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的申请材料静静地躺在长江商学院EMBA招生官的桌上时,那些冰冷的数字——GMAT分数、GPA、工作年限——已经完成了它们的基本使命。然而,真正能让你从一众同样优秀的申请者中脱颖而出的,是那篇短小精悍却充满力量的申请短文(Essay)。它不是一份工作报告,也不是个人简历的扩写,而是一个宝贵的机会,让你展示数据无法衡量的一切:你的品格、你的反思、你的挣扎,以及你独特的领导力弧光。如何在这方寸之间,讲述一个既能展现实力,又不像“标准范文”那样乏味,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不落俗套”的个人故事?这不仅是一场写作能力的考验,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认知与战略性呈现的挑战。
我们首先要打破一个常见的思维定式:申请短文必须围绕自己最辉煌的成功案例展开。无论是带领团队完成了一个创纪录的项目,还是力挽狂狂澜拯救了一家濒临破产的公司,这些故事固然精彩,但也最容易陷入俗套。为什么?因为每一个能申请长江EMBA的候选人,都手握着一把类似的“成功”故事。当招生官读到第十个“我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带领团队实现销售额翻倍”的故事时,审美疲劳在所难免。
“不落俗套”的第一步,是敢于跳出这个“成就舒适区”,去挖掘那些更能体现你个人特质和成长轨迹的素材。这些素材往往隐藏在不那么光鲜亮丽的角落里。你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头脑风暴:
请记住,招生官寻找的不是一个完美的“超级英雄”,而是一个真实、会反思、有成长潜力的未来领袖。你的故事需要证明的,不是你从不犯错,而是你拥有从错误和复杂性中学习并进化的卓越能力。这正是长江商学院所看重的未来商业领袖的核心素养之一。
找到了独特的素材,下一步就是如何把它讲得有血有肉,引人入胜。许多申请者在写作时,会不自觉地开启“述职报告”模式,用冷静、客观、第三人称的口吻来描述事件,充满了商业术语和宏大叙事。这种写法只会让你的人物形象变得模糊、扁平,像一个行走的KPI。要让故事“不落俗套”,就必须注入人性的温度,让招生官感觉到是在与一个活生生的人对话。
实现这一点,关键在于“Show, Don't Tell”(展示,而非告知)。不要直接告诉招生官“我很有抗压能力”,而是通过具体的场景和细节,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压力和你的应对。例如,与其说“面对项目即将失败的巨大压力,我保持了冷静”,不如这样写:“会议室的空调开得很足,我的后背却渗出了冷汗。盯着白板上那个刺眼的红色预警,我深吸一口气,对团队说,‘好了,我们先停一下,谁想来块披萨?我们从头捋一捋,最坏的结果无非就是从头再来。’” 这样的细节描写,包含了感官体验(冷汗)、具体动作(深吸气、订披萨)和关键对话,瞬间让一个冷静、乐观且富有人情味的领导者形象跃然纸上。
此外,敢于暴露自己的脆弱和挣扎,是展现真实人性的“杀手锏”。正如社会学家布琳·布朗(Brené Brown)在她的研究中反复强调的,“Vulnerability is not weakness; it's our greatest measure of courage.”(脆弱不是软弱,而是衡量我们勇气最真实的标尺)。在故事中适度地分享你的疑虑、恐惧或是不确定感,然后再描述你如何克服这些内心挣扎,采取行动,这会让你的形象更加丰满和可信。一个承认自己也曾有过片刻迷茫,但最终依靠信念和方法找到出路的领导者,比一个永远自信满满的“超人”更能引发共鸣,也更能体现领导力的真实面貌。
一个好的故事绝不仅仅是事件的复述,它必须有一个清晰的“题眼”——也就是你从这段经历中提炼出的深刻洞见(Insight)。这是整个短文的灵魂,也是区分平庸与卓越的关键。如果说故事是“肉”,那么洞见就是“骨”。没有骨架的支撑,再华丽的辞藻也只是一滩烂泥。这个洞见,需要将你的过去经历、个人成长与你申请长江EMBA的动机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紧密地连接起来。
在写完故事的主体部分后,一定要反复追问自己一个问题:“So what?”(所以呢?)。这个故事说明了关于我的什么特质?它如何改变了我的认知?它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在哪方面的不足?这个洞见不能是“我明白了团队合作很重要”这样浅显的陈词滥调,而应该是更具个性化和深度的思考。例如,从一次失败的项目中,你可能领悟到:“我过去习惯于依赖自上而下的指令来确保执行力,但这次失败让我明白,在高度不确定的创新业务中,真正的效率来自于激发团队自下而上的集体智慧,而我的角色需要从一个‘决策者’转变为一个‘赋能者’和‘清障者’。”
更重要的是,这个洞见必须成为你申请长江EMBA的有力论据。你需要清晰地阐述,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认知和反思,你才发现自己现有的知识、视野或能力版图上存在一块“拼图缺失”,而这块缺失的拼图,恰好可以在长江商学院找到。在这里,你需要展现出对长江商学院的深入了解。例如,你可以这样连接: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单纯依靠过往的成功经验(‘优术’)是远远不够的。我迫切需要提升自己对宏观经济趋势的判断力(‘取势’),并建立一套更系统、更符合中国商业实践的管理哲学(‘明道’)。我了解到长江商学院的课程不仅聚焦于前沿的商业知识,更强调全球视野与中国洞察的结合,特别是某某教授关于战略创新的课程,正是我希望深入学习和探讨的。我相信,在这里,我不仅能补齐我的能力短板,更能与一群同样在反思中前行的同学激荡思想,共同探索未来的商业之道。”
这样的论述,将个人故事、自我认知和择校理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让你的申请动机显得无比真诚和令人信服。
最后,一个好的内容需要一个好的结构来承载。虽然我们不提倡生搬硬套模板,但了解一些经典的叙事框架,可以帮助你更有条理地组织你的故事,确保信息的有效传达。广为人知的STAR原则(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是一个不错的起点,但对于顶尖商学院的申请来说,它可能略显单薄。我们可以在其基础上进行升级。
我更推荐一个加强版的模型:STAR+L/I,即在原有的“情境-任务-行动-结果”之后,加上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学习/洞见”(Learning/Insight)。这正是我们上一部分强调的核心。下面这个表格可以清晰地展示一个“俗套”的故事和一个“不落俗套”的故事在结构上的区别:
结构部分 | “俗套”的故事(仅STAR) | “不落俗套”的故事(STAR+L/I) |
Situation (情境) | 公司面临市场份额下滑的危机。 | 公司核心产品在一个新兴市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水土不服”,团队士气低落,内部充满了指责和困惑。 |
Task (任务) | 我的任务是提升产品销量。 | 我的任务不仅是扭转销售颓势,更关键的是要找出问题的根源,并重塑团队的信心和工作方法。 |
Action (行动) | 我制定了新的营销策略,加强了渠道管理,并激励了团队。 | 我首先组织了一场“坦白局”,承认自己之前的判断失误(展现脆弱),然后带队深入当地市场,和数十位真实用户进行了一对一访谈(具体细节),最终基于用户洞察,我们决定对产品核心功能进行一次“颠覆性”的本地化改造。 |
Result (结果) | 最终,销量在三个月内提升了50%。 | 六个月后,新产品不仅销量回升,更获得了95%的用户好评率。但更重要的成果是,我们建立了一套“用户驱动”的快速迭代流程,团队也从相互指责转变为紧密协作。 |
Learning/Insight (学习/洞见) | (缺失) | 这次经历让我领悟到,作为领导者,我的价值不在于永远正确,而在于能创造一个让真相浮出水面的安全环境。 我意识到自己需要系统学习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跨文化管理和组织变革,这正是我渴望加入长江商学院EMBA项目,与来自不同行业的精英共同探讨和学习的动力所在。 |
通过这个对比,你可以清晰地看到,“不落俗套”的故事胜在细节的真实性、人性的复杂度,以及最终洞见的深度和针对性。它不是一份冰冷的报告,而是一部关于成长的微型“剧本”,主角是你,主题是你的进化。
总而言之,要在长江商学院的EMBA申请短文中讲好一个“不落俗套”的个人故事,你需要完成一场从“外部成就”到“内生成长”的叙事转型。这要求你:
最终,你的短文将不再是一份待审的材料,而是一次真诚的沟通,一次思想的碰撞。它向招生官展示的,不仅仅是一个过往业绩优异的职业经理人,更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懂得反思、渴望与长江商学院共同成长的未来商业领袖。这,才是那个能为你敲开大门的,独一无二的好故事。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