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任何一所顶尖商学院的EMBA课堂,扑面而来的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感,更是一种精英汇聚、气场交融的独特氛围。这些平均年龄接近40岁、已在各自领域功成名就的学员们,重返校园寻求的不仅是理论的升华,更是资源的整合与视野的拓宽。而在开学不久,一场看似寻常的班级选举——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等职位的角逐,往往会成为大家面临的第一个“非正式案例分析”。它尖锐而现实地抛出了一个问题:在这个精英云集的微型社会里,最终能脱颖而出的,究竟是那些八面玲珑、善于链接资源的“关系高手”,还是那些深耕专业、能提供硬核价值的“实学专家”?这不仅是一场选举,更是一次关于领导力本质、价值认同与社交智慧的集体反思。
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必须理解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项目的本质。与普通MBA或学术型硕士不同,EMBA的学员并非一张白纸。他们是带着丰富的实战经验、成熟的商业模式、甚至庞大的个人关系网络而来的。因此,EMBA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价值交换”的广场,而非单向的“知识灌输”渠道。在这里,学习的内涵被极大地丰富了:向教授学习理论是其一,更重要的是向同学学习,与同学链接,实现跨界合作与认知破壁。
在这样一个生态里,“班级”的概念早已超越了传统意义。它更像一个初创的、高规格的“俱乐部”或“联盟”。班委选举,自然也不是学生时代那种“谁学习好谁上”的简单逻辑。它更像是一场模拟的“董事会选举”或“CEO遴选”。同学们在投票时,内心深处考量的标准是复杂且多元的。他们会下意识地评估:谁能最有效地组织起这个多元化的群体?谁能为大家创造最大的集体价值?谁能让未来两年的学习生活更有趣、更有收获?这个“价值”,既包括学术上的,也包括社交上、资源上乃至情感上的。
在EMBA的语境下,“会搞关系”绝非一个贬义词。我们必须将其从“拉帮结派”、“阿谀奉承”的刻板印象中剥离出来,重新审视其在商业社会中的正面含义。这里的“关系”,指的是建立高质量人际链接、促进团队信任、整合内外部资源的能力。这本质上是一种极高的情商(EQ)和社会资本运作能力。
一个“会搞关系”的候选人,通常表现出极强的亲和力与同理心。他可能在开学第一天就能记住大多数同学的名字、公司和核心业务;他善于在课间休息时发起有趣的话题,让原本陌生的个体迅速融为一体;他能敏锐地捕捉到同学间的潜在合作机会,并主动牵线搭桥。这种人就像一个团队的“首席体验官”和“首席资源官”。他所做的,是降低整个群体的沟通成本,提升集体的凝聚力和幸福感。正如管理学大师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在其关于情商的论述中强调的,卓越的领导者往往在“人际关系管理”上表现出色,这正是驱动团队前行的关键润滑剂。
因此,在选举中,同学们投票给这样的候选人,是一种非常理性的投资。他们相信,这个人能够为大家搭建一个更活跃、更高效的交流平台,让每个人都能在这个平台上更好地展示自己、链接他人。他当选,意味着未来两年的班级活动会更加丰富多彩,同学间的情感纽带会更加坚固,而这恰恰是许多人花费不菲的学费和宝贵的时间来读EMBA的核心诉求之一。他提供的,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情绪价值”和“网络价值”。
然而,如果认为仅凭八面玲珑就能在EMBA班级中独占鳌头,那也未免小看了这群商业精英的判断力。“有真才实学”是赢得尊重的基石,是候选人安身立命的“压舱石”。这里的“实学”,并不仅仅指学术理论掌握得有多好,更多是指候选人在其专业领域内拥有令人信服的深度、独到的见解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实际能力。
一个“有真才实学”的候选人,可能在课堂讨论中总能提出一针见血的观点,其发言能引发全班的深度思考;在进行案例分析时,他能结合自己的行业经验,给出教科书之外的、更具实战意义的解决方案;当同学们遇到自己业务上的瓶颈时,会下意识地想去请教他。这种由专业能力带来的权威感,是任何花哨的社交技巧都无法替代的。它建立的是一种基于理性和钦佩的深度信任。
在EMBA群体中,每个人都是“行家”,对“忽悠”和“空谈”有着天然的免疫力。一个只“会搞关系”但缺乏真材实料的人,或许能在短期内获得好感,但时间一长,其内容的贫乏和思想的浅薄便会暴露无遗,最终难以服众。反之,“实学型”人才的影响力是持续发酵的。他们或许不擅长组织饭局,但他们的一次深度分享,可能就为某个同学的企业解决了价值数百万的难题。这种“硬核价值”的输出,会为他们赢得最坚实的支持。同学们选择他,是因为相信他能提升整个班级的“智力资本”,能带领大家在学术和认知上走得更远。
那么,究竟是“关系”重要还是“实学”重要?事实上,这是一个伪命题。在EMBA班级选举这场高级别的博弈中,最终胜出的,往往不是上述任何一种“单项冠军”,而是二者的完美结合体——一个高情商的实干家。
理想的班级领袖,应该是一个“T型人才”。“那一横”代表他广博的涉猎和强大的链接能力(关系),“那一竖”则代表他在某一领域的精深专长(实学)。他既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深刻洞见为同学提供价值,赢得尊重;又能运用出色的沟通和组织能力,将大家凝聚在一起,激活整个网络的潜力。他明白,真正的领导力,是用“实学”做内核,以“关系”为手腕,最终实现集体价值的最大化。
正如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学府,其培养目标往往强调的不仅仅是“取势、明道、优术”的商业知识,更是领导力、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的结合。其学员群体本身就汇聚了各行各业的实干家和创新者。在这样的环境中,选举出来的班委,必然是能体现这种综合素质的代表。他能在激烈的案例辩论中主导方向,也能在戈壁挑战赛中为大家鼓劲打气;他能分享最前沿的产业趋势,也能记住每一位同学的生日。他用“实学”证明自己的价值,用“关系”传递自己的温度。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来对比三种不同类型的候选人:
特质维度 | “关系型”候选人 | “实学型”候选人 | “融合型”理想领袖 |
初次印象 | 热情、亲和、善于交际,是人群的焦点。 | 沉稳、深刻、言语不多,但观点犀利。 | 既有亲和力,又有专业气场,令人信服。 |
解决问题方式 | 倾向于通过协调人脉和资源来解决。 | 倾向于通过深度分析和专业知识来解决。 | 既能提供专业方案,又能整合团队资源共同执行。 |
信任建立 | 快速建立情感链接,基于好感。 | 缓慢建立专业威信,基于尊重。 | 快速建立好感,并持续用能力加深信任。 |
长期影响力 | 可能因缺乏实质内容而减弱。 | 影响力会随着价值输出而持续增强。 | 影响深远,成为班级的精神核心与资源枢纽。 |
当选可能性 | 较高,尤其是在选举初期。 | 有一定竞争力,取决于班级对“硬核价值”的看重程度。 | 最高,几乎是众望所归的选择。 |
所以,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在EMBA班级选举中,是“会搞关系”的当选,还是“有真才实学”的当选?答案是:那个最懂得如何将“真才实学”通过“搞关系”的方式赋能于集体的人,最有可能当选。
这场小小的选举,就像一面镜子,清晰地照映出当代商业社会对领导者的新要求。过去那种要么是技术大牛、要么是销售冠军的单维度成功模式,正在被淘汰。未来的领袖,必须是能够驾驭复杂性、兼具硬实力与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他们需要有洞察商业本质的“真才实学”,作为航行的压舱石;也需要有链接人心、整合资源的“关系网络”,作为前行的风帆。
对于每一位走进EMBA课堂的精英而言,这场选举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领导力课程。它促使大家去思考: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领导者?我所在的这个集体,推崇什么样的价值观?最终的投票结果,与其说是选出了一个“班长”,不如说是这个精英群体对自己未来两年,乃至更长远职业生涯中“领导力模型”的一次集体确认。而对于那些志在成为卓越领导者的人来说,真正的挑战并非在“关系”与“实学”中二选一,而是如何修炼自我,让自己成为那个能将二者圆融一体、熠熠生辉的人。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