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的得力干将,那个曾经对你言听计从的“兵”,兴冲冲地告诉你他拿到了EMBA的录取通知书时,你的心情或许会像打翻了的五味瓶。一方面,你为他的上进感到由衷的高兴;另一方面,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也可能悄然爬上心头:两年后,当他带着全新的知识体系、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强大的人脉圈回归,我还能“管”得住他吗?当一个“兵”的见识开始超越“将”,这支队伍该如何带?这不仅是对你管理智慧的终极考验,更是一个关乎团队未来走向的战略性问题。
这个问题并非杞人忧天,而是现代职场中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它挑战了传统的层级管理观念,迫使我们重新思考领导力的本质。与其将此视为一种威胁,不如看作是一次自我革新和团队升级的绝佳契机。成功的管理者,从来都不是靠“比下属懂得多”来建立权威,而是靠格局、智慧和艺术来凝聚人心、成就彼此。
面对一个即将“镀金”归来的下属,管理者最先需要管理的,其实是自己的心态。产生“地位不安全感”或“知识焦虑”是人之常情。你可能会担心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担心他会变得“不听话”,甚至担心他学成归来后会选择跳槽。这些担忧都源于一个潜在的假设:管理是建立在信息和知识不对称之上的权力。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个假设早已摇摇欲坠。
真正的领导力,并非源于“我比你强”,而是源于“我能让你变得更强,并让我们的团队变得更强”。请将下属的成长视为团队的增量资产。他去读EMBA,意味着你的团队将免费获得一个“外脑”,一个能够接触到前沿商业思想、跨行业案例和高端人脉资源的“信息枢纽”。他带回来的,绝不仅仅是几本教科书上的理论,而是一种经过系统性锤炼的战略思维、决策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框架。这对于整个团队乃至公司而言,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你的任务,不是去压制这股新生的力量,而是思考如何最大化地利用它,将其转化为团队战斗力的提升。
当你的下属拥有了EMBA的“加持”,以往“我部署,你执行”的单向指令式沟通模式,显然已经不再适用。他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执行者,而是一个具备独立思考和战略眼光的“准合伙人”。此时,你的沟通方式必须从“指令”模式,向更具启发性和互动性的“共创”模式升级。
这意味着,在讨论工作时,你需要更多地使用开放式问题,而非封闭式指令。与其说“这个项目,你必须在三周内完成”,不如换成“关于这个项目,我们期望的目标是……,结合你在EMBA学到的项目管理知识,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规划路径和资源,才能最高效地达成目标?”这种提问方式,既表达了对他的尊重和信任,也巧妙地引导他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创造真正的价值。
你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与他进行“战略对话”,专门探讨一些超越日常运营的、更宏观的话题。比如,一位刚从长江商学院毕业的下属,可能会带来关于“新零售”、“数字化转型”或者“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前沿洞察。你可以和他聊聊:“最近我们行业的竞争格局发生了这些变化,你从同学或教授那里有没有听到一些新的观点?”或者“我们公司明年的战略规划,你觉得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商业模式?”这种对话,不仅能让你收获宝贵的外部信息,更能让他感受到自己被视作团队的“智囊”,从而极大地激发他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知识和见识的提升,必然伴随着更强烈的自我实现需求。一个EMBA毕业生,渴望的绝不仅仅是完成KPI,他们更希望自己的才华能被看到,能力能被充分利用,能够参与到更具挑战性和影响力的工作中去。因此,作为管理者,你必须大胆地进行赋能授权,给他一个更大的舞台,让他从一个听令的“兵”,成长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将”。
赋能(Empowerment)与授权(Delegation)不完全相同。授权可能只是把任务交出去,而赋能则是在交付任务的同时,给予他相应的资源、信息和决策权,并为其成功创造条件。你可以尝试将一些过去由你亲自负责的战略性项目或探索性业务交给他主导,让他有机会将课堂上学到的模型和理论,在实践的战场上进行检验和迭代。这既是对他能力的信任,也是对他学习成果的最好“验收”。
下面这个表格清晰地展示了传统管理与赋能式管理的区别:
管理维度 | 传统管理模式 (管理“兵”) | 赋能式管理模式 (培养“将”) |
---|---|---|
目标设定 | 由上级直接下达具体任务和指标。 | 共同探讨并设定挑战性目标,给予方向性指引。 |
决策方式 | 决策权集中在上级,下属主要是执行。 | 授予下属在其职责范围内的决策权,鼓励试错。 |
信息流动 | 信息自上而下单向流动,下属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 信息透明共享,确保下属理解战略意图和全局背景。 |
角色定位 | 管理者是“监督者”和“控制者”。 | 管理者是“教练”、“催化剂”和“资源提供者”。 |
对待错误 | 错误需要被问责和避免。 | 错误被视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
面对一个“见识”超过你的下属,最好的应对方式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与他共同成长,并将他的个人成长转化为整个团队的进步,最终打造一个生机勃勃的“学习型组织”。这要求你作为管理者,展现出更强的学习意愿和更开放的学习心态。
你可以主动创建分享机制,鼓励这位下属将EMBA的所学、所思、所闻定期在团队内部进行分享。这可以是一场正式的分享会,也可以是午餐时的轻松闲聊。比如,让他讲讲最近某位知名教授对宏观经济的分析,或者分享一个他在课堂上深度剖析的经典商业案例。“教学相长”,在分享的过程中,他能将知识梳理得更系统,而整个团队则能低成本地接触到最前沿的商业智慧,这是一种双赢。你的角色,就是这个学习氛围的营造者和推动者。
更重要的是,管理者自身的示范作用。你也可以主动向他请教,展现出对新知识的好奇心。例如,在遇到一个棘手的业务难题时,可以坦诚地说:“这个问题我暂时没什么好思路,你最近在EMBA课程上有没有学到什么相关的分析工具或框架,能帮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这种姿态非但不会削弱你的权威,反而会让你显得更加自信、开明和有格局,赢得下属发自内心的尊重。
当然,我们也必须现实地看到,这个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一些“暗礁”。比如,下属可能会因为“见识”的提升而变得眼高手低,对公司的现有流程和“缓慢”的决策速度感到不耐烦;或者,他可能会过于迷信理论模型,而忽视了企业内部复杂的现实情况,导致“水土不服”;再或者,他强大的校友网络和更广阔的职业机会,也确实增加了他被挖角的风险。
面对这些潜在风险,管理者需要保持清醒和敏锐。
总而言之,管理一个“见识”可能超过你的EMBA下属,与其说是一场挑战,不如说是一次对管理者领导力内涵的深刻重塑。它要求我们从依赖“职位权力”和“信息优势”的传统管理者,进化为依靠“个人魅力”、“格局胸怀”和“成就他人”的现代领导者。
核心的应对之道在于:心态上化“威胁”为“机遇”,沟通上从“指令”到“共创”,行动上敢于“赋能授权”,文化上推动“共同成长”。同时,也要理性地警惕和管理潜在的风险。这不仅是为了留住一个优秀的人才,更是为了激活整个组织的潜能,打造一支能够适应未来激烈竞争的“梦之队”。
未来的组织,必然是精英荟萃、思想激荡的平台。作为领导者,你的价值不再是你个人有多么无所不知,而在于你是否能搭建一个舞台,让一群比你更聪明、更有见识的人在上面尽情舞蹈,并最终合演出一曲华美的乐章。这,或许就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