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收到长江商学院EMBA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以为自己推开的是一扇通往更高阶商业文明与人脉巅峰的金色大门。我幻想着与各路商业巨子坐而论道,在知识的海洋里汲取养分,为我蒸蒸日上的事业再添一把火。然而,我未曾料到,这扇门后等待我的,不仅有醍醐灌顶的智慧,更有一段几乎将我彻底击垮的“至暗时刻”。那段经历,像一块沉重的压舱石,虽一度让我险些沉没,最终却也让我的人生航船,在未来的风浪中拥有了更强的定力。
踏入长江商学院的校园,那种感觉是复杂而微妙的。周围的同学,要么是上市公司创始人,要么是手握重金的投资人,再或是某个行业的隐形冠军。每个人身上都仿佛自带光环,言谈举止间透露出的自信与格局,让我这个在自己领域小有成就的创业者,也瞬间感受到了巨大的“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开学模块的每一次小组讨论,都像是一场顶级的商业实战复盘,同学们的视野之广、思考之深,让我既兴奋又焦虑。
我像一块海绵,疯狂地吸收着教授们传授的前沿理论和经典案例,从战略定位到财务模型,从组织行为学到市场营销。我努力地参与每一次讨论,希望能跟上大家的节奏,不辜负这份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然而,就在我沉浸于这种高强度的学习氛围时,我一手创办的公司,却在千里之外悄然拉响了警报。最初,只是一些看似孤立的坏消息:一个长期合作的大客户突然流失,供应链上某个关键环节成本飙升,核心技术团队的一位骨干被高薪挖走。我当时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没关系,都是小问题,回去处理一下就好,” 我这样安慰自己,依旧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在EMBA的课程中。
警报声很快就连成了一片刺耳的轰鸣。仅仅两个月后,公司的现金流开始告急。由于前期市场扩张过于激进,叠加外部环境的突变,导致应收账款回笼缓慢,而各项成本支出却如期而至。我开始频繁地在课堂上溜出去接电话,微信里充斥着财务总监焦灼的语音。白天,我在教室里和同学们探讨着“第二曲线创新”与“价值投资”;晚上,我却在酒店房间里对着电脑屏幕,通宵达旦地计算着下个月的工资和供应商款项还差多少缺口。
那是我人生中最分裂、最煎熬的一段日子。我清晰地记得,有一次在项兵教授的课上,他正在讲授全球化视野下的企业社会责任,而我的手机却在桌下不停震动,是银行催款的短信。那一刻,巨大的羞愧感和无力感瞬间将我淹没。我环顾四周,同学们都在聚精会神地听讲、做笔记,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信心。而我,像一个混入精英队伍的“伪装者”,内心早已千疮百孔。我开始失眠、脱发,甚至在小组讨论时走神。我不敢向任何人倾诉,因为在这里,成功是主旋律,每个人都在分享自己的高光时刻,谁又会愿意听一个失败者的抱怨呢?这,就是我的“至暗时刻”——在最顶级的商学院里,面临着自己事业的崩盘,感受着理想与现实的巨大撕裂。
转机,恰恰发生在我最绝望的时候。在一节关于“危机管理”的案例课上,教授分享了一个曾经濒临破产的日本企业如何通过“组织重构”和“精益生产”实现V型反转的故事。案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像一把钥匙,精准地插入了我公司困境的锁孔。教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一句话:“危机,是危险,更是机遇。它会逼你放弃所有非核心的、冗余的东西,回归到商业的本质。”
课后,我鼓起平生最大的勇气,在一个小组的内部复盘会上,第一次袒露了我的困境。我原以为会招来同情甚至轻视的目光,但出乎我意料的是,几位组员的反应。一位做实业起家的大哥,拍着我的肩膀说:“兄弟,这算什么?我当年连厂房都卖了给员工发工资。”另一位做投资的同学,则冷静地帮我分析起了财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几个可以优化的成本结构。他们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专业知识,给了我最实际的帮助和最温暖的鼓励。那一刻我才明白,长江商学院真正的价值,不仅在于课堂上的知识,更在于这个由“过来人”组成的、充满善意和智慧的社群。
从那天起,我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开始将EMBA的课堂变成了解决公司实际问题的“作战室”。在战略课上学到的波特五力模型,我用来重新分析行业的竞争格局,果断砍掉了几个利润微薄、竞争激烈的业务线。在财务课上学到的现金流管理方法,我用来和CFO一起重新制定预算,精打细算每一分钱。我甚至将在组织行为学中学到的激励理论,用于安抚和鼓舞剩下的核心团队,与他们共克时艰。
这个过程,是真正的“知行合一”,也是一次痛苦的自我革命。我必须亲手否定自己过去的一些成功经验,承认自己的战略失误。这个过程,让我对商业的理解发生了质的飞跃。我整理了当时的一些关键转变,可以清晰地看到EMBA学习带给我的思维升级:
思维维度 | 危机前的我(旧思维) | 危机后的我(新思维) |
战略关注点 | 追求规模增长,盲目扩张,抢占市场份额。 | 追求有质量的增长,聚焦核心优势,关注利润和现金流健康。 |
财务管理 | 过于依赖融资,对现金流的敏感度不足。 | 现金流是企业的生命线,建立严格的预算和风控制度。 |
团队与组织 | 英雄主义,习惯单打独斗,报喜不报忧。 | 相信团队的力量,学会示弱和求助,打造有韧性的学习型组织。 |
看待危机 | 是失败,是耻辱,需要掩盖。 | 是压力测试,是战略转型的最佳契机,是宝贵的学习机会。 |
经过大半年的调整,在同学们的智力支持和资源对接下,我的公司奇迹般地稳住了阵脚,并找到了新的业务增长点。虽然规模比以前小了,但结构更健康,盈利能力更强,团队也更有凝聚力。我真正走出了那个“至暗时刻”。
如今,我已经从长江商学院毕业,回望那段特殊的经历,心中充满感激。我意识到,那段“至暗时刻”恰恰是我在EMBA学习期间最宝贵的一堂课,它不是由任何一位教授讲授的,而是由残酷的现实和我身边的良师益友共同“讲授”的。它让我明白,真正的企业家精神,不是永不失败,而是在失败的废墟上重建的能力和勇气。
对于那些即将或正在就读顶级商学院的朋友,我想分享几点发自内心的建议:
长江商学院的校训是“取势、明道、优术”。回过头看,我的“至暗时刻”让我深刻地理解了这六个字的内涵。在危机中看清了行业大“势”,在反思中悟透了商业之“道”,在实践中优化了管理之“术”。这段经历,远比任何一份漂亮的成绩单都更有价值。它让我真正完成了从一个“生意人”到一个“企业家”的蜕变,而这,或许才是我走进长江EMBA的真正意义。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