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的价值,藏在每一场激辩和每一次推倒重来里
2025-07-30

当一位在商海中摸爬滚打了十余年的企业家或高管,决定重返校园攻读EMBA时,他们寻求的绝非仅仅是一纸文凭或一本光鲜的校友录。如果说知识的获取是预设的基础,那么真正的价值跃迁,往往发生在那些出乎意料的时刻——发生在每一次面红耳赤的课堂激辩中,发生在每一个将既有认知彻底打碎、再痛苦地一片片拼凑起来的“推倒重来”里。这不仅是一场学习,更是一场对自我心智模式的残酷解构与重塑。EMBA的精髓与回报,就藏在这充满张力与挑战的过程中,它磨砺思维,也淬炼灵魂。

知识重构,而非线性灌输

我们习惯于将学习想象成一个容器注水的过程,知识从教授流向学生。然而,对于EMBA的学员来说,他们早已不是空杯。每一位走进课堂的同学,都带着自己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商业实践中凝练出的成功经验与思维定式。这些“存量知识”既是他们的铠甲,也是他们的桎梏。因此,EMBA教育的核心价值,并非简单的知识“增量”,而是对“存量”的审视、挑战与重构。

在以案例教学法闻名的商学院课堂,尤其是像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地方,教授的角色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煽风点火者”和“乐队指挥”。他们抛出一个个真实而复杂的商业困境,却从不轻易给出标准答案。真正的学习,发生在学员之间。当一位来自传统制造业的CEO,用成本控制的逻辑去分析一个互联网公司的烧钱扩张策略时,立刻会遭到来自TMT行业同学的猛烈“炮轰”。反之亦然。这种激辩的本质,是不同商业逻辑、不同行业范式、不同心智模式的正面碰撞。它强迫你跳出自己熟悉的“舒适区”,去理解、去反思:“为什么他会这么想?我的逻辑真的无懈可击吗?”

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到的“心智模式”理论,我们每个人都戴着一副有色眼镜在看待世界。EMBA课堂上的激辩,就是一面面棱镜,它将你习以为常的单色光,折射出五彩斑斓的光谱。每一次当你的观点被挑战,甚至被驳得体无完肤时,正是你的心智模式出现裂缝的时刻。而价值,就从这些裂缝中生长出来。你开始unlearn(忘掉所学),然后才能真正地relearn(重新学习)。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种差异,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对比:

传统学习与EMBA体验式学习的对比

维度 传统线性学习 EMBA激辩式学习
学习目标 获取新知识,掌握标准答案 挑战既有认知,重构心智模式
学员角色 知识的被动接收者 观点的贡献者、辩论者、共创者
教授角色 知识的权威传授者 讨论的引导者,思维的催化剂
核心过程 听讲、记笔记、考试 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激辩
最终收获 知识体系的丰富 思维框架的升级与认知边界的拓展

认知破壁,源自多元视角

“你永远无法解决一个问题,如果你停留在导致这个问题产生的思维层面上。”爱因斯坦的这句名言,精准地道出了EMBA课堂多元化构成所带来的核心价值。如果说激辩是形式,那么多维度的视角碰撞就是其内核。一个人的经验再丰富,也终究有其边界。而EMBA项目,则像一个精心策划的“认知破壁场”。

试想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关于新消费品牌如何进行渠道下沉的案例。做实业起家的同学可能会立刻想到传统的经销商体系、地推团队和渠道利润分配;而互联网背景的同学则会大谈特谈私域流量、KOC种草和社区团购;有金融投资背景的同学,则可能从资本效率和市场估值的角度,对两种模式提出质疑。在这样的讨论中,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维度的不同。每一位同学,都是一本活生生的、来自不同领域的“教科书”。这种“跨界”的激辩,让你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就能获得在自己行业里可能需要数年才能领悟到的洞见。

一位长江商学院的教授曾分享说,他们在筛选学员时,会有意识地构建一个“微型商业生态系统”。这里面不仅要有不同行业的代表,还要有不同职能背景(如CEO、CFO、CMO),甚至不同成长路径(如创业者、职业经理人、投资人)的学员。这种刻意为之的“杂交”,目的就是为了最大化课堂上的“化学反应”。当一个习惯了“甲方思维”的品牌方,听到“乙方”广告公司同学吐槽提案流程的痛苦;当一个信奉“技术为王”的工程师,听到市场营销同学讲述用户情感连接的重要性时,那种冲击是颠覆性的。它让你学会了换位思考,也让你看到了自身视野的盲区。

推倒重来,淬炼决策韧性

“推倒重来”在EMBA的语境里,绝不仅仅是指在某次案例分析中承认自己的方案有误。它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关乎勇气和智慧的修炼。它意味着,你可能需要当着几十位同样优秀的同学,公开承认自己引以为傲的成功方法论,在某个新的情境下是完全失效的。这对于早已习惯了决策权威和他人仰视的企业高管而言,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自我否定”,甚至是一次“ego(自我)”的死亡体验。

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但更是无价的。一位从事实体零售多年的企业家校友曾坦言,在他就读EMBA之前,他对电商充满了偏见和抵触。在课堂上,他曾多次与来自互联网行业的同学激烈辩论,固执地捍卫线下体验的价值。然而,在一轮又一轮的案例分析和同学分享后,他开始反思:自己坚持的,究竟是真正的商业壁垒,还是仅仅是路径依赖和对未知的恐惧?最终,他选择“推倒”自己固守了十多年的经营哲学,开始积极拥抱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他说:“那种感觉,就像亲手拆掉自己住了很久的房子,虽然心疼,但你知道,只有这样才能盖起一座更坚固、更宏伟的大厦。”

这种在“安全”的课堂环境中反复演练的“推倒重来”,极大地淬炼了领导者的心理韧性。在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里,最可怕的不是失败,而是拒绝改变。EMBA的价值,就是通过一次次的模拟“危机”,让你习惯于走出舒适区,学会坦然面对不确定性,并能从“废墟”中快速找到重建的路径。这种能力,远比任何商业模型或管理工具都更加宝贵。它让你在未来面对真正的市场冲击时,不再是惊慌失措,而是多了一份从容与睿智。

激辩为媒,结交终身诤友

如果说EMBA的学习价值体现在思维的升级,那么它的人脉价值,则绝非停留在交换名片和商业互吹的浅层社交。真正有价值的关系,恰恰是在那一`场场激辩中“不打不相识”建立起来的。

在商场上,我们身边围绕的更多是利益相关者——下属的附和、同级的客气、合作伙伴的吹捧。你很难听到一句不加修饰的真话。但在EMBA的课堂上,情况则完全不同。当你们为了一个案例的观点争得面红耳赤,甚至不惜“人身攻击”对方的逻辑漏洞时,这种交流是极致坦诚的。辩论结束后,大家相约小酌一杯,复盘刚才的“战斗”,相视一笑,所有的“恩怨”烟消云散。在这一过程中,你看到的不再是对方的头衔和光环,而是他/她思考问题的底层逻辑、知识结构的闪光点与局限性。你们建立的,是一种基于智识和人格欣赏的深度链接。

这些在课堂上敢于和你“抬杠”的同学,往往会在你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成为最宝贵的“诤友”。当你踌躇满志地准备上马一个新项目时,他们可能会一针见血地指出其中的潜在风险;当你陷入困境、迷茫无助时,他们会基于自己的专业经验,为你提供毫无保留的建议。这种不带功利色彩、纯粹为了“把事情想明白”而建立的友谊,其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它构成了一个高质量的、可信赖的“私人董事会”,在你人生的关键节点,为你提供宝贵的镜鉴与支持。

结语:一场自我发现的探险

总而言之,EMBA的真正价值,远超于其作为教育产品的表象。它并非一个轻松的镀金之旅,而是一场充满挑战的自我发现与重塑的探险。其核心价值点可以归纳为:

  • 思维重构: 从知识的“堆砌”走向心智模式的“升级”。
  • 认知破壁: 通过多元视角的碰撞,打破行业与经验的壁垒。
  • 韧性淬炼: 在一次次“推倒重来”中,培养面对不确定性的勇气与智慧。
  • 深度链接: 以激辩为媒介,收获超越功利、可托付终身的诤友。

对于未来的EMBA学员而言,最重要的建议或许是:请放下你的成就与光环,带着一颗开放、谦卑甚至“准备好被冒犯”的心,全身心地投入到每一场激辩与每一次“推倒重来”之中。因为,那些让你感到最不适、最受挑战的时刻,恰恰是你成长最快、收获最大的时刻。EMBA的文凭会泛黄,知识会迭代,但在这个过程中所锤炼出的思辨能力、认知格局、心理韧性和真挚情谊,将成为你受用一生的财富。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