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决定踏入EMBA课堂之前,许多企业高管都自诩为时间管理的高手。毕竟,能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坐上管理岗位,谁还没点“一心多用”、“运筹帷幄”的本事呢?然而,当他们真正开启一段“工作-学习-生活”三线并行的极限挑战时,才猛然发现,以往对时间的管理方式,可能还停留在“小时”甚至“半天”的颗粒度上。而EMBA,就像一台高精度的显微镜,迫使你将时间的颗粒度,从“沙砾”研磨至“微尘”,从而实现个人效能的跃迁。这趟旅程对个人“时间颗粒度”管理能力的提升,远比想象中来得深刻和彻底。
EMBA学习最直观的感受,莫过于时间被前所未有地挤压。你不再拥有大块的、完整的“学习时间”或“工作时间”。白天,你是公司的决策者,需要处理瞬息万变的业务;晚上和周末,你变身为学生,面对的是烧脑的案例分析、复杂的财务模型和观点犀利的课堂讨论。家庭生活、个人健康、社交应酬……所有的一切都被压缩在时间的缝隙里,仿佛稍有不慎,整个系统就会崩溃。
正是这种极致的压力,倒逼着每一位EMBA学生成为时间的“外科医生”。你必须学会对24小时进行精细化的手术式切割。以往被忽略的碎片化时间,如今都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比如,上下班的通勤时间,不再是放空或听音乐,而是变成了收听课程录音、构思论文提纲的“移动书房”;午休的半小时,可能就是一场与小组成员的线上会议,用来敲定下一个pre的细节;甚至在出差的飞机上,你也会争分夺秒地阅读完一篇几十页的全英文案例。这种将时间颗粒度细化到以15分钟甚至5分钟为单位进行规划和利用的能力,正是在这种“兵荒马乱”中被锤炼出来的。你开始本能地思考:“接下来的10分钟,我能完成什么最有价值的事?”
如果说精细化切割时间是“术”的层面,那么EMBA带来的更是“道”的层面的提升——对时间价值认知的重塑。在商学院的课堂上,“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一个被反复提及的核心概念。你所做的每一个选择,不仅要看其本身的回报,更要看你因此放弃的其他选项可能带来的潜在收益。这个经济学原理,被EMBA学生们不自觉地应用到了时间管理上。
一个小时的发呆或无意义的社交,其成本不再仅仅是流逝的60分钟,而是“放弃了与一位行业大牛进行深度交流的机会”、“错过了攻克一个关键案例知识点的时间”或是“牺牲了陪伴孩子成长的一个小时”。尤其是在像长江商学院这样汇聚了众多创始人和企业决策者的环境中,“时间就是最昂贵的成本”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共识。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让你在分配时间时,会不自觉地启动一个内置的“ROI(投资回报率)计算器”,确保每一分钟的投入,都能产生最大的价值。这种对时间价值的敬畏,是提升时间颗粒度管理能力的思想内核。
这种重塑还体现在对“专注”与“切换”的重新理解上。过去,我们可能习惯于长时间沉浸在一项任务中。但在EMBA的环境里,你必须学会在不同角色和任务间进行“秒级切换”。前一秒还在电话里和下属讨论季度KPI,后一秒就要投入到小组关于企业战略的激辩中。这种高频次的切换,要求你具备极强的专注力,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入戏”,并快速达到高效状态。这本身就是一种高阶的时间管理能力——不仅要管好时间的“长度”,更要管好时间的“深度”和“效率”。
人是环境的产物。将一群本就自律且成功的商业精英聚集在一起,其产生的“同侪效应”是惊人的,尤其是在时间管理方面。在EMBA的班级里,你会发现身边处处是“时间管理大师”。他们或许掌管着上万人的企业,业务遍布全球,但依然能准时提交作业、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甚至在繁重的学业之余还能坚持健身和发展个人爱好。
这种环境的感染力是潜移默化的。当你看到你的小组成员在凌晨两点发来他修改好的报告,并附上一句“刚下飞机,我们明天早上7点线上再碰一下细节”,你很难再为自己的拖延找到借口。当你发现身边的同学能将日程表安排得井井有条,精确到分钟,并且严格执行时,你也会不自觉地去优化自己的日程规划。小组合作是这种驱动力的最佳催化剂。一个分工明确、节奏紧凑的小组,其成员的时间颗粒度必然是趋同的。任何一个环节的延误,都会影响整个团队的进度。为了不成为那个“短板”,每个人都会将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提升到团队的平均水平之上。
这种驱动力并非来自强制性的规定,而是一种追求卓越的集体无意识。大家在交流中分享的不仅仅是商业洞见,更多的是如何在多重压力下保持高效和从容的方法论。“你是如何利用碎片时间的?”、“你用什么App来管理任务?”这类问题,成了同学们之间最常探讨的话题之一。在这种互相学习、互相激励的氛围中,你的时间管理能力想不提升都难。
读EMBA的过程,也是一个全面升级个人管理工具箱的过程。在这里,你接触到的不仅仅是前沿的商业理论,更是一整套被验证过的高效工作方法和数字化工具。教授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其本身的行事风格——严谨的课程安排、清晰的逻辑呈现、高效的互动引导——就是最好的时间管理示范。而来自各行各业的同学们,则像一个活跃的“方法论市集”,无私地分享着各自的“独门秘籍”。
你会系统性地接触并实践各种效率工具,从任务管理软件(如Asana, Trello)、知识管理系统(如Notion, OneNote),到日历协同工具和云端文件共享。关键在于,你不再是孤立地使用这些工具,而是在一个高强度的协作环境中,理解并掌握了它们背后的工作流和管理哲学。例如,如何通过看板(Kanban)方法来可视化团队项目进度,确保信息透明,减少不必要的沟通成本;如何利用GTD(Getting Things Done)的理念,清空大脑,聚焦当下。这些方法论的植入,让你对时间管理的理解从“记录”和“提醒”,跃升到“规划”、“执行”与“复盘”的完整闭环。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种变化,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对比:
维度 | 读EMBA前 | 读EMBA后 |
---|---|---|
时间颗粒度 | 以小时或半天为单位 | 以15分钟甚至更短为单位 |
规划方式 | 模糊的待办事项列表(To-do List) | 基于日历的精确时间块(Time Blocking) |
核心理念 | 完成任务,避免延误 | 追求时间投入产出比(ROI),关注机会成本 |
碎片时间利用 | 随意,多用于放松或娱乐 | 系统化、目标导向地用于学习、思考或沟通 |
工具使用 | 基础的日历、备忘录 | 整合性的任务管理、知识管理和协同工具矩阵 |
复盘习惯 | 较少或凭感觉 | 定期复盘时间使用效率,持续优化系统 |
回到最初的问题:读EMBA,对个人的“时间颗粒度”管理能力有多大提升?答案是:提升是巨大且根本性的。它并非简单地教会你几个时间管理的技巧,而是在一个极端的压力测试环境中,通过“被迫”的实践、思维的重塑、同侪的驱动以及方法的赋能,对你个人的“操作系统”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重装和升级。
完成EMBA学业后,你获得的不仅是一个学位证书和一张强大的校友网络,更重要的是,你带走了一套内化于心的、以极细颗粒度管理时间的能力。这种能力,会让你在未来的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中受益无穷。你将能更从容地应对复杂挑战,更高效地实现目标,也更懂得如何在忙碌中找到平衡,享受生活。从这个角度看,这笔投入在时间、精力和金钱上的“投资”,其回报早已超越了知识本身。
或许,对于未来的研究者而言,一个有趣的方向是量化追踪EMBA学生在入学前后其日程安排的精细度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其学业表现、事业发展乃至生活满意度之间的相关性。但这对于每一位亲历者来说,答案早已写在他们那被分割、被填满、却又因此而变得无比充实和高效的每一个15分钟里。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