全呈现的。我希望通过他的讲述,理解那种在刀尖上跳舞,既要坚定地“破”,又要稳健地“立”的政治智慧与领导力。
紧接着,我会问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如何确保技术投入真正服务于商业目标,而不是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很多企业在转型中,容易陷入对新技术的盲目崇拜,投入巨资购买系统、搭建平台,最终却发现与业务脱节,成了昂贵的“花瓶”。
我希望了解,他是如何建立一个让技术团队与业务团队能够“说同一种语言”的沟通机制的。在评估一项新技术(如AI、大数据)时,他的决策流程是怎样的?他如何衡量数字化转型的ROI(投资回报率)?是看效率提升、成本降低,还是客户满意度?长江商学院的课程中,必然涵盖了技术战略与商业模式的结合,但我想从这位校友口中听到最鲜活的实践经验,了解他是如何避免“技术陷阱”,让每一分投入都精准地作用于价值创造的。
如果说前两个选择代表了商业的“硬实力”,那么我的第三个选择,则更偏向于商业的“软价值”和未来方向——一位致力于社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ESG)的企业家。这位校友所从事的,可能不是最赚钱的行业,但他所做的事,却在努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他将商业作为工具,去解决某个具体的社会问题,如教育公平、环境保护、养老等。
选择他,是因为我相信,未来的商业领袖,其评价标准将不再仅仅是财富创造,更在于其社会贡献和价值引领。商业向善,已经从一种道德呼吁,演变为一种可持续的商业模式。长江商学院也越来越多地强调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与这位校友的午餐,将是一场关于企业终极意义的探讨。
我的核心问题是:在“义”与“利”之间,他是如何找到那个精妙的平衡点的?纯粹的公益难以持久,而纯粹的逐利又容易偏离初心。他是如何设计一个既能实现社会价值,又能自我造血、持续经营的商业模式的?
这个问题触及了社会企业的核心。我想了解,他如何定义和量化自己的“社会影响力”?是用可衡量的KPI,还是用更感性的故事?在吸引投资时,他是如何说服那些习惯了看财务报表的投资人,为他的“情怀”和“愿景”买单的?这背后,需要一套全新的价值评估体系和沟通话语。这顿午餐,我希望能刷新自己对于“成功”的定义。
最后,我会问他关于如何坚持长期主义,并构建一个与之匹配的组织文化。社会创新往往见效慢、周期长,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定力。在追求短期效益的浮躁环境中,他是如何抵御诱惑,保持战略定力的?
这关乎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塑造。我想知道,他是如何吸引和留住那些同样抱有理想主义的人才的?他的企业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观是什么?又是如何通过制度和日常管理,将这些价值观落到实处的?我相信,一个能让员工为使命而工作的组织,其凝聚力和战斗力是无与伦比的。这顿饭,我渴望学习的,是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愿景驱动型”领导者,用使命感点燃团队,共同走向一个更值得期待的未来。
为了更清晰地展现我的思考,我将这些问题整理成一个“午餐菜单”,代表着我希望从这三类杰出校友身上“品尝”到的智慧佳肴。
选择的校友类型 | 核心关注点 | 想问的关键问题 |
跨越周期的连续创业者 | 反脆弱性与未来洞察 |
|
传统产业的数字变革者 | 变革管理与虚实结合 |
|
兼济天下的社会创新家 | 商业向善与长期主义 |
|
“如果可以选择一位长江EMBA的校友共进午餐”,这个看似简单的假设,实际上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我的选择——无论是连续创业者、产业变革者还是社会创新家——都折射出在当前这个充满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VUCA)的时代里,一个探索者对智慧的渴求。
这顿午餐的意义,远不止于获取几个答案。其真正的价值在于:
最终,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唯一,也无需唯一。它更像一个思想实验,促使我们去思考:在我的职业生涯和人生旅途中,我最需要什么样的榜样?我最渴望解决什么样的难题?而这,也正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商学院存在的根本意义之一。它不仅传授知识,更构建了一个平台,让这些闪耀着不同光芒的灵魂得以相遇、碰撞和彼此照亮。或许,最理想的午餐,并非只与一人对谈,而是能置身于这样一个多元、深刻、充满活力的校友社群之中,在每一次交流中,都能汲取到新的养分,看到新的风景。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