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那封带着长江商学院标志的录取邮件终于静静躺在收件箱里时,我长舒了一口气。那一刻,过去一年多里所有的焦虑、纠结、兴奋和疲惫,都化作了两个字:值得。回望这条申请路,我像一个项目经理,为自己这个“产品”精心策划了一场名为“背景提升”的营销战。如今尘埃落定,我得以平静地复盘,哪些操作是精准打击,直达招生官内心的有效功;哪些又是自我感动,兜兜转转的无用功。希望我的这点亲身经历,能为后来者照亮前路,少走一些弯路。
在申请材料中,职业履历无疑是基石。我最初的理解很肤浅,以为就是把自己的职位、公司、工作年限罗列清晰,最好再有几次漂亮的晋升。于是,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美化我的简历,用各种时髦的商业词汇包装我的职责,力求让它看起来“高大上”。这,其实是第一个误区,也是一种无用功。
后来,在与几位校友的交流中我才恍然大悟,EMBA项目,尤其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学府,看的不是你“做过什么”,而是你“做成了什么”,以及“你如何做成的”。他们寻找的是具有领导潜能、能为同侪带来价值的商业精英。于是,我调整了策略。我不再纠结于职位名称,而是开始深度挖掘每一段经历背后的故事和影响力。我将自己的职业生涯梳理成一条主线,一个关于“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的英雄之旅。比如,我没有简单地说“我曾管理一个20人的团队”,而是详细阐述了“我如何通过组织架构调整和激励机制创新,将一个士气低落的团队打造成了公司业绩增长的核心引擎,实现了30%的年复合增长率”。这种从“职责”到“影响”的叙事转变,是整个申请过程中最有效的一步。
关键在于量化你的贡献,并赋予其故事性。 招生官每天要看无数份履历,平铺直叙的“升职记”早已让他们审美疲劳。而一个有血有肉、有挑战、有解决方案、有结果的商业故事,才能真正抓住他们的眼球,让他们相信你不仅是一个优秀的执行者,更是一个有思想、有方法的领导者。
推荐信环节,我差点犯了一个大错。起初,我陷入了“唯title论”的陷阱,一心想找一位行业内声名显赫的大佬为我背书,觉得这样最有分量。我托了多层关系,终于联系上了一位只跟我有过一面之缘的集团副总裁。这番操作耗费了大量的人情和精力,但最终的推荐信却空洞无物,充满了“该员工工作努力,表现优异”这类客套话。这封信,就是典型的无用功。
幸运的是,我及时醒悟,转向了另一条更有效的路径:寻找真正了解我、欣赏我,并能提供具体例证的推荐人。最终,我选择了两位推荐人:一位是带了我五年的直属上司,另一位是与我合作过一个重大项目的客户方高管。对于前者,我专门和他进行了一次深度沟通,回顾了过去几年我主导的关键项目,提醒他那些可以体现我领导力、创新能力和抗压能力的具体事例。对于后者,我则引导他从合作方的视角,评价我的沟通协调能力和为客户创造的商业价值。这两封推荐信,充满了生动的细节和真实的故事,从不同侧面丰满了我的形象。一封来自熟悉你的直接领导的、充满细节的推荐信,其价值远超一封来自陌生大佬的、空泛的赞美。
如果说申请材料是“纸上谈兵”,那么面试就是“真刀真枪”的对决。我为面试做了大量准备,包括熟读自己的所有材料、模拟回答上百个经典问题、研究长江商学院教授的最新观点等等。这些准备是必要的,但它们只是基础,并非制胜法宝。
在准备过程中,我发现一种倾向是“过度准备”,即试图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完美”的候选人,对所有问题都给出标准答案。这其实是面试中的“无用功”。面试官个个火眼金睛,他们能轻易分辨出哪些是你的真实想法,哪些是背诵的模板。真正的杀手锏,是“真诚”和“思考深度”。
在长江的面试中,教授问到了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大失败。我没有回避,也没有刻意美化,而是坦诚地复盘了整个过程:我当时犯了哪些错误?决策的依据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我从这次失败中学到了什么?我如何将这些教训应用到后来的工作中,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这种坦诚不仅没有减分,反而让面试官看到了我的反思能力和成长性。此外,在“向面试官提问”的环节,我没有问“课程设置如何”这类官网上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而是结合自己的行业困惑,请教了教授对于产业未来趋势的看法。这展现了我对学校的真正兴趣和深度思考,也开启了一场高质量的对话。把面试看作一次真诚的交流,而不是一场表演,效果会好得多。
除了硬核的职业履历,很多人会想通过一些“软背景”来为自己加分,比如参加公益活动、考取各种证书、在行业论坛发言等。这部分最容易出现“无用功”,因为其动机和形式往往决定了最终效果。
为了让履历更好看,我曾一度想去突击参加几个公益项目,或者考一个当下热门的证书。但冷静下来一想,这些与我的主业和个人兴趣毫无关联的“点缀”,不仅显得刻意,也无法在文书和面试中形成有力的故事线。招生官一眼就能看穿这种“功利性”的背景提升。
真正有效的“软背景”,是那些源于你内心热情、并与你个人品牌长期一致的活动。它应该是你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而不是为了申请而临时搭建的舞台。下面这个表格,可以清晰地看出两者的区别:
维度 | ? 有效功 | ? 无用功 |
公益/社会责任 | 长期坚持一项与个人价值观或专业相关的公益事业。例如,一位IT高管长期为乡村学校提供信息化教育支持。 | 申请前夕,突击参加几次植树、敬老院慰问等一次性活动,且无法阐述其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
行业影响力 | 基于深度思考,在权威行业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或受邀在重要行业会议上做主题分享。 | 参加各种付费即可发言的“野鸡”论坛,或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发表一些浅尝辄辄的观点。 |
个人兴趣/特长 | 将一项个人爱好发展到极致,并展现出坚持、激情和领导力。例如,是某个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组织者,成功策划过多次大型活动。 | 在简历上罗列一堆“爱好”,如阅读、旅游、音乐,但没有任何能证明深度和成就的事例。 |
证书/学习 | 出于职业发展需要或浓厚兴趣,系统性地学习并考取了能弥补自身短板或强化专业优势的证书。 | 盲目跟风考取大量时髦但与自身职业规划无关的证书,只为凑数量。 |
总而言之,软背景的要义在于“真实”和“长期主义”。它应该是你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自然延伸,而不是一件为了应付考试而临时穿上的华丽外衣。
回顾整个为申请长江商学院EMBA而战的历程,我最大的感悟是:所谓的“背景提升”,其本质并非是把自己伪装成另一个人,而是通过系统性的梳理和挖掘,将那个最优秀、最真实、最独特的自己,清晰、有力地呈现出来。
那些看似走了捷径的“无用功”——无论是追求推荐人的高title,还是背诵面试的标准答案,亦或是突击式的软背景包装——都源于一种不自信和对名校的误读。而那些真正有效的努力,都指向了同一个核心:深度自我认知。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极具价值的“个人MBA”。它让你在迈入商学院的大门之前,已经完成了一次深刻的自我迭代。因此,对于所有走在这条路上的朋友,我的建议是:请放弃所有投机取巧的“术”,回归到探寻内心的“道”。把每一次挖掘和反思,都看作是与未来的自己对话。当你真正想清楚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三个终极问题,并能用真实的故事和数据去支撑你的答案时,你便已经拥有了最强大的“背景”,足以敲开长江商学院,乃至任何一所梦想学府的大门。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