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课程内容中的“案例”,有多少是来自同学自己的公司?
2025-07-30

走进任何一间顶尖商学院的EMBA课堂,你都会发现,“案例教学法”是这里雷打不动的核心。学员们围坐一圈,唇枪舌战,剖析着一个个商业世界中的成败得失。但一个有趣的问题随之浮现:这些摆在桌面上的“案例”,究竟有多少是来自历史悠久的商业档案,又有多少,其实就来自于你身边那位正在发言的同学,来自于他们亲手执掌的公司?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揭示了现代EMBA教育的演进方向,也直接关系到学员们能否获得真正“学以致用”的宝贵体验。

为何偏爱身边案例

EMBA教育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于其无与伦比的实践性。与偏重理论研究的学术项目不同,EMBA学员们都是身经百战的企业管理者,他们带着现实世界的困惑与挑战而来,期望找到能够直接应用于自身企业的解决方案。在这样的背景下,源自同学公司的“活案例”(Live Case),其价值便显得尤为突出。

首先,这些案例具有无可比拟的时效性和真实性。传统的经典案例,如哈佛商学院案例库中的许多著名案例,虽然经典,但其发生的商业环境、技术背景乃至市场规则,可能与当下已大相径庭。讨论一个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并购案,固然能学到永恒的商业原则,但远不如分析一个同学正在面临的、由数字化转型引发的组织架构阵痛来得直接和深刻。这可不是纸上谈兵,案例的主人公就坐在你的身边,他可以提供第一手的背景信息,澄清模糊的细节,甚至分享决策时的真实心路历程。这种沉浸式的“现场感”,是任何书本案例都无法给予的。

其次,围绕同学公司的案例进行讨论,能够极大地激发学员的参与感和投入度。当讨论的不再是远在天边的“某某公司”,而是“隔壁老王”公司遇到的供应链难题时,学员们的同理心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会被瞬间点燃。这不仅仅是一次课堂练习,更像是一场高水平的“企业义诊”。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调动自己的经验、资源和人脉,试图为同学出谋划策。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传递不再是单向的“教授-学生”模式,而是在同学之间、同学与教授之间形成了一张多维度的智慧碰撞网络。正如一位长江商学院的教授所言:“最好的教学,就是让一群聪明人去解决一个真实而复杂的难题。”

同学案例占比几何

那么,在EMBA课程中,来自同学公司的案例究竟占据多大的比重呢?坦率地说,这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数字。它会因商学院的教学理念、课程模块的性质、以及授课教授的个人风格而异。然而,一个清晰的趋势是:越是顶尖和注重创新的商学院,其课程中“活案例”的比重就越高。

我们可以将EMBA的案例来源大致归为一个光谱。光谱的一端,是完全依赖经典、外部案例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在另一端,则是以“活案例”和行动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如今,大多数顶尖商学院,尤其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深度扎根于本土商业实践的院校,都在积极地向光谱的后者移动。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教授们常常会有意识地发掘和引导学员,将自己企业正在面临的战略、营销、融资或管理困境,转化为结构化的课堂讨论案例。这种做法与其“取势、明道、优术”的校训高度契合,因为最鲜活的“术”,往往就隐藏在这些真实的商业挣扎之中。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我们可以大致描绘一个典型顶尖EMBA项目在不同课程模块中案例来源的可能分布:

课程模块 经典/外部案例占比 同学/校友公司案例占比 教学侧重点
战略管理 约 40% 约 60% 分析同学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竞争格局,并为其制定未来发展方向。真实性极高。
市场营销 约 50% 约 50% 结合经典营销理论,重点剖析同学企业的新产品发布、品牌危机处理或数字化营销策略。
组织行为学/领导力 约 30% 约 70% 学员分享的管理困境、团队激励难题、企业文化建设等,是该课程最宝贵的素材。
财务与资本市场 约 60% 约 40% 在学习估值模型、并购理论的同时,会引入同学公司的融资经历或上市计划作为实战演练。

请注意,上表仅为示意,实际比例会动态变化。 但它清晰地表明,在那些与企业日常运营紧密相关的课程中,同学公司的案例往往能占据半壁江山,甚至更多。这已经成为衡量一个EMBA项目是否“接地气”、是否能真正赋能于学员的重要标准。

案例生成的幕后

将一个同学公司的真实难题,转化为一堂高质量的EMBA案例课,并非只是在课堂上让同学即兴分享那么简单。其背后,有一套严谨而专业的流程,是教授与“案例主人公”同学深度协作的结晶。

这个过程通常始于教授的敏锐洞察。在课前预习、课堂互动乃至课后交流中,经验丰富的教授会捕捉到那些具有典型性、复杂性和启发性的潜在案例线索。一旦确定了某个有价值的主题——比如,一家传统制造企业如何应对来自互联网新贵的颠覆式挑战——教授会与该公司的管理者(即EMBA同学)进行深入沟通。

接下来是案例的开发阶段。这个过程类似于咨询顾问的项目诊断和记者的深度报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深度访谈:教授会与案例主人公及其核心团队进行多次访谈,全面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相关的内外部环境、已尝试过的解决方案及其结果。
  • 数据收集:在保护商业机密的前提下,收集必要的财务报表、市场调研、内部报告等数据,为案例分析提供客观依据。所有敏感信息通常会进行匿名化或模糊化处理。
  • 构建决策困境:一个好的案例,核心在于呈现一个两难或多难的“决策点”(Decision Point)。教授需要将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梳理,聚焦于一个核心的、悬而未决的管理难题,引导全班同学代入主人公的角色进行思考。
  • 撰写案例与教学笔记:最终,教授会将这些素材撰写成结构清晰的案例正文,并为自己准备一份详尽的教学笔记(Teaching Note),其中包含了案例的分析框架、关键知识点、预设的讨论方向和可能的结论。

可以说,每一份优质的“同学案例”,都是一次微型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创新。它考验的不仅是同学的开放心态,更是教授提炼问题、引导思辨的深厚功力。

挑战与伦理边界

尽管“活案例”教学优势显著,但其实施过程也伴随着不小的挑战,尤其是在商业机密和人际关系方面,需要小心翼翼地把握伦理边界。

首要的挑战便是保密性。企业战略、财务数据、人事变动等都是高度敏感的信息。如何确保在课堂这个“半公开”场合讨论时,不泄露商业机密?对此,顶尖商学院通常会建立一套严格的规范。首先,所有学员在入学时都会签署保密协议,承诺不将课堂讨论的内容外传,这被称作“课堂法则”或“维加斯法则”(What happens in Vegas, stays in Vegas)。其次,如前所述,教授在开发案例时会对关键信息做技术处理。更重要的是,课堂本身会形成一种基于信任的文化——大家深知,今天我尊重你的隐私,明天我的困境才能得到大家坦诚的帮助。这是一个a safe space(安全空间)。

另一个挑战在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微妙性。当着几十位同学的面,深度剖析自己公司的失误或困境,对案例主人公而言需要巨大的勇气。同时,其他同学在评论时,也需要在“一针见血”和“给同学留面子”之间找到平衡。这正是对EMBA群体情商和沟通艺术的考验。一位优秀的教授此时会扮演好“裁判”和“润滑剂”的角色,他们会引导讨论聚焦于“事”而非“人”,将批评转化为建设性意见,确保讨论既有深度又不伤和气。最终,这种坦诚的交流反而会加深同学间的信任与情谊,将同学关系升华为可以共同面对商业风浪的“战友”关系。

总结与展望

回到最初的问题:“EMBA课程内容中的‘案例’,有多少是来自同学自己的公司?”答案是:其比例正在显著提升,并已成为衡量顶级EMBA项目含金量的重要指标。 它不再是偶尔为之的教学点缀,而是深度融入课程设计的系统性安排。从战略、营销到领导力,源自同学的“活案例”为EMBA教育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真实感、参与感和实践价值。

这种教学模式的兴起,深刻地反映了EMBA教育的本质回归:它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一个商业智慧的共创平台和高端人脉的深度链接器。通过共同诊断和解决彼此的真实难题,学员们不仅学会了分析框架和理论工具,更收获了能够并肩作战的终身益友和一张“活的”商业解决方案网络。

对于未来的EMBA申请者而言,在选择商学院时,除了关心排名和师资,或许更应该问一个问题:“在这里,我有多少机会,能和一群最优秀的同伴,一起解决我们自己公司最棘手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比任何宣传手册上的文字,都更能揭示一个EMBA项目的真正价值所在。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