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踏入长江商学院EMBA课堂的那一天,我心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也夹杂着一丝对未来的迷茫。作为一名在商海中摸爬滚打了十余年的创业者,我深知仅凭过去的经验和所谓的“商业直觉”已经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全球商业环境。我需要一个系统性的升级,一个能够让我既能掌握西方前沿管理工具,又能深刻理解东方商业智慧的平台。两年后,当我手握毕业证书,回望这段旅程,我可以说,长江EMBA课程最深刻的烙印,便是它成功地将“东方的道”与“西方的术”熔于一炉,为我们这些管理者和企业家,锻造了一副全新的思维铠甲和一双洞察未来的慧眼。
长江商学院的课程设计,从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体现了其“道术合一”的顶层设计。它并非简单地将中西方课程进行物理拼接,而是通过精巧的编排和深度的融合,让两者在我们的思维中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与许多商学院上来就直奔财务报表和营销模型不同,长江的课程体系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用来“正心”和“明道”的。比如,项兵院长提出的“取势、明道、优术”理念,本身就是一种极具东方哲学思辨的战略框架。“取势”要求我们站在月球看地球,洞察全球政经格局、科技变革、社会变迁的宏大趋势;而“明道”则引导我们回归内心,探寻企业的终极价值、社会责任和商业伦理。这不仅仅是几堂课,而是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底层逻辑。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中国哲学与管理智慧》这门课。教授并没有给我们灌输枯燥的理论,而是通过解读《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中的经典篇章,将其与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领导力、竞争策略、组织文化等问题相结合。当我们讨论“无为而治”时,思考的不再是放任不管,而是如何构建一个能够自我驱动、自我修复的组织生态系统。当我们学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时,分析的不仅仅是竞争对手的财报,更是其背后的企业文化和创始人的格局。这种学习,让我们跳出了单纯的“术”的层面,开始从“道”的高度审视自己的企业和事业。
当然,作为一所顶级的商学院,长江在“术”的传授上同样毫不含糊,甚至更为严苛。从公司理财、战略管理到市场营销、数据分析,每一门课程都引进了全球最前沿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我们学习哈佛式的案例教学,在课堂上为一个个真实的商业困境激烈辩论;我们使用最先进的金融模型,对复杂的投资项目进行量化评估;我们探讨硅谷的创新模式,学习如何从0到1,如何进行颠覆式创新。
但有趣的是,即便是这些源自西方的“术”,在长江的课堂里也被赋予了东方的温度和深度。例如,在学习市场营销的4P理论时,教授会引导我们思考,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下,Price(价格)背后的人情考量,Place(渠道)背后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在讨论企业并购时,除了精准的财务测算,我们还会花大量时间探讨并购后两种不同企业文化的融合之道——这恰恰是许多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的关键。这种结合,让我们学到的“术”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能够在中国这片独特的商业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活的智慧。
长江EMBA课程“道术结合”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世界级的教授团队。这群学者拥有一个非常鲜明的共同点:他们大多拥有海外顶尖学府的博士学位,在西方学术界取得了卓越成就,同时又对中国有着深刻的洞察和真挚的情感。他们是真正的“学贯中西”,是“道”与“术”的人格化载体。
我的一位金融学教授,他是芝加哥大学的博士,能用最前沿的量化模型解释资本资产定价,但同时,他也会引用《史记·货殖列传》来讲述商业的本质和财富的规律。他告诉我们,金融的“术”是工具,但驾驭工具的“道”——对风险的敬畏、对价值的坚守、对人性的洞察——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这种信手拈来的旁征博引,让原本枯燥的金融课变得生动而深刻,也让我们在学习西方工具的同时,建立起了植根于本土文化的自信。
此外,长江还汇聚了一批深耕人文、历史、哲学领域的大家。他们或许不教你如何看财报,但他们教你如何看世界、看自己。正是这些“无用之用”的课程,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和格局。一位历史学教授曾带领我们复盘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从中探寻组织生命周期的规律。那一刻,我忽然领悟到,自己企业当前遇到的瓶颈,或许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早已上演过无数次。这种顿悟,是任何管理工具都无法给予的。
如果说课堂是“知道”的过程,那么长江独特的人文之旅和全球模块,则是“做到”的修行,是“知行合一”的最佳实践。这绝非简单的游学或观光,而是精心设计的沉浸式体验,让我们在行走中感悟“道”,在实践中精进“术”。
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戈壁挑战赛”,在漫天黄沙中徒步四天三夜。那段经历,让我对“坚持”、“团队”、“极限”这些词汇有了刻骨铭心的理解。在体力透支、精神濒临崩溃的时候,支撑你走下去的,不是任何商业模型,而是同学间最质朴的搀扶和鼓励,是内心深处那股不服输的“精气神”。这是一种“道”的修炼。我还参加了探访以色列的创新之旅,在特拉维夫的创业公司里,我们亲眼见证了“Chutzpah”(虎刺怕)精神如何驱动着这个“弹丸之国”成为科技创新的高地。我们与当地的创业者、投资人深入交流,学习他们精益创业、快速迭代的“术”。
这种将东方的内观修行(如戈壁徒步)与西方的外部探索(如以色列创新之旅)相结合的体验式学习,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一个卓越的领导者,既要能向内求索,获得精神力量;也要能向外探寻,掌握先进方法。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而长江则确保了这两条路并行不悖,最终交汇于一点——领导力的全面升华。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长江的同学圈子本身就是一个“道”与“术”交融的独特场域。我的同学们来自各行各业,有成功的企业家,有专业的投资人,也有大型企业的高管。每个人都是一本厚厚的书,充满了鲜活的案例和宝贵的经验。
在“术”的层面,我们是彼此最好的商业伙伴和顾问。我的公司在数字化转型中遇到难题,一位做企业服务的同学便无私地分享了他的全套解决方案;我考虑进入一个新的投资领域,一位深耕该领域的同学则为我做了详尽的风险分析。这种基于信任的资源共享和商业合作,其效率和价值远超任何外部咨询。但在“道”的层面,我们更是可以交心的朋友和人生的道友。我们会在深夜的“私董会”上,坦诚地剖析各自的困惑与挣扎;我们会在公益活动中,共同探讨财富的意义和企业的社会价值。长江非常强调“社会责任感”,鼓励企业家在创造商业价值的同时,积极回馈社会。这种价值观的共鸣,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凝聚力,让我们这个群体超越了单纯的利益交换,升华为一个有温度、有担当的价值共同体。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种文化,我尝试用一个表格来对比:
维度 | “术”的层面 (The "Shu" Level) | “道”的层面 (The "Dao" Level) |
人脉构建 | 资源互换,商业合作,寻找业务增长点。 | 建立终身信任,情感连接,成为可以托付的朋友。 |
学习方式 | 案例讨论,项目合作,分享行业最佳实践。 | 思想碰撞,价值观共鸣,探讨人生与事业的终极意义。 |
社会责任 | 作为企业公关策略,提升品牌形象。 | 发自内心的公益之心,将回馈社会视为企业使命的一部分。 |
总而言之,长江商学院EMBA课程并非简单地教授“东方的道”和“西方的术”,而是通过一个立体的、有机的生态系统——包括课程体系、教授团队、人文实践和同学文化——将二者深度融合,最终旨在实现一个核心目标:将成功的企业家,培养成兼具全球视野、人文关怀和社会担当的“思想家”。
它让我明白,“术”是船,能载我们行至水中央,但“道”是罗盘和灯塔,决定了我们航行的方向和最终能抵达的远方。在今天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仅有“术”的精进,可能会让我们在战术上无比勤奋,却在战略上迷失方向。唯有道术兼修,方能行稳致远。
对于未来的商业领袖,我或许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这段学习经历,是我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它重塑了我的思维模式,提升了我的格局视野,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期待和信心。我不再仅仅是一个追逐利润的商人,更希望成为一个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推动商业文明进步的思考者和践行者。这,或许就是长江EMBA课程赋予我们的,最深刻的“道”与“术”。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